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及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启示

2020-12-20 05:51胡清芳
攀登 2020年2期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

胡清芳

(中共双峰县委党校,湖南 双峰 417709)

“颜色革命”的实质是一个民族国家体制外的力量通过非暴力(或者暴力)的方式对原有政治权力结构的进行重新组合。“颜色革命”和马克思所说的革命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的革命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用暴力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国家为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则是以“街头政治”为主要方式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使本国政府由亲俄路线转变为亲美路线。进入21世纪,原苏联东欧地区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先后发生“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3·26抗议”。这些国家的反对者们通常会佩戴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花朵作为号召,所以统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在西方有着深远的理论依据、历史根源。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本国的反对力量的“颜色革命”,为了减轻、防止“颜色革命”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独联体国家相继制定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挫败了西方国家的颠覆阴谋,确保了独联体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独联体国家采取的相关防范“颜色革命”的举措值得中国对于完善和发展自身国家安全进行有效借鉴和思考。

一、“颜色革命”的理论依据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颜色革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战略,维护自身的世界霸主地位,是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的,通过相关霸权理论为其扩张主义提供强有力的辩护。“颜色革命”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一是尼古拉斯·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二是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

(一)边缘地带学说

边缘地带学说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斯派克曼提出的一种战略构想“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1]这个战略构想延伸了马汉的海权论思想以及麦金德的陆权论思想。斯派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和欧亚板块的海洋地带存在着缓冲地带,在这个缓冲地带既有利于美国自身扩张,又可遏制敌方势力的扩张。因此这块广大的缓冲边缘地带之间,是强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边缘地带学说提出以后受到美国历届政府重视,为美国冷战后遏制苏联、东欧以及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苏双方相互争夺希腊、伊朗、土耳其和朝鲜半岛,企图对苏联、东欧和中国形成战略包围圈,在冷战之中占据有利地位。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规模的战略核武器,仍然在军事上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仍然坚持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打压,缩小独联体国家的势力范围,扩大北约在东欧的势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美俄争霸当中获得优势。

(二)全球民主化战略

全球民主化战略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林顿政府认为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美国的民主、自由口号来实现全球民主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克林顿政府还提出为传播美国的价值观而战的口号。美国历届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全球民主化战略:首先,支持俄罗斯叶利钦政府进行新自由主义的民主化改革,防止俄罗斯共产党东山再起,执掌俄罗斯政权;其次,坚决支持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波罗的海三国、独联体国家持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各个人民民主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政府相继倒台,政治冲突加剧,成为亨廷顿笔下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再次,突出人权问题,进行最严厉的政治经济制裁,以压促变;最后,以军事作为后盾,打着人权旗帜,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

总体看来,美国的“全球民主化战略”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失败的一面。一方面,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下,纷纷改旗易帜,共产党和工人党政权倒台,改变党的性质和纲领,全面社会民主化,实现了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期望的资本主义复辟;另一方面,全球民主化战略在原苏东国家、中东和非洲都水土不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这些国家纷纷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独特民主道路,不再盲从美国。美国在以上地区实行的民主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国家的表现

自2003年开始,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出现颜色革命。在“颜色革命”过程之中,各个国家的“颜色革命”都经历了政党派别斗争加剧、争夺议会选举权、街头政治抗议、政权更迭等阶段。

(一)格鲁吉亚

曾经担任过苏联外交部长的谢瓦尔德纳泽于1993年通过平息格鲁吉亚内乱上台成为格鲁吉亚总统。掌权之后的谢瓦尔德纳泽不断排斥持不同政见者,扩大行政权,使得格鲁吉亚高层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2003年,格鲁吉亚议会进行两院制议会改革,选举结果是支持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的“为了新格鲁吉亚”联盟获得20.9%的选票,民族运动党和布尔贾纳泽——民主党分别获得17.5%和8%的选票,新公正党获得7%的选票。议会选举结束后,反对派于2003年11月4日到22日发起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抗议当局“在议会选举计票工作中作假”,并指控当局领导人存在政府腐败、搞乱经济等几款大罪,要求领导人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声称“只要谢瓦尔德纳泽不承认反对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不辞职,示威活动就不会停止。”[2]随着抗议活动的升级,谢瓦尔德纳泽曾采取诸多反制措施:发布声明自己不会下台,谴责反对派;反对闹事者要求的宣布议会选举无效的口号;愿意与反对派展开对话;对反对派做出让步;政府召开紧急磋商会议,商量应对之策;调动军警加强戒备;争取阿扎尔自治共和国领导人阿巴希泽的外部支持;分别与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展开谈判。由于示威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原本支持总统的重要高官和军队投入反对派阵营,总统的力量大幅度减弱。11月23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抵达格鲁吉亚于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和反对派领导人展开斡旋谈判。谈判中,反对派答应,如果总统谢瓦尔德纳泽愿意签署辞职文件,将保证他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迫于各方压力,谢瓦尔德纳泽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反对派和示威者在当天夜晚燃放烟火爆竹,宣称格鲁吉亚进行了一场不流血的“玫瑰革命”。

