文_何忠国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位于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参观时提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哲学的大众化离不开哲学的通俗化,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关键是要用群众化的通俗语言阐释好哲学深奥理论,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它架起了群众与理论之间的桥梁,启迪许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国民党政府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坚持“剿共”方针,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进行镇压,对进步文化以野蛮手段“围剿”。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加上社会经济的凋敝,广大青年失业、失学,生活困苦、精神苦闷,迫切寻求一条光明的出路。如何驱散青年们心中的迷雾,使他们看清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走上革命的道路,是摆在党的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面对这一状况,越来越多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重要性,文艺大众化、科学大众化、哲学大众化形成一股潮流,艾思奇就是这一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艾思奇是从云南腾冲这块热土上走出来的人民哲学家。1930年,他考入日本福岗高等工业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激于爱国义愤,毅然弃学回国。1932年,艾思奇来到笼罩着白色恐怖但又澎湃着革命浪潮的上海。经同学介绍,他在福建同乡会办的泉漳中学当了一名理化教员。艾思奇在自传中说:“一九三三年以前,我虽早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并已相信共产士义社会必然实现,但我自己没有把这种认识变为行动,所以一直找机会学工业。一九三三年以后,这个希望断绝了,我才决心参加革命斗争。”
在艾思奇的一生中,上海这段时期占有重要分量。他从这里走上党的理论战线,并且成为哲学界的一颗新星。1933年,艾思奇在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机关刊物《正路》上,先后发表了《抽象作用和辩证法》和《进化论和真凭实据》,这是他在哲学领域的处女作。1934年6月,艾思奇进入上海《申报》工作,被分配到流通图书馆工作。受党组织的委派,他参加了《读书问答》副刊工作,每天阅读读者来信,回答读者提问,通过解答疑难、介绍知识、推荐图书,向广大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读书问答》的深化拓展,1934年11月,《读书生活》创刊,其办刊宗旨之一是在引导读者读书的过程中,用通俗化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为打破文化“围剿”的产物,受共产党领导的“左联”和“社联”革命文化工作者的影响较大。《读书生活》设有“文学讲话”“哲学讲话”“科学讲话”等专栏,艾思奇负责撰写“哲学讲话”和“科学讲话”两个专栏。
1934年11月,为纪念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申报》主持人史量才,《申报》创办了“量才业余学校”,艾思奇担任教员并讲授哲学。他在精心备课并广泛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写出了24篇讲稿。自1934年11月起,这些讲稿在《读书生活》“哲学讲话”专栏陆续发表,每期发表1讲,连载了1年,1935年底以《哲学讲话》为书名出版。《哲学讲话》出到第三版后,遭到国民党书报审查机关的查禁。1936年出版第四版时,艾思奇将书名改为《大众哲学》。他对书中内容作过多次修改,其中以第四版和第十版的修改较大。在《大众哲学》诸多版本中,最初刊行的《哲学讲话》具有特殊的价值,体现了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哲学探索,是研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文本。
艾思奇1935年入党,他在写《哲学讲话》时只有24岁,还不是中共党员。《哲学讲话》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作为报纸专栏文章的汇集,《哲学讲话》具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每一个话题都从生活现象以及当时的时事问题切入并开启讨论;其二,《哲学讲话》虽然是马列哲学,但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白色恐怖,全书中没有一处提到马克思和列宁的名字。因为艾思奇尚未入党的身份以及《申报》的背景,因此《哲学讲话》还不能被看作党的理论宣传读本,而是真正面向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
《大众哲学》以通俗化的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树立了一个典范。毛泽东称赞《大众哲学》是“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早在1936年,他就让大家阅读《大众哲学》。李公朴在为该书写的编者序中说,“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尤其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全是站在新哲学的观点上写成的,新哲学本来是大众的哲学,然而,过去却没有一本专为大众而写的新哲学著作”。哲学的大众化从来都离不开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哲学》对哲学表述的通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特点,从每篇的题目拟订到内容表述,都十分注重通俗化,力求简单易懂。艾思奇在书中回忆道:我选的第一条路径“把专门研究者的心情放弃了,回复到初学时候的见地来写作。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体……我以为如果每一句理论的说话都要伴随着一句事例的解释,通俗读物要求每一句都要有明白具体的解释”。事实证明,这种写法使哲学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易于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它通过把深刻的哲学思想融入故事中,并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哲学思想。
《大众哲学》在中国第一次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群众手里的锐利思想武器。这本被称为“启蒙的书”“革命的书”“救命的书”“终身受益的书”,在当时风靡全中国。它全面系统地传播了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给中国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哲学教科书。李公朴说:“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部书教育和帮助中国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许多青年在《大众哲学》的启蒙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不少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盖隆在《我的哲学启蒙老师艾思奇》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冒昧地称艾思奇为大众哲学家,因为他是使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在中国通俗化、大众化的先驱。他的成名之作《大众哲学》,成为极罕见而大受欢迎的通俗的社会科学畅销书。这件事的社会意义就是在于,它对数以几十万计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激励他们奋勇投入中国空前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救亡高潮,接着又奋勇投入空前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高潮。”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组部原部长宋平说:“我最早接触艾思奇的著作,是60年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当时,读了《大众哲学》。这本书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启蒙教育。”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同志都有这种深切的体会。
艾思奇一生为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我们学习《大众哲学》,可以得出的一个深刻启示是: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架起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推动理论走向大众、贴近大众、服务大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也是艾思奇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克思曾经在谈到德国人民的解放时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这个比喻精辟地说明了哲学的首要功能是实现“头脑的解放”,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任何一次伟大社会变革都是以理论变革为先导,理论变革又是以思想观念的空前解放为前提。而吹响人类思想解放第一声号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生产实践越是复杂,社会生活越是丰富多彩,就越需要哲学的智慧,越需要我们重视哲学、学好哲学、用好哲学,不断发展并创新哲学。
《大众哲学》问世迄今已经80多年,80多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却经历着沧桑巨变。人们深切感受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出现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加速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呼唤新的哲学思考。新时代的中国,与艾思奇写作《大众哲学》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大众哲学》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仍然有着多层重要的意义,其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并不断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同时,以当年“大众哲学”的方式对当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作出回应,书写出新时代的“新大众哲学”。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也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合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哲学只有时刻关注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才会体现出其应有的时代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力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要深入各行各业,深入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关注和了解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困惑、难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使用群众化的语言来阐释哲学理论。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毛泽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精髓,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向大众,运用“群众的话语”,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对于《大众哲学》,艾思奇曾说过:“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智识的饥荒,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可以说,任何一种学问倘若要真正影响大众,就必须用某种方式走入大众。要消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神秘感,运用简洁的语言、浅显的事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融入生活中,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2013年12月、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先后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他还强调,“我们党要坚持学哲学、用哲学,将这个作为自己的一个习惯传承下去。全党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全党的共同思想,有利于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找到科学的方法论,找到认识问题、解答问题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就是要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打牢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底,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要带着问题学,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当前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总之,领导干部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