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艾芸 (长安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农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支持,要让乡村文化成为滋养乡村振兴的沃土。
而民俗文化根植于乡村地区,是民俗文化产业的核心品牌价值与生活服务链条。因为民俗文化特殊的形成背景及过程,民俗文化产业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助力民生发展。从根本上对文化大众化特质的激活,不仅可以释放民俗文化的能量,还能够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产业可以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凝合力和辐射力,反映着民族整体的精神风貌,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也体现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将根植于乡村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并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动能,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流域一带,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总面积约5.56万平方公里。其行政范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杨凌五市一区,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厚重,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几千年来关中平原世代居住的人们勤劳朴实且粗犷豪放,这种独特神韵孕育出了独特的关中民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反映祖辈生存、生产、生活情景的民俗文化,集中展现了地区民间文化的精彩。关中地区以西安为中心,形成了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据史料记载,传统节日如春节、腊八、祭灶、元宵节、七夕等,最早的发源地都在西安,西安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政府对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建设。在政府引导、企业融资和村民参与下,关中地区掀起了民俗文化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浪潮。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多种开发形式,主要表现为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历史(仿古)街区、民俗文化体验园、民俗文化旅游古镇等形式。
据统计,目前关中地区拥有50多家民俗文化旅游“小镇”,仍有一些民俗文化旅游“小镇”正在筹备建设中,形成了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水街、茯茶小镇等一些知名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4 年,袁家村民俗文化旅游小镇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关中地区最具人气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其景区发展定位、开发模式、产业与产品创新、设施建设和旅游管理等方面发展比较成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市民的积极响应下,民俗文化活动在节日期间彰显了独特的魅力。关中各地区依靠自身的文化资源与民俗优势,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在地区内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在关中西府地区,有宝鸡市岐山县的“五丈原·关中天下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现了民间艺术、非遗展演以及书画、美食等特色民俗,在关中东府渭南,“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节庆活动将社火、戏曲、锣鼓、剪纸等民俗艺术轮番上演。而白鹿原影视城的关中民俗文化节,每年过年期间都以社火、芯子、秧歌等表演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
近年来,“西安年·最中国”成为西安的城市春节新名片,各区都主办了以此为主题的节庆文化活动,在曲江大唐不夜城,有着以西安特色美食、地域文化、传统艺术和陕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在新城区,易俗社轮番上演秦腔经典剧目;在高陵区,昭慧广场举办西安市鼓王大赛等。2019 年春节假期西安共接待游客1652.39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三成;旅游收入达144.7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四成。通过政府主导,社会推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保护者与传承者。
1.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产品极具地域特色,种类丰富多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传承,形成了包括不同社会层次的文化产品形态,而关中地区作为陕西的腹地,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占有数量及质量上,拥有极大的优势。
据统计,在已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陕西有共计60 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目前,陕西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共计有3000 多项被列入这三级名录。
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彰显了民族的特色文化底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及历史价值,对于后代具有影响深远的教育价值,通过产业化发展,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2.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在全球化趋势和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民俗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传承、延续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中地区作为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心城市从古代的长安到今天的西安,都具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影响深远的文化优势,而植根于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个性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时代发展趋势、文化市场需求和大众消费内容等方面来看,民俗文化产业可挖掘的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视,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民俗文化市场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1.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从全省范围来看,虽然陕西省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客观来说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仍然比较有限,相比于文化事业,依旧有很大差距。陕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限,与东部地区相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产业的激励措施与政策倾斜力度远远不够,使得民营资本投资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陕西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体系尚未健全,文化投资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的参与程度较低,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并且由于推动陕西文化市场发展的相关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现有文化市场发展情况与传统融资模式之间也存在着不匹配问题。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
2.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创新动力
陕西省拥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上游水平,形成了以秦腔、眉户等传统戏曲,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长安古乐以及皮影、剪纸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民俗文化品牌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缺乏新的文化创新点等问题,文化品牌难以做大做强。国内文化大省,基本都有知名品牌支撑,比如湖南在广电、出版、演艺、动漫等领域都已经拥有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由于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文化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陕西省的知名文化品牌较少,大多数的影响力还仍局限于国内和一定区域内。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产业中大企业的支持引领作用不强,没有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产业规模品牌,部分地区单纯依靠当地历史资源,产业发展滞后,由于缺乏新的文化消费动力,故而不能有效拉动城乡居民民俗文化消费。
