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宇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21)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是期望学习者通过系列教学过程所达成的学习效果,它为整个教学设计指明了具体方向、提供了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思政课正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课程”。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重要关头,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首先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确保思政课教学目标契合立德树人思想,并贯穿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始终,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次,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性,即包含理论知识、能力素质、情感认同等三方面内容,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在教学全过程时刻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政治思想,真正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与情感认同。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中同师生发生相互作用,并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信息与素材。它是对师者教、学生学的具体规定,是教学方法“如何教”的具体指向。教师在围绕培育学生理想信念而整合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本身特点、时代变化特点及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特点,体现出贴近学科、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习者自我参与意识,引发思想共鸣。同时突出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还是体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理论逻辑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事实证明,精彩的课堂往往思想有深度、理论有温度,能真正使学生学懂、悟通。教师团队应该凸显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加强互动沟通,充实富有感召力、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
教学流程是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具体教学工作的实际教学形式与过程。它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是思政课教学设计的要素之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注重教学流程的合理与有序,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活动更为具体,教学效果更为显著。首先,在问题情境设计时教师要做到系统合理、梯度递进,意在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者参与热情;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进程中须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形成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科学地指导学习活动;最后在教学总结环节要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并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
古人言:“亲其师,则信其道。”思政课是一门有温度、有情感的知识理论课,它承载着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善为人师者不仅要理论功底深厚,更要灵活运用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政课教师“六个要”时强调:“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2]思政课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思想引导和灵魂塑造工作,教师需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使书本的文字立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培养他们扎实的理论素养。
教学质量评价关乎思政课教学综合成效,是教师洞悉育人漏洞的有效路径。增强评价过程的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是教学设计持续优化的前提条件。通过对照教学目标检验育人成效,能够真实反映出课程的教学质量,找到教学亮点与不足,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促使教学设计策略更趋完善与科学,形成教学设计的闭环系统,达到合理分配课时,有效设置内容,妥善应用育人手段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时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在课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然而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却存在教学设计脱离学生主体原则,课堂存在忽视学生学习感受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限等问题,致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难以与课程内容真正“对接”,课程参与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坚持“以我为主”,缺乏问题意识,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对社会热点舆论事件的思政教育价值缺乏重视,没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困惑点融入教学内容里。高职学生感性认知强,理性思维较弱,如果思政课不能以生动素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他们自然觉得思政课学而无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互动,造成课堂协同联动性不强,难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活动显得“死气沉沉”。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2]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要讲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脉络,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但现实中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将理论的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跟学生讲清道明,造成思政课说服力、感染力减弱,而底蕴不足、基础不牢的课堂教学设计即使再“新”,也不过是无本之木。新的时代环境必定造就新的育人方式,当前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化、系统化,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更加鲜明,呈现出“追求个性化”“学习工具化”“生活网络化”等特征,这也给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相较而言,现实高职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缺乏必备信息素养与技术运用能力,“大水满灌式”“一套PPT讲到底”的说教依旧普遍存在,对于探究式、对话式、启发式等教学范式认可度与接受度不高,致使学生的自发学习动机与主动探索能力被抑制。另外,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表面上转变了教学思路,更新了教学技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模式,但只复刻了“型”缺少了“魂”,甚至将思政课娱乐化、庸俗化、形式化、空虚化,损害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教育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影响思政课教学设计成效。
通过对课程教学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可知,其不仅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还从宏观上把握着整个教学环节、步骤以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但在高职思政课建设中却存在着课程教学设计系统性思维欠缺、各要素联动性不强等实际问题,这源于教师对于真实学情、教情缺乏整体性考量,片面地突出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单一要素,致使课堂发展方向偏离设计初衷,产生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高职思政课教学设计如何更加系统与科学,真正做到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新时期仍然具有研究的紧迫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仍存在主体性缺失、创新性匮乏、统筹性不足等隐形问题,为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思政课教学实况,关注前沿理论知识,探寻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设计方略,推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职思政课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实况设计教学目标、统筹教学资源、开展育人活动,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使教学设计更契合学生学习规律及学习心理,提高“学”与“教”的实效性。大多数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演绎的学习方式认同度不高,而更愿意以感性视角为切入点去感悟、体会知识,继而达到对理论理解的蜕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找准、抓牢学生思想的困惑点、兴奋点,注重引入最新理论、研究时代问题,扎根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汲取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生动素材,把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讲清楚、讲透彻,用真实感人的宣传教育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教学进程中,如果师生之间产生了双向的情感交互,教师就可以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以“脱贫攻坚”领域为例,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速,果农通过电商平台,收入明显提升,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教师可随即设计探究话题,如“‘互联网+’脱贫攻坚你还有哪些好办法”“你对脱贫攻坚的理解”等,进而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理论知识中,同时要对学生的观点与认识进行及时的点拨,在师生互动中加深其理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切实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者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兴趣感与参与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面对教育环境的新变化,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创新教学设计,转变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成效。一方面,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就必须讲清中国发展逻辑。“前人的思想,要用历史视角、历史背景、历史经验来说明;当代的理论,则用时代条件、时代目标和时代方法来分析。”[3]高职思政课教师要讲活理论知识,重构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不仅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也能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强化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思考、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面对着高职学生行动力强、探究能力弱的真实学情,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新型的育人手段,转说教为探究,使“要我学”变“我要学”,增强思政课教学方法新颖性、有效性,努力在青年的人生“拔节孕穗期”播下思维创新的种子。同时要把握好创新与稳定的关系,坚决杜绝课堂出现纯娱乐化、空心化,消减思政课学理性与政治性。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阵地的主战场,新媒体手段赋予了思政课教学设计新的活力。思政课教师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以及“95后”和“00后”这一代学生“网络原住民”的思想行为特点,将思政课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激发高职学生主动上网连接课程的内生动力,使思政课既充满思想性、理论性,又体现亲和力、针对性。例如在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时,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创设微课程,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极具吸引力的微课,注意时长在5—8min为宜,并以其为基础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针对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并将学生研究成果上传至校内网或班级群组内,用以丰富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传统文化感染力、影响力,真正使思政课内容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
课程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的、内容、方式、过程、评价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闭环系统,对任何一环功能的淡化都会对实际教学效果产生负向影响。首先,高职思政课教师需明晰育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旗帜,不断提升高职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培育工匠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教师应提高教学总结的科学性,通过剖析学生品行培育成效探究其教学设计优化需求,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无效配置。最后,教师应把准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增强教学设计的预见性,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比准则等方面都要精心思考。只有通过各个环节的有序安排,把握好“分力”,并增强教学设计诸要素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做到“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增强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广大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运用整体性思维把握教学设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做到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源于课程目标且高于课程目标,在深度把握高职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引导最广大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将思政课打造为青年学生终身受益的人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