(二)乌克兰

乌克兰独立后一直谋求靠近欧盟,但是这种“脱俄入欧”的努力受到俄罗斯运用天然气能源手段的阻碍,无法在经济上保持独立。总统库奇马上台之后一直谋求东西方等距外交,保持和欧盟、俄罗斯、美国的外交平衡。2004年乌克兰进行第四次总统选举,总统库奇马在电视讲话中给予这场选举美好的期待,希望这次选举是乌克兰成熟、团结的表现。然而事情的走向没有朝着原先料想的那样发展。在选举之前,乌克兰的政治局势已经分为以乌克兰共产党、社会党为代表的左派同以“我们的乌克兰”联盟、季莫申科集团为代表的右派两大派系的斗争。双方分别推举自己的代表亚努科维奇和尤先科作为选举人。其中亚努科维奇以蓝白色作为自己的旗帜,尤先科则以橙色作为自己的旗帜。2004年选举票数最终结果为尤先科39.87%、亚努科维奇39.92%。选举结果出来后,双方都指责选举作弊,进行第二次投票,选举结果为亚努科维奇胜出。但是20万支持尤先科的反对者不承认这个选举结果,他们举着橙色旗帜向总统府行进。反对者向现任总统库奇马提出三项条件:要么库奇马下台将政权交给尤先科;要么实行铁腕;要么宣布第二轮选举无效。与此同时支持亚努科维奇的群众也在乌克兰东部地区进行游行示威,提出自治的口号,但是支持亚努科维奇的人数上不如支持尤先科的多,明显处于劣势状态。面对乌克兰陷入分裂的政治危机,总统库奇马和总理亚努科维奇应对政治风险能力不足,没能在最佳时期稳住局势。12月7日,库奇马与总统竞选双方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会谈,双方均同意重新进行第二轮总统选举。12月26日,乌克兰重新大选。2005年1月10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尤先科以高于亚努科维奇7.8个百分点的优势胜出。总理亚努科维奇选举失败后宣布辞职。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宣誓就任乌克兰总统,持续两个月的乌克兰大危机成为过去。

(三)吉尔吉斯斯坦

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爆发,给了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反对派以莫大的启示。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主要反对党是吉尔吉斯斯坦人民运动联盟、为公正选举的公民、新道路联盟、吉尔吉斯斯坦人民代表大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五大党派。这五个政党在2005年议会选举之前结成联盟,目标是推翻现任总统阿卡耶夫的政权。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进行了两轮投票选举,在选举过程中,反对派以选举委员会组成结构和选区划分不合理、存在舞弊、选举资格人选不合理、竞选宣传存在倾向性为由进行了示威抗议活动。在3月18日的示威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打、砸、抢、烧的事件,高呼总统下台的口号。然而面对游行示威抗议活动,总统阿卡耶夫只是表面上谴责示威者企图发动政变、声称示威活动是对人民和政府的直接挑战,受外国指示、得到国外资助,正在对人民利益造成损害,要坚决维护宪法,实际上并无实际应对举措。3月24日,游行示威者夺取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主体建筑,释放被关押的前副总统库洛夫。面对严峻的局势,总统阿卡耶夫撤离总统府,在俄罗斯设在比什凯克德军事基地乘飞机逃亡哈萨克斯坦。同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为避免更严重的政治危机任命前总理巴基耶夫为总理,恢复国内局势,并着手准备前去莫斯科同阿卡耶夫就辞职问题进行谈判。4月4日,阿卡耶夫在莫斯科宣布辞职,7月10日,吉尔吉斯斯坦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巴基耶夫以88.65%高票当选总统。

