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瑾琦 樊卓 (.南宁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乡村是当地居民在地理、气候、物产条件下,根据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有意识地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聚落,其建筑文脉带有强烈的地域性风格,能体现地方的人文和历史风貌。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历史悠久,其中居民分为四大姓,祖上为广州番禺地方人,后迁徙至坛里坡。
百济镇位于广西南宁邕宁区南部,距城区38 公里,坛里坡是百济镇红星村的一个自然坡,位于百济镇西部,东接东南丘陵,西延云贵高原,南濒热带海洋,北临南岭山地,属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因此地势具有四周高中间低、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坛里坡地理经度108.5°,纬度22.52°,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在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冬少夏多、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这使得当地在夏季降水丰沛、冬季气候干燥。
为了适应这种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坛里坡环山而建,层次分明,当地的传统建筑采用无地基的穿斗式木梁架结构,降低地质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材以夯土为主,可以有效隔热保温。此外,建筑开小窗,可以降低户外空气温湿度变化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趟栊门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保持自然通风。可以说,地理与气候环境对坛里坡村落的形式和桂东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坛里坡原是以甘蔗、水稻、速生桉为主的农业产业村,此外盛产芝麻鸭、红砂岩。乡村道路和建筑基础多采用青砖、红砂岩等材质。
由于技术和对材料的认识不足,当地物产并没有在建筑文脉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村落中需要有晒台,在住宅中需要有储藏粮食的隔层和养牛、储存农具的杂物房。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逐渐由务农转为外出务工,生产设备也逐渐机械化。村落中的晒台更多的时间用于集会。储藏粮食的隔层使用模板或木棍搭在墙面而建,极不安全,又因为靠近原本不大的前窗,严重影响到居室通风和采光。杂物房也因为农具的减少,占用过多庭院面积,压缩了人的活动空间。总体来说,目前传统住宅空间的利用率较小。
由于村子周边绿村环绕,水系成片。传统养殖业的发展以农户为单位,散养芝麻鸭,并没有形成系统,且现有的养殖环境观赏性不足。
追溯到清代,人们的生活除了围绕温饱主题,还涵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仰。村中有清乾隆时期的古庙和戏台建筑,但因年久失修,目前已经破败。
近代因为战乱和土匪,保障人身安全成了第一要务。村民在村中临湖且地势较高区域,背水建立呈独栋横屋,采用厚实的夯土墙,屋子背面开小而高的直棂窗,正面趟栊门,具有较好地射击和防御功能,为村民安全提供保障。
20 世纪6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资短缺,为了号召人们加大生产力度,下乡知青和当地居民在原来防御用的独栋横屋的基础上,使用红砖青瓦进行加建。为了满足集会和办公的需求,建筑面积加大加高一层,加建部分门窗改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直棂拱形窗、拱形门框。部分民居在这之后,逐渐采用红砖青瓦重建。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村民目前已经逐渐脱离对农业的依赖,年轻人外出务工,年长者和幼儿留守村中,成为众多“留守村”其中之一,由于老建筑未得到修缮,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再加上室内空间利用率低,开始追求居住舒适性的年轻人返乡后,将自家传统砖瓦房拆除,建起了现代的平房楼房。
然而新建的现代建筑由于墙体薄、开窗大的原因,居住起来夏季炎热潮湿,并非如大家想象得那么舒适,加上外观与村中保留的老建筑极不协调,破坏了村落的原始布局,村中建筑整体美观性很低。
通过以上对坛里坡传统文脉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其原始的村落布局,建筑造型与风格、材料与工艺、室内功能需求、建筑环境等方面的特点,了解目前坛里坡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提供原始资料。
从建筑文脉角度考虑,乡村建设需要强调当地居民有意识参与,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资金和劳动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落建筑文脉的传承创新需要逐步推进。为了达到切实有效的建设效果,寻求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对村落建筑文脉的传承创新越来越重要。
坛里坡东临021 省道,与南宁市邕宁区之间交通便利,很适合发展多品种果蔬种植,加上周边水系发达,可以将散养芝麻鸭扩大到水系物产,形成良性生态环境。与之匹配的农业灌溉体系、水循环体系、体验式种植园、滨湖广场、沿湖公园等建筑环境空间配套可一应兴建,增加农业环境的便利性和田园观赏性。
由于当地盛产红砂岩和甘蔗,可据此发展建筑材料产业。
红砂岩本身具有防潮防霉、吸音隔声、隔热防火的特性的特点,可以作为建设道路的路基材料和建筑材料。此外,由于其材质耐雕刻,还可以制作工艺品。
随着科技发展,用甘蔗渣、稻壳粉、竹粉、木粉等与PVC、HDPE 等树脂塑料为基材制成的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据悉木塑复合板耐腐、耐水、耐虫蛀,可用于家具家装、建筑装饰、栈道、栈桥、亲水平台、港口、码头、海边湿地等领域。
这些建筑材料如果开发,不仅可用于供给村中新建建筑和景观设施,还可以改善村中已建现代建筑夏季湿热的状况。
该地区可为南宁市城区学生团体、青年情侣、普通家庭全家出行提供“体验式”乡村旅游,以体验种植养殖乐趣、特色美食、传统民风民俗等为主。相应的建筑空间配套有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电瓶车道、青旅、民宿、展馆等,可修缮清代古庙戏台等。
当地原有的艺术文化主要是壮族采茶戏,起自清初,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在原清乾隆时期的戏台位置重建戏台,并结合餐饮业,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空间,为乡村旅游提供项目。
此外,与南宁学院合作,建立红砂岩艺术基地,也可以为坛里坡带来新的艺术文化气息。高校提供雕刻技艺和人才输入,坛里坡可利用传统民居建筑建设多个小型红砂岩艺术坊,向游客开展红砂岩雕刻工艺品制作和销售。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的总体策略是地区产业与建筑文脉发展相结合,达到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实现商业与文化并养。
从坛里坡传统建筑文脉的历史和现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坛里坡村落布局现状、原有建筑空间的优缺点。
在传承和发展建筑文脉的过程中,结合产业,村落布局以原有建筑布局结合农业、商业、旅游业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具有纪念意义和代表性的老建筑外观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功能安排,以保留坛里坡的历史建筑文脉;其他保存较好的砖木老建筑采用现代材料加固,破败较为严重的夯土或砖混建筑予以拆除;对于已建和新建建筑,采用夯土、砖、木传统材料,结合钢筋、水泥、玻璃以及红砂岩、木塑板等现代材料,结合现代先进工艺技术进行修葺,此外,可以结合壮族审美对建筑进行艺术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