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赵 晨 姚 驰
北京交通大学 冯丹蕾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9月2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以上,全球产出将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全球贸易将减少约五分之一。目前,我国疫情已逐渐平稳,经济逐渐复苏。本文浅谈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零供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后疫情时代零供发展新趋势。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给注重线下零售渠道的业态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基于线下渠道销售的零售企业业务缓慢增长甚至下降,但也有一部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零售商在实践中转型,化危为机,实现了电商业务量的快速爆发。这场疫情给零供双方带来了哪些启发?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怎样变化?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冲击,我国社会零售总额为17.23万亿元,同比下降11.4%。虽然短期内新冠疫情对于国内零售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疫情赋能零供双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全球大流行带来的复杂性正在放大几种已经影响了物流行业多年的趋势——供应链组织对弹性、可持续性和技术成熟度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和一些国家在应对上的手足无措,使得“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观点被反复提及,各国更加重视本地供应,美国、日本、德国等政府表示支持本国企业回迁产业链或加强本国产业保护,将供应链转移回国内、减少对国外供应的依赖。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呈现周期性,但长远来看全球一体化仍是大势所趋。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今天是真正全球化开始的时候。”“今天是昨天的、原来的、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全球化正在终结,新的、真正的、数字时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
在面对被疫情冲击的全球供应链严峻形势下,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
既要通过参与“外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工业体系优势和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分享全球化红利;又要在“外循环”发生风险导致循环不畅时,“内循环”能安全运行,确保我国经济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零售行业来说,2020年是形势最严峻的一年,但也是弯道超车、创新增长最好的一年。疫情的爆发加速了零供企业的转型,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一切。疫情期间,宅家的广大群众不仅靠网络与世界交流,生存也都依赖于网络,网上点餐、网上工作、网上娱乐等,远程办公、学习和电子购物成为新生活方式。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逼迫各经济体自主施行大规模远程办公。人们在几个月内似乎就看到了原本需要几年或更长时间发生的数字经济转型。
在当前“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更快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经之路。要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高效供应链,需要深化信息共享,通过数字化打通上下游,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供应链可视化程度。零供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博弈的关系,而是变成如何更好地服务好目标顾客的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疫情促使零供双方共同解决问题,使得零供双方关系往更紧密方向发展,在未来零供关系的很多边界会逐步模糊,实现更好的零供协同,提高供应链效率。
在疫情期间,物流受限、复工难等问题凸显,消费者从线下转到线上,社区团购、到家业务出现爆发增长,消费者需求呈现碎片化、社群化。保障物流效率和产品供应、加大O2O投入以及人员及时有效跟进业务,势必成为零售商最急需的支持;供应商方面,对零售商的到家业务能力要求大大提升,希望零售商有清晰的到家策略,由于产品流转速度大大下降,供应商面临更严峻的资金压力。零供双方利用大数据分析购物喜好和消费者画像,通过无接触配送、增加配送运力、优化供应链等方式,融合线上与线下,既维持了民生需求,又更加符合消费者习惯,在全场景下持续满足消费者多渠道、多层次、高品质的购物需求。
在各种零售形式快速迭代的时代,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明显下降。为了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不仅要关注零供双方,更要加强全链条的协同,优化前置仓布局、提升到家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零售行业与物流行业、配送行业深度合作,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格局。
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显著问题,供应链弹性越小的企业,受疫情的冲击越大。后疫情时代,全球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供应链弹性是企业在变局中生存竞争的核心能力。如京东林琛所说,“未来的供应链是需求驱动、开放协同和敏捷响应的供应链”。
另一方面,企业仅从单个供应商或单个区域获得材料供应时,往往很难应对需求动荡的情况。疫情期间,医疗防护用品急缺,许多国内大型企业利用海外供应链在全球多个供应商手中采购商品,在持久的全球化宏观力量的推动下,多元化采购将会越来越重要。
要打造弹性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效率、敏捷性,就要从源头开始优化流程,利用标准化提高供应链敏捷性,通过一物一码实现产品数字化带动消费者数字化,从而增强供应链弹性。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标准化更是零供企业高效合作的基础和提升效率的关键所在。如今,零供企业、协会组织、第三方都在做数据平台,但是所谓的大数据,仍然是有数据壁垒和非标准化数据存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无法形成有效的工作模式。
如今我们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吗?其实我们还处于信息化时代,要实现真正的大数据,需要在数据标准的支持下进行数据整合,而当前数据的集合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很多的数据都是企业或个人在某一集群单位数据平台自行填报的,提报数据进行整理后,数据中心只是承担了一个数据统一管理者的角色。任何企业、组织、政府部门都可以承担数据集合平台的工作和任务。但是,如果平台之间不能很好地实现数据的统一标准化,只是各自向社会汲取数据而不应用数据,则会导致应用不充分。所以平台间打通数据,实现真正的统一标准化,才能更加推动整个社会的大数据发展。
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通过完善标准化建设,能够有效保护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比如,对设计和生产标准设置较高“门槛”,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企业按照高标准要求组织生产,有利于规范流水线高质量、高效率作业;检验检测机构根据高标准要求对产品原料、零部件、生产环节等进行检测,能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符合规定的指标。这一从设计、生产到市场流通的闭环质量管理,任何一环离开了标准,都无法切实保证质量。优化政府标准体系、提高市场标准有效供给、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才能更好提升标准的整体质量,以高标准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
优化政府标准,保障公共利益
近年来,相关改革先做减法,“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既“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为培育发展市场标准预留空间。同时,按照法律要求只规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仅在保障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管理需要的范围内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不再具有强制性而均为推荐性标准,既能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又能避免标准交叉重复矛盾。这是以法律手段为政府标准体系“瘦身”,推动推荐性标准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切实保障公共利益。
培育搞活市场标准,提升质量和竞争力