三、“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国家爆发的内外因素

“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国家相继爆发,从宏观上来讲,有很深刻的国内外因素影响;从中观上来讲,是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矛盾激化的结果;从微观上来讲,领导人政策失误、言行举止都是引发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原因所在。

(一)内部

1.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独联体国家相继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都继续推行新自由主义导向的“休克疗法”政策,把原来属于国家的企业低价售卖给个人、实行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放开市场价格遵循市场规律。实行这种政策,给独立之后的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苏联时期的格鲁吉亚曾经是一个较为富足的地区,农业发达,人民餐桌上总有吃不完的食物,国民识字率达到百分之百。可是格鲁吉亚独立之后,“休克疗法”带给格鲁吉亚的是经济跌入谷底,人民群众生活每况愈下,一些大学教授甚至要靠捡垃圾才能糊口度日。独立之后的乌克兰由于“休克疗法”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进入新世纪的乌克兰,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做法,却没有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太多提高。乌克兰党派倾轧的状况使得人民群众生活重新陷入困境。

2.党派倾轧严重,官员贪污腐化。政党是以掌握权力为目标,对社会民众进行利益表达、整合,维护国家稳定的政治工具。但是独联体国家在独立以后盲目照搬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制度的外在形式,没有照顾到本国多民族、多宗教的具体国情,导致政党之间相互拆台。格鲁吉亚在20世纪90年代末拥有100多个注册政党。在乌克兰以亚努科维奇为代表的左派政党和以尤先科、季莫申科为代表的右翼政党在国家关键时刻不顾国家利益,相互争斗。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客和政府官员将政治权力作为赚取金钱的政治资本,肆无忌惮的鲸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下的最大受益人。各个政党政治领袖互相指责对方是腐败人物,导致民众对政府信心降低,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

3.物质福利水平下降,导致民众焦虑。在“颜色革命”过程中,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特别是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领域上差距过大,没有解决同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因此面临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2001—2002年格鲁吉亚70%的民众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者、养老金领取者、残疾人和多子女家庭大多生活艰难。[2]1992年,乌克兰通货膨胀率高达2150%,1993年飙升到10256%。在经济基础更加薄弱的吉尔吉斯斯坦,大约有182.9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收入水平低和贫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独联体国家先后实行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导致大批员工被解雇,苏联的社会保障一夜直接失效,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各个国家社会犯罪率也在此时飙升,造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4.族群对立,社会冲突矛盾加剧。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在“颜色革命”过程中民族、宗教矛盾的冲突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三个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各国的领导人都属于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苏联解体以后,民族主义、分离主义仍然成为独联体国家政治动荡的因素。民族问题上表现最严重的是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因民族独立意识脱离苏联,也因此与独立后的俄罗斯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上多年交恶,爆发战争。宗教问题上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对较为严重。乌克兰西部的70%乌克兰族信奉天主教,而东部的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信奉东正教,各个民族、各个区域之间经常因为历史、宗教和民族问题存在较大隔阂。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民众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因为部落利益和宗教教义问题上的差异,而导致权力之争。

(二)外部

1.西方国家进行民主制度输出。从克林顿开始,美国的历届政府都把民主价值、民主制度、民主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向独联体国家和地区强制输出。2002年,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领导人分别到访美国,美国利用经济援助向这些国家进行软硬施压,迫使他们放弃一党独裁、领导人终身制。在格鲁吉亚,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以电话晤谈的形式劝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在乌克兰,美国总统特使卢格在首都基辅大街上公开支持游行示威的反对派,高喊“为公正和自由而战”的口号。

2.利用经济实力援助政治反对派、非政府组织。西方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对独联体国家内部的政治反对派、非政府组织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造成长期的经济依附关系,争取独联体国家民众对美国、欧盟的好感,从而达到离间独联体卫星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的目标。一方面,美国以国家经济援助的形式在乌克兰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援助了23.2亿美元,在吉尔吉斯斯坦援助了5亿美元;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向俄罗斯非政府组织提供29亿美元。这些接受了西方援助经费的政治反对派和非政府组织在“颜色革命”过程中成为反对政府、进行民主变革的急先锋,达到了美国遏制俄罗斯、离间独联体的目的。