1.国家政策鼓励,地方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天平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让文化产业在2020 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国家层面看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在于农村地区,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构建乡村文化空间,塑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可以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为此,陕西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在财政税收支持方面,提出增加财政投入,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以及支持方式进行了规定;整理汇集了现行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在文化金融政策方面,出台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力争实现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相协调的目标。
在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之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公众对民俗文化关注度提升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关注度的持续升温,民俗文化正在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不再仅仅是民间工作者的个人事务,大众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也在持续攀升,民族文化自信在不断被树立,民族文化认同在不断增强。
在新理念、新风尚的影响下,文化消费方式正在趋于多元化。不管是“西安年·最中国”主题春节民俗活动的火爆,还是作为关中民俗旅游特色代表的袁家村的人满为患,都体现着公众在新的消费方式之下,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走向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于民俗文化的消费与关注。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这种趋势也让公众更加珍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体会自身文化的独特韵味。
1.城市化进程加速,外来文化入侵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涌进城市,进入现代化建设之中。民俗文化正在不断遭受各种挑战,原始的民俗文化实体和非物质文化遗存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多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外来文化开始占据社会的主流文化市场,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遗产在内容和形态上也发生一些变化。与此同时,民俗文化遗产的价值却常常为大众所忽视,仅仅把它当作传统过时的民俗,甚至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一味追随着所谓的国际潮流,传统民俗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
民俗文化遗产在社会公共领域中不断被边缘化,造成外来文化开始取代传统民俗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2.创新力不足,资源开发形式较为单一
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劣势地位,企业的创新能力相比于其他先进省市较为落后。而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其发展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文化企业数量来看,陕西研发企业占比较低,规模以上的文化制造企业中从事研发 (R&D) 的企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力,而对于关中民俗文化产业来说,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争取一席之地更需要企业的创新。其次,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为单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如袁家村是关中地区较早建立起来的关中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地,其发展模式较为成功,因而成为关中地区后起民俗文化小镇开发建设效仿的典型案例。虽然各民俗文化小镇打着不同宣传口号进行推广,但这些民俗文化旅游小镇并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所在,景区建设雷同,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景区的同质化,也会使这些民俗小镇的生命力大打折扣。
对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陕西省政府虽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但是从目前看来,产业扶持的效果并不显著。陕西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总量偏少,文化产业增加值不高,与先进省份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一方面有必要扩大投融资渠道来源,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民俗文化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通过借鉴我国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在财税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比如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市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补助专项资金;有侧重点的扶持一些已经在社会边缘同时又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遗产,引导扶持符合本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乡村地区特色民俗文化企业、扶持相关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
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意和品牌,知名品牌带动效应不可估量。在市场条件下,品牌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首先,在市场的引导下,需要我们增强品牌意识,打造民俗文化亮点。通过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文化节庆品牌、文化活动品牌以及文化旅游品牌等,把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品牌做响做亮。
同时找到民俗文化消费与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契合点,特别是针对农村文化消费市场,针对其特殊性与个性化的需求,打造农民喜闻乐见的知名文化品牌。
其次,扩大已有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其品牌效应与规模效应。通过举办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在把握内涵、塑造品牌上下功夫,借品牌助产业,由产业壮品牌,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充分弘扬关中地区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关中民俗文化产业品牌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关中民俗系列品牌。
一方面要对人才培养机制的进行完善。民俗文化产业不缺从业者,但多数都是初级从业者,对于发展繁荣民俗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把握上缺乏整体系统的布局,因此政府要带头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比如将乡村旅游纳入各级乡村振兴干部培训计划,通过专题培训、送教上门、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高水平的乡村民俗文化知识普及与乡村旅游培训,以乡村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最终目的,实现人才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的目标。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与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掌握先进理念与扎实技术的高水平人才,支持本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与文化企业签订战略发展协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并通过多种激励与奖励方式,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进行激励,为关中地区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创造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应当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建立资源整合机制。通过加强关中乡村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如整合自然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关中民俗文化走廊,形成具有集聚化效应的民俗文化产业集群,强化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合作,加强信息互通与技术交流。其次建立项目带动机制。一方面,要以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推介关中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提高关中地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以重大文化及旅游活动为平台,大力宣传关中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实现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再次,应当深入推进民俗文化与科技融合、与旅游融合,与资本市场对接,推出更多精品的民俗文化产业项目。深度挖掘和利用陕西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发展智慧旅游与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增强消费者的文化体验,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关中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