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黄河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

2020-12-20 05:47王瑞平
关键词:中华文明时期黄河

王瑞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水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史前文明时期黄河文化的传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之所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河带来的黄土养育了一代代人,更因为这里孕育了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史前文明时期的“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神农氏开创的农业种植及技术,使人类不再完全依靠自然,而是开始改变自然。产生于大约公元前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其边缘地区。自1921年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至今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五千余处,分布在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9个省区。仰韶文化时期是早期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产生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使黄河的上中下游连为一体。大禹治水开启了中华民族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时期,不仅如此,大禹还通过治水把黄河文化从黄河流域带到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等地方,这也是黄河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随着治水传播到黄河流域以外区域。目前,全国大禹治水的遗址就有几百处之多,禹王庙更是到处可见。大禹作为史前文明时期的杰出人物代表,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原范围。史前文明时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华夏诸族中最强有力的两个氏族首领是黄帝与炎帝。传说黄帝长于姬水之滨,他由陕西北部率部达河北涿鹿一带。炎帝源于陕西岐山之东的姜水河畔。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就是炎黄二帝与东南方部落首领蚩尤之间的一场战争[1]。蚩尤是东南方著名的勇猛善战的首领,《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说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炎黄二帝联手杀死了蚩尤,蚩尤部落一部分融入炎黄二帝部落,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南方诸族。炎黄二帝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这场大战,是中华文明史前时期的一次碰撞与融合。“涿鹿之战”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炎黄两个部落及其文化融为一体,并将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融进中原文化,丰富了黄河文化,加速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二、先秦时期的黄河文化与传播

夏、商、周时期形成了《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汉字也发源于黄河流域,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精华。黄河文化是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并创造的。九曲黄河孕育的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涛汹涌的黄河教会了黄河人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些话语一直在激励着黄河人的奋斗和创新,也是黄河人引以为豪的根本。中国有七十多个姓氏的根在黄河两岸,从这里走出去的黄河人将黄河文化带到了四面八方,影响了许多民族和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发展。“河洛郎”一词至今仍是迁徙到世界各地的黄河人的俗称,黄河文化逐渐融入中国各民族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

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文化是当时黄河文化的最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更是黄河文化盛开的花。厚积薄发的人类思想之花《易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启发了后人无穷无尽的智慧。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文化,其从最初就体现了吸收、包容、开放、凝聚的特点,这也形成了黄河文化开放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周边文化,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贤的文化与思想成果给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给全人类提供了精神源泉[2]。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早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黄河文化与传播

秦统一六国的创举给黄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等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融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特别是楚和吴、越等国融入秦的疆域后,黄河文化的传播更有了便利条件。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以及度量衡的统一、货币的统一都促进了黄河文化的传播。这也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统一一直是历史主流的重要原因。汉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传播时期。汉代在全国建立了稳定的统治,汉话成为全国的通用语言,并形成了“汉人”的概念。这一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都把黄河文化带到了西部,又被传到中亚、印度等[3]。黄河文化在不断传播中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中国的根文化。

三国时期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深度融合期。三国政权中,魏国在中原的黄河流域,蜀国和吴国都在长江流域。这说明,长江流域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经济力量已经有了突飞猛进,可以支撑两个与魏国对抗的区域政权了,这也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播到长江流域,促进了长江流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国之间的战争实际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较量。三国的主要人物在两大流域间互相交叉,总体看大部分仍来源于黄河流域。晋国统一三国后,中国的历史又回到黄河文化的主流上。通过三国之间的战争,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融合更进一步,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更加丰富。道教文化在这一时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道家文化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并不断吸收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格局。这一时期,黄河文化融入了周边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和舞蹈,特别是从西域、从海外引进的舞蹈、音乐等[4]。黄河文化被传播到西域以及越南、印度、朝鲜等,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当时文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融洽,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化高峰光芒四射。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连接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纽带,把两大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唐代的陆上丝绸之路把以黄河文化为主脉的中华文化带到了海外,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朝,黄河文化传到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时至今日,日本人的许多生活习惯还在沿袭唐朝,包括民风民俗;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琵琶文化空前繁荣,并跟随日本遣唐使的脚步到达了异国他乡,继而在那里生根发芽,成为日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黄河文化也传到了朝鲜半岛,当今朝鲜半岛的文化中依然有许多黄河文化的元素。

宋元时期历时四百多年,包括为时319年的宋朝(公元960—1279年),多民族统一的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元朝是汉文化发展、壮大和传播的重要时期。北宋时的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北宋时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潮,黄河文化向北方的传播也促进了辽、金的社会发展。黄河文化最大的一次传播是北宋南迁。北宋末年,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汉人第四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汉人与黄河文化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并融合当地文化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被迫迁都杭州。这次迁都迁走的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把在黄河流域积累了几千年的黄河文化也带到了南方。北宋时期形成的理学到了南宋由朱熹继承并发展,形成了程朱理学,并影响后世近千年。

北宋时中原人口的南迁数量极大,尤其是文人阶层,很多人都迁移到了南方。当时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逐步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主体文化,积累了几千年的黄河文化在长江中下游继续融合并发展演变。而黄河中下游区域的黄河文化在草原文化影响下基本停滞,到明清时期虽又有复兴,但再也没有达到北宋时的水平。仅从南迁进入江西的中原人来看,明清五百年,科举考试共涌现约十万进士,江西一省就约占四万,可见南宋之后文化重心的转移很明显。在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文明为主,多流域文明融合而成的伟大文明,黄河文化通过战争、移民、贸易、联姻等传播到各地。两宋时期,黄河文化不断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南宋和元朝时期,各民族之间深度融合,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文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南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吸收黄河文化的基础上也都发展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黄河文化向南已传播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台湾等地,向西南方向传播到了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向北已传播到了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往西广泛传播到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黄河文化的海外影响远及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伊朗等。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的移民又使黄河文化传播得更广,影响更大。特别是山东、河南、山西等省的大量百姓移民到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又与当地文化进一步融合。

明清时期,贸易往来频繁,西方传教士东来,这些都促使中国沿黄地区的文化与思想逐渐西传。儒家学说最早传到欧洲是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前后,当时利玛窦将《四书》译成了拉丁文;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科斯塔用拉丁文译了《大学》;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殷泰尔采达用拉丁文译了《中庸》,并附有法文的《孔子传记》。之后,黄河文化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四、现当代黄河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进入21世纪,黄河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黄河文化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 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 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6]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更助力了黄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各地孔子学院正通过发挥自身的汉语教育、文化交流、民间外交、信息互通等多重优势,形成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互动的局面,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文化的共同繁荣、共存共兴[7]。孔子学院是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目前共有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 172个孔子课堂[8]。这些使黄河文化又一次走向世界,融入了世界文化发展大潮,为人类构筑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融合是中华文化的特点,黄河文化在不断吸收各地文化的基础上,正日益变得更加包容和丰富多彩。黄河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和包容,也是黄河文化核心内容的最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时期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黄河』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