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业态视角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2020-12-20 06:05:46仵星晔华中科技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普惠业态金融服务

文 仵星晔(华中科技大学)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难阶段。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由于对普惠金融的过度概括,使得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本文从金融创新的概念出发,结合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此时金融实体的服务能力较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

从金融改革和发展路径来看,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市场的成熟结构不匹配。特别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广泛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影子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的稳定发展播下了风险的种子;

二是金融市场融资机构不匹配。目前,我国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债务融资,这并不能反映经济快速增长环境下市场资金的缺乏。

最后,金融市场服务对象狭窄,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中国大量资金主要流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规模较大的行业,风险定价相对容易。

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这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纪律”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企业融资难—经济发展慢—企业融资贵的恶性循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创新金融模式,发展普惠金融势在必行。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机制障碍

(一)地方政府的普惠金融政策滞后,难以实现中央政策效益最大化

首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科学的合理性,特别是农村金融功能难以发挥作用。二是我国普惠金融法律制度缺失,业务可持续性不强,政策制定便捷性与金融业务运营存在重大利益冲突。从法律上讲,中国普惠金融最大的问题是供需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

因此,普惠金融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这对普惠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许多地方政府以保护短期目标为出发点,使得普惠金融机构往往销售一些高成本、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很难达到市场平均收益水平,无法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普惠金融结构性排斥需尽快化解

金融是一个经营的行业,每个金融机构的目标都是获得市场客户,实现经济效益。

因此,对金融机构来说,把大量的金融资源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都是明智之举。因此,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结构性排斥问题,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等地区的弱势群体受到金融排斥。特别是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化不完全的情况下,具有较强公益性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举步维艰。

在激励政策不足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城市客户和大中型企业,而不是为零售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受此影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更加发达,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发展循环。

(三)普惠金融技术和框架不完善

技术是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普惠金融服务集团是处于长尾理论末端的金融需求者,此类客户往往具有单笔金额小、难以掌握风险信用的特点,仅依靠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海战术”来获取客户肯定是不行的。

在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来降低惠普金融的风险。此外,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技术水平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不仅缺乏技术,而且缺乏最重要的人才,固有的管理机制无法支持技术创新的要求。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管理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许多小型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缺乏统一协调的部门机构,导致许多普惠金融服务分散在各个环节。

新金融业态创新助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补短板”的逻辑机理

(一)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颠覆了传统金融的差异化服务,解决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公平性问题

传统金融模式以“中高端”客户为主体,无形中形成了金融服务的差异化,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宗旨和理念形成强传统金融模式以“中高端”客户为主体,无形中形成了金融服务的差异化,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宗旨和理念形成强烈的反差。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凭借其“平等、开放、协作、分享、创新”的思维和精神颠覆了传统金融的服务差异化现象,更好地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公平性。新金融业态下,即使身处偏远地区的农户、低收入群体及小微企业,亦可以通过虚拟的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实现所有客户的公平对待,这得益于互联网资讯推送和服务的同一性,让所有客户享受到同样的价格和服务。

事实上,新金融业态契合了普惠金融的理念,解决了金融服务的公平问题,所有的资讯信息和过程均可以通过互联网以信息资源的传递实现透明化,实际上这是对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对弱势群体享受同等金融服务权益的保护,这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宗旨和理念完全契合。

(二)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颠覆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时空性问题,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成本

经济密度与金融生态环境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必须面对服务成本高昂、效益低下的现实,这也最终成为他们不愿意开展普惠金融的根源所在。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凭借信息资源的传递,跨越了实体物理网点而实现金融的可获得性与可使用性,打破了传统普惠金融服务机构诸如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必须依赖“高要素投入”开展普惠金融的局限性,突破了金融服务的“时空和地域”限制,为普惠金融的开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也起到了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的作用。

事实上,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颠覆的不仅仅只是传统金融模式的时空性问题,更是颠覆了长期困扰我国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绩效”低下的现象,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理念与思维,使得金融真正回归其服务业本源,足以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回归。这正是普惠金融内涵所追求的价值所在。

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相应对策

(一)完善法律,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沃土,法律法规的建设是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从目前来看,普惠金融发展的主体和责任需要明确,这取决于法律和监管制度的约束。

政府要着力构建良好的监管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两级监管机制,不仅要对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还要对其社会绩效进行监管。这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规定,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并以此作为评估金融机构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依据。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应注意到,在法律法规建设中,应尽量实现政策体系的可操作性,避免出现“有政策但不落地”的情况。

(二)新金融业态模式下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

普惠金融的实施主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当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模式创新。新金融发展战略上重视包容性金融的发展,并在包容性金融新金融商业模式下,部署新的业务增长点,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实现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共同发展的共赢。

金融机构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在其擅长的领域,充分利用新金融创新发展的巨大机遇,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融资和金融科技发展服务模型和客户获取模型。

从改革审批模型、风险控制模型和其他方面改革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来缓解融资困难的长尾的客户,以使“长尾客户”享受到多通道、低成本、金融服务覆盖面宽的金融服务,扮演一个准确识别、精确管理和准确援助的角色。

(三)加快普惠金融机构协同合作

通过金融机构的合作,构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和数据资源的聚集效应,消除普惠金融运营过程中的信用缺口。具体来说,在顾客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公司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开发线上和线下的组合来创建不同的网络场景丰富金融机构的访问通道,然后为更多的金融需求者提供金融服务的路径。

猜你喜欢
普惠业态金融服务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公民与法治(2023年1期)2023-03-31 06:02:54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16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46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新疆吉木乃县:县总工会推进普惠服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2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1
“智”造升级 引领模具新业态
模具工程(2016年7期)2016-06-15 20: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