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西虎 方世南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调查研究、实践创新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指导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富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反映和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有机系统、博大精深,从内容逻辑上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谱系,从价值逻辑上融合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从现实逻辑上巩固和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现实回应力和人心凝聚力,从实践逻辑上揭示和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属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真实反映和系统指导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历时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经济发展结构欠优,现代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影响人民生活品质和安全水平的生态环境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经济规模很大, 但依然大而不强, 我国经济增速很快, 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多次深入调研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的高度,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系统详尽地思考和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路径、价值、制度保障等内容。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在实践基础上成为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其理论本身体现为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新时代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生态理论基础上的崭新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山论”为核心内容,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方式从生态学、社会学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阐明了生态与生产力、生态与政治、生态与民生、生态与安全、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将生态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布局之中,将对自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将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最根本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确认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谱系,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飞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为其上层建筑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把我国尽快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虽然也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并未得到较好的推行。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相比较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仍未获得足够的重视,没有系统完整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非常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将美丽中国建设纳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提出了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党的执政理念、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体现,是党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的升华,填补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谱系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空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丰富融合和创新,首先体现在将“美丽”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目标中去,使得“美丽”成为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样重要地位,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观。“美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词。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继续将“富强、民主、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开始,“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党的十八大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高度凝练的基础上,从价值目标层面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在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的同时,明确将“美丽”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置“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强调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认了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使得“美丽”一词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样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意义,并且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范畴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可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发展性的概念,包含多种反映其意识形态核心本质的价值导向内容,中国共产党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需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核心,将“美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去,是党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融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融合和创新,还体现在它将新时代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和生态系统观等多维价值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价值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文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价值;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强调“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指出了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的辩证发展关系;阐释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提出“两山论”明确要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辩证和谐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认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着眼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安全感、幸福感和权益保护,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和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习近平的生态系统观体现在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视为相互影响、辩证发展的系统,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生命共同体,指出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和生态系统观,从整体上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实践上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成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融合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卓越的语言艺术、高远的国际视野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升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的系统性、价值性和科学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借鉴西方生态文明研究中的有益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使得理论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张力和说服力。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富于思想力、感染力的哲理性语言表达出来,使得居于语言载体之上的理论内容更具亲和力、传播力。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即语言”,[3]指出了语言对意识形态的载体和传播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运用平实的群众性的语言,高屋建瓴、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浅出、巧喻善譬地将理论思考表达出来,提升了理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三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升了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大会上鲜明表达了中国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战略和举措,以及开展全球生态治理的意愿、决心、信心,体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面对全球性问题时的责任担当和智慧担当,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话语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回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民生进步、国家安全和生态建设中的诸多矛盾和难题,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回应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新时代的民生体现为人们的需要品类更全、质量更高,更加注重幸福感、安全感的特征,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安全、人民的生态权益和生态需要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深,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民生和国家安全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我国公有制生产关系基础上反映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思想观念集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萌芽到形成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思想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不断提升民生水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真思考生态发展与文明兴衰、生态环境与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的重大关系,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等问题,创造性地继承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回应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维护和保障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身健康、生态权益、生态安全问题,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需要具有重大价值,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过程中获得认同、凝聚人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有关生态环境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多地表现为质量诉求、幸福诉求、安全诉求和权益诉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现代化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自然力视为生产力并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将生态建设作为事关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民生福祉,提出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要原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以深刻的法治思维要求施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和追责制度,这就把握住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突出关切所在,深刻地体现了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治国理政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真实反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民生问题,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对新时代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环境的问题的深刻反映。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发挥功能。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愿望、意志和智慧的升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竭来源,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必然通过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接受,才能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导向和动员功能,成为党带领人民群众民族谋复兴的理论指导,这与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狭隘利益的虚假意识形态形成了根本区别。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更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要求和根本利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生态安全,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在发展中不断认识、满足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从指导思想到理论体系都体现出科学性的特征。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和价值追求都体现出对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学说,以“两山论”的核心内容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间动态的互动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导人们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迈进,把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虚假性”是解读和把握意识形态的重要维度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而构造带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思想观念体系,以及剖析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学说时提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实现了阶级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一是领导力量的先进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汲取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使命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性的重要保障。二是发展目标的先进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将“美丽”这样一种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价值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态性、平等性、和谐性特征,引导人们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进步,动员人民群众为实现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目标的先进性。三是经济基础的先进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基础实现了多种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了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超越了资本主义剥削性的经济关系以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统治的政治上层建筑,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性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