3.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途径抢夺思想舆论阵地。西方发达国家从遏制独联体国际发展的大战略目标以及谋求霸权利益出发,不仅不希望独联体国家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力量东山再起,而且也不愿意看到独联体国家内部出现新的能够整合国家各方面利益的强大意识形态出现。他们利用设在独联体国家内部的新闻媒体机构、互联网推波助澜、散播虚假政治消息,企图丑化本国政府、政治领袖,美化西方物质生活。在乌克兰,美国就通过媒体平台以总统库奇马暗杀记者贡加泽、向南联盟输出军火武器等信息妖魔化库奇马,迫使其下台。在吉尔吉斯斯坦,“我的首都新闻报”“自由之家”等报社都是受到美国金钱资助的传播平台,这些报纸、媒体、互联网平台成为丑化领导人、在群众中间散播不满情绪的舆论孵化器。

四、独联体国家应对西方“颜色革命”的对策

由于独联体内部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导致国家政局动荡,影响了独联体国家的稳定性与整体团结。为了反对国内国外的挑战,独联体内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斯和中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防控和应急措施,力阻本国“颜色革命”发生,维护了独联体国家总体上的和平与稳定。

(一)颁布法律法规,严格限制、规范反对派和非政府组织活动

针对独联体内部活跃的形形色色的反对派、非政府组织,独联体国家的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只有运用法律的指引和教育作用,才能让这些反对派和非政府组织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活动,加强监管。俄罗斯相继颁布《社会联合组织法》《非营利组织法》《修改俄罗斯联邦法律文件法》等相关非政府组织法律法规,严格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运行目的、内部组织、资金运作。部分社会组织可能会因为“与俄联邦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法律相抵触”“对俄罗斯联邦主权、政治独立性、领土不可侵犯性、民族统一性、文化遗产和国家利益构成威胁”[3]而被依法取缔。哈萨克斯坦议会在2005年出台了《反极端主义法》,禁止境内出现“穆斯林兄弟组织、塔利班组织、社会改革协会、‘纯洁之军’组织、伊斯兰解放党”[4]等极端宗教组织和势力,修改《选举法》规定在国家竞选结果公布之前,禁止游行示威和集会。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和控制,为维护选举期间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塑造主流政治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在意识形态方面,独联体国家大多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发展之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等途径推崇渐进式改革,反对激进式改革,倡导国家稳定优先的原则。在俄罗斯,扩大统一俄罗斯党“主权民主”意识形态在民众中间的影响力。“主权民主”意识形态主张:“民主的俄罗斯政治体制应当服从于维护和加强主权的要求”“俄罗斯是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民主传统已经在俄罗斯确立”“民主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展中的治理模式”“俄罗斯没有所谓的专制的民主”。虽然俄罗斯不允许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但是统一俄罗斯党作为俄罗斯杜马的主流政权党,该党的“主权民主”意识形态凭借其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对民众和社会的思想舆论产生了巨大作用。在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全面运用宣传手段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本国的“特殊性”和“渐进改革论调”,加强对“颜色革命”负面报道、反对极端宗教势力、强调国家稳定重要性、反对西方“输出型民主”。诚如哈萨克斯坦“阿萨尔党”主席纳扎尔巴耶娃指出“世界出现了民主输出现象,国家面临着‘外来强制民主的威胁’,民主输出这没有送来好的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只是把眼睛盯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现政权的缺陷及错误上。”[5]在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将民主基金会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看做西方民主输出的工具,将其全部关闭,予以坚决抵制,从而加大了意识形态反渗透的力度,掌握了意识形态主动权。

(三)组建亲政府的青年组织,警惕西方挑战国家主权

在俄罗斯,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是全社会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不分时代,任何时候都是吸引民众的利器。俄罗斯高度重视西方意识形态向青年的渗透,为了争取青年,2005年普京建立了名为“我们”的青年社会组织,将其组织的奋斗目标定位“以维护俄罗斯主权为己任的社会团体。”[6]2005年俄罗斯教育科技部门宣布投资200亿卢布用来创建“具有社会意义的青年组织”。这些新创建的青年组织一般由总统办公厅亲自领导,构成主体为18—22岁的大学生,普京希望通过爱国青年社会组织增强抵御西方颜色革命的能力。

