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纯清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战疫情。经过各方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1]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检验、一次综合性大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应充分发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生命线”作用,加快自身现代化建构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大局。因此,在重大疫情应对中,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建构,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根据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为促进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发展做出相应超越和变革的动态发展过程。”[2]疫情防控期间,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建构既有其可行性,又有其必要性。从可行性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从必要性看,疫情防控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迫切的现实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3]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建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理论基础。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自身系统内在变革、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和防控关键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建构是社会的反映,更是自身的职责与使命。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现代化建构要与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结合,把握教育规律,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并结合广大师生因疫情防控而产生的心理波动和行为变化,让“闭门”变“闭关”,凝聚齐心抗疫共识,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矛盾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外部矛盾驱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动国家治理理念在自身系统内的运用,提升整体的执行力和对社会环境的反应力,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创造性转化及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治理理论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被誉为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极大地推动国家各领域治理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将其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并指明了实现路径和具体方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启示我们,只有改革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强化风险意识,才能提高化解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建构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紧跟改革的节奏和步伐,加快推进其自身现代化建构,满足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重大疫情给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心理环境带来新变化,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建构,既是做好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是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契机。在发生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情境,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一方面,三千多万大学生因延期开学处于非常规的学习生活状态,难免会产生恐慌、疑惧、焦虑等心理波动。朋友圈吸引眼球的“小道消息”、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的谣言、外媒歪曲事实的报道等一系列“意识形态病毒”使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化,对“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产生恶劣影响,亟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生命线”作用,凝聚社会正能量,确保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会偏离正确轨道。另一方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作为疫情防控斗争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广大青年学生能够跳出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直观地感受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容易受到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中的英雄事迹和榜样的感染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疫情防控这次教育契机,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上好这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忠诚情怀,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组织教师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生活指导,全力做好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高校需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在宏观的审视和微观的剖析中把握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坚实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主要通过尽可能达成政治共识、思想一致、行为统一来实现其社会稳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下发延期开学通知,并要求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规模大、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信息来源渠道多、心理尚未成熟等鲜明特征。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突然改变,加之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化,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心理混乱和情绪波动,使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如恐慌不安、心情焦虑、生活作息无序等异常现象,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的挑战。随着各地高校开学时间的公布,学生返校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据统计,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高校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地方,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从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焦点,关系到上亿家庭的切身利益。若高校疫情防控不得力、处置不得当、引导不及时,在校园中出现疫情感染病例,高校和社会中的非理性情绪很可能会急剧增加,进而波及整个社会。疫情防控期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员作用,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力保证。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得全民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无屏障性”的显著特征。微博、微信、抖音、bilibili等新兴传播媒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增添了难度。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青年学生“不离家、不返校”,网络成为其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果说疫情防控是一场看得见的战争,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则是争夺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精神世界的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国内,疫情初期,网络谣言四起,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由于缺乏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客观认识,“喝酒能杀灭新冠病毒”“毛领和绒线衣物更易吸附病毒”“有可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配方”等一系列谣言歪曲事实、误导群众,加剧了社会紧张情绪,更有不良网友为博取关注度假造高校开学通知,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官方权威机构和医疗专家第一时间出面回应,破除谣言,呼吁民众在疫情面前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科学认识、理性应对。在国际社会,一些美国政客及媒体人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双重标准,制造恐慌、谣言、偏见,炒作“中国道歉论”,用“中国病毒”“武汉病毒”的标签污名化中国,而对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只字不提。网络是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网络舆论的传播实质上是思想的较量、人心的争夺。面对疫情期间国内外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如何掌握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辨识网络信息的多重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肩负着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疫情防控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综合考验,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练兵场。疫情发生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展现出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和昂扬的精神面貌。疫情防控期间复杂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心理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敏锐性、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首先,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亲身体验和经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把握教育契机的敏锐意识,广泛开展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情感能力教育、榜样教育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个人修养、知识储备等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其次,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避免处于非常时期的青年学生产生新的思想问题。最后,为了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变身为网络“主播”,教学方式由“面对面”的课堂授课转为“屏幕对屏幕”的线上教学。如何把握抗击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的阶段性特征,将带有“中国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隔着屏幕播撒到万千学子心灵中,是对思政课教师工作能力的最大考验。另外,在特殊的“超长假期”里,学生和家长成为宅在一起的“室友”,部分家庭因学生自律、生活作息等问题导致出现亲子关系紧张、矛盾频发的情况,这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沟通协调能力的又一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顶层设计、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能的现实诉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高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全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继实行疫情“零报告”日报制度,建立学生行踪和健康台账,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中暴露出的工作短板和弱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创造了契机。
不可否认,特殊时期与特殊情况也检验出了当前育人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内部协同方面,存在学校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基层辅导员负担过重的现象。部分学校的职能部门未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自为战,缺乏相互协调与配合。如各部门疫情信息资源未做到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打独斗”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往往是一纸通知把疫情期间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管理工作下发给基层辅导员、班主任,较少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配合问题,使得基层辅导员负担过重,其主要精力用于有时间限制的学生事务性管理工作。在外部协同方面,如何提高疫情期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居家进行线上学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受到制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优势,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程度、教育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部分农村偏远地区,客观的物质条件无法保障学生正常的线上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困难重重。
“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必须关注客观历史进程与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整体布局安排,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更新使命,使自身焕发生机和活力。”[6]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思考,促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进行更为全面、更深层次地改革和创新,以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更加科学化、效能化和协同化,切实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策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把握住抗击疫情带来的教育契机,高校将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弯道超车”,达到社会常态下难以企及的教育效果。正如列宁所说,“在革命时期千百万人民一个星期内学到的东西,比他们平常在一年糊涂生活中所学到的还要多。”[7]94因此,高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实践需求,把握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以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
疫情防控的战斗是一部活生生的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这场战斗和洗礼中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和显著优势。”[8]
2.生命与大爱教育
疫情危机中,要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尊重自然,领悟生命智慧,探寻自身独特的生命价值。以“最美逆行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作为教育素材,引导青年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正确理解生命的真谛。
3.道德与法制教育
疫情防控需要人民群众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高校既要有“硬核隔离男孩”式的正面引导,也要有“郑州一人瞒报致防疫再升级”案例的反面警示,引导学生培养道德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理论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榜样教育
疫情防控战斗中的榜样既有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一线抗疫群英谱”,也有各行各业平凡而鲜活的无名英雄们。高校“应在榜样品质和价值导向上更贴近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需要,对他们来说‘能模仿,在身边,可亲近,可感受’是很重要的榜样树立标准和原则”[9],进而以榜样教育为依托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实际效能的好坏,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网络成为高校师生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各地一线教师纷纷变身为网络教学“主播”,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的不确定性,要结合实际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由衷“点赞”“评论”,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效能。
1.用好战“疫”题材,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要善于从疫情防控中捕捉并创造机遇,充分挖掘抗“疫”题材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能力。特殊时期“屏幕对屏幕”的线上教学要以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育实效,遵循“三贴近”原则,多些温情考量。
2.注重宣传引导,保障信息对称
面对“谣言四起”“暗流涌动”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要及时有效地公布疫情相关的通知和要求,加大宣传相关预防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力度,不回避、不敷衍面临的困难和不足,保障师生信息对称。同时,要讲好战“疫”英雄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科学、自主、理性发展。
3.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人类身体免疫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心理“免疫”能力的检验。病毒无情人有情,高校要从“武汉市民自发组织齐唱国歌”、方舱版“火红的萨日朗”等一线抗“疫”的温情瞬间中汲取有益经验,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因疫情发生重大变故或身处疫情高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疏导或干预,给予集体情感支持,做好人文关怀,打赢心理战“疫”攻坚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基层单元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政策的执行者,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面对疫情防控这场大考,高校要补短板、强弱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
1.锤炼忠诚的政治品格
忠诚于党和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要的政治品格和政治生命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疫情防控战斗中自觉锤炼忠诚的政治品格,锻造过硬的能力素质,“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忠诚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11]。
2.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由于疫情防控导致教育教学秩序和环境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和新兴技术手段不熟练等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为重要。面对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及时掌握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并用之于教育实践,才能够弥补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逐渐丧失的知识权威优势。
3.注重队伍结构的科学化
在疫情防控中,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存在内部沟通配合不顺畅、外部衔接有漏洞的现象,能否协同联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科学化的重要考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管理中,既要高标准严要求,确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原则,也要因地制宜“招贤才”,注重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选拔任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科学化。
“任何思想层面的理念灌输与行为外化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潜移默化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实施的过程。”[12]首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高校切勿急于求进,要以疫情前、中、后期学生的阶段性特征为抓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稳中求进。推动构建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分层推进,狠抓落实,促进机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及教育资源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响应迅速、运行高效。这既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的需要,也是做好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其次,健全高校信息监管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信息系统。疫情期间,网络是高校师生的“第一环境”,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及时有效地回应师生关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是稳定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最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部分高校虽有“大思政”格局的顶层设计,但在实际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过程中却收效甚微,尤其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还是习惯走老路。高校应结合内部和外部环境做好物质、队伍、制度等各方面的保障,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勠力同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