(四)积极稳妥的改善民生,提升执政绩效,争取民众支持

应对“颜色革命”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提升自身执政绩效。在俄罗斯,在重视国民经济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养老金,维护卫生和教育制度,解决交通、酗酒和嗜毒问题、低出生率问题、税收问题、工资问题以及道德和文化问题。在白俄罗斯,卢卡申科积极推进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提高居民收入的社会福利政策,这些福利政策的精准实施,使得白俄罗斯民众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满意,相信在卢卡申科的带领下继续得到改善,从而在根本上挫败了白俄罗斯反对派图谋搞颠覆,“从而改变白俄罗斯国内外政策”[7]的阴谋。

五、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启示

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和部分中亚国家都是中国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等领域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颜色革命”重大事件,精准判断独联体国家国内发生的“颜色革命”事件对中国国家的影响,在对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制定相关应对政策,防止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发生。

(一)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预防西化图谋

所谓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在当前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之中,保证国家政治安全、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国家信息安全、国家社会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安全。近几年来,美国以“美国优先”为战略目标,违反国际贸易基本准则,对中国经济领域进行多轮贸易战,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使得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抬头。政治上,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公然插手中国香港事务,向香港暴乱分子表示错误信号,公然挑战中国“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挑战中国国家主权,人为制造国家分裂,是对中国政治底线的触碰。意识形态上,借助互联网、书籍、报刊等方式散播历史虚无主义,鼓吹普世价值观,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国际国内局势如此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意识到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政策,企图在中国进行带有“颜色革命”性质的做法,凸显了新时代条件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的工作,特别是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教育青少年认清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颜色革命的本质和图谋,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实际抵抗政治风险的能力。

(二)坚定理想信念,捍卫思想舆论战略主阵地

历史和实践证明,理想信念作为上层建筑能够对经济基础起到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苏联解体为我们揭示了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惨痛教训,从赫鲁晓夫一直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社会主义道理、丑化党和国家的历史功绩。诚如布热津斯基对苏共领导阶层的状态说过“一直以历史脱衣舞的形式,一层一层地否定(或者是脱掉)他们过去的理论外衣。”忽视科学理论的指导,理想信念不断动摇成为影响独立之后的独联体国家发展稳定的不利因素,独联体国家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重新整合民族关系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独联体国家之所以会发生颜色革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自苏联解体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上泛滥开来的必然结果。当前,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还长期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发展模式的斗争也仍然具有长期性,西方国家会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新手段、新形式的“颜色革命”。为此,我们必须一方面注重内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问题,同西方普世价值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战略主阵地;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外宣传对执政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全方位、多领域的宣传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方案和智慧,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对外宣传的水平。

(三)推动国家治理领域的制度创新,破除西方治理模式迷信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大维度的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通往“善治”目标的可行之路。纵观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进程,都是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逻辑结果,他们不了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根植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是由西方国家文化传统和发展条件所决定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亲西方领导人都把西方三权分立、多党竞争、议会制度奉若圭臬,不愿意从国内政治现实出发,继承本民族历史优秀制度结晶,结果造成党派倾轧、利益争斗、社会族群分离、腐败盛行,经济复苏疲软,一些苏联遗留下来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中国在推进自身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良制度传统,诸如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经济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革命文化,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型转化。另一方面,也要继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治理自信,破除西方治理迷信。

(四)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的目标是破除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苏联解体之后,各个独联体国家主动或者被迫实行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改革,想借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解决民众巨大的社会福利需求。实践证明,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并没有使独联体国家的人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效果和改革的目标相互背离,给独联体国家造成长期的通货膨胀、居民生活恶化、政治贪污腐败、高失业、高犯罪率不断加剧,从而给西方国家从外部进行“颜色革命”制造了“炮弹”。由此可见,人民答不答应、满不满意、赞不赞成是检验各国改革目标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党上下要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防范好金融风险;要发展各项事业,打赢脱贫攻坚战,保护好生态环境,调节好收入分配问题,让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中国不断奔向强国目标的根本动力。

猜你喜欢
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英国“脱欧”,格鲁吉亚愿意填补空缺
失控的乌克兰
当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形势
新摩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