标准化工作的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我国标准缺失老化滞后的现实问题,相关改革做了两项加法,即“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和“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有了这一市场标准的新类型,协会、商会等社团便有权制定更加灵活的标准,及时回应市场变化。此外,赋予企业制定自身标准的自主权,取消了对企标备案的限制性规定,有助于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整体水平
在做好“加减法”的基础上,相关改革对提升标准整体水平进行优化,即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基本经验之外,积极推动各方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这一方面规定了参与的内容,以推进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助力提升我国标准的整体质量,共享质量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为国家鼓励社会各方包括企业、社团等参与国际标准化提供了制度支撑,进一步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
过去,是用渠道换流量的时代,大部分的公司都将流量增长作为主要的商业模式来获取用户,运营中,基本只关注用户数、日活、月活、留存用户数等概要性数据。但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80%的流量实则创造了20%的价值,概要性数据与企业经营的产品、用户的留存度关联性并不大。而完善商业模式的企业,能利用20%的流量创造80%的价值,深掘数据成为这其中的源动力。其中源动力的基础就是数据标准化,数据的统一性尤为重要。怎样通过20%的流量创造更大的财富,关键一点就是需要将公共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再充分利用。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虽然处于人口红利时代,但是企业更注重流量增长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商业模式,对于用户如何使用自家的产品,用户为何流失,核心用户是谁,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不同类型APP的大量出现,但原有的数据服务形式还没有出现大的变革。
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在推动经济效率提高、催生新型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消费扩容提质、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的生产要素特征日益显现,为更好地发挥数据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蕴含的生产能力,需要培育完善、成熟的数据统一标准,从而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
数据产权
数据统一是要抓住数据产权清晰这个前提。数据权属不清,是数据市场的首要制约因素。数据产权界定难,源于数据生产过程的群体性贡献与个体性拥有的矛盾。比如,消费者在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购物或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等终端消费行为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被平台占有。然而,从保护隐私和公共安全的角度看,数据管理权应该归属于国家有关部门。数据的生产过程同时关联消费者、平台、国家三方,权属边界很难界定。产权清晰才可以商品化。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界定数据生产、聚合、占有、使用等过程中的产权归属。
数据价格
数据价格是数据标准市场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价格易定,才方便交易。数据作为承载信息的虚拟物品,其价格既与数据收集的难易有关,又与数据质量的高低有关,更与特定的应用场景有关,因而很难制定出明确且客观的定价依据和标准。加之数据异质化和非标准化,以及交易双方关于交易数据的信息不对称,让定价更为困难。数据定价难,严重制约了数据交易市场的形成。可考虑从建立多层级多种类的数据交易市场入手,让市场探索数据定价模型,在多类别市场主体互动中明晰数据要素定价规则和定价标准,因此统一的数据标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数据标准
数据标准市场要着力推动数据流通共享。在社交媒体、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平台收集、占用并垄断数据的特征日益明显。此外,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数据共享程度也不高。数据流通共享,是数据标准市场完善成熟的必然要求。数据若不能流通共享,则不利于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要尽快列出数据共享清单、可交易清单,明确数据共享流通方式,以切实推动数据流通共享。
因此,在未来至少10年的数字化变革中,建立完善的数据标准化体系,将成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地恶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大会第75届会议举办之际,召开了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的高级别圆桌会议。他提到,每天的新闻都有气候干扰事件,从毁灭性的野火到破纪录的洪水。这些气候干扰对人类和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而且还在增长。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并且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在持续上升。2019年,化石燃料和森林大火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比1990年高出62%。
正因如此,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初。二十多年来,我国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懈努力,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经验。
从国家层面,我国以辩证思维看待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在绿色发展领域,我国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政府日前发布的《中国关于联合国成立75周年立场文件》中,多处谈及气候治理和生态保护,再次提供了例证。中国在为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国家而不懈努力,也将和全球各方为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创造的“绿色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
从企业层面,我国的企业通过自身减少塑料使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新能源的使用和包装循环利用等措施,加大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力,从传统生产企业慢慢转变为绿色发展的新型企业。
以ECR某家化会员企业为例,该企业以“让可持续生活成为常态”为目标,自2008年吨产品生产耗能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了65%,吨产品生产取水量下降了47%,吨产品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总量减少了96%。其设于合肥的工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尽可能消除乱砍滥伐行为,并在生产经营中杜绝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不断努力减少采购、生产和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使用生物制能、节能灯具、光伏发电、地热能源有效降低了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中水回用,每天减少200吨新鲜水用量,同时通过将生产线淘汰的废塑料加工成再生人造纤维制成工服,每年减少589吨的废塑料。
企业响应国家号召摒弃传统技术和高污染工厂,接受了一次性成本提高,进行了绿色转型,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绿色发展不只是政府与企业的责任,更离不开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这些企业为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如何能被消费者所感知?企业如何倡导和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这将会是行业在绿色发展方面下一步的重点。例如,现在很多企业通过市场研究、市场活动建立与消费者的联系,同时和公益基金会合作,消费者每购买一件绿色商品就可以为某个环保项目作出贡献。
新冠疫情过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减少食物浪费。今年,在新冠疫情、风雹、火灾、雪灾、洪涝、蝗虫等灾害的影响下,农作物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全球食物浪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食物浪费,另一种是食物损失。前者主要发生在食品供应链的末端——零售商与消费者中间;而食物损失则多出现在粮食收割、加工与分配等生产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相应的食物储藏和加工技术,因而在这方面所造成的损失也格外严重。ECR倡导零供协作,这能够有效地减少供应链端到端的食物浪费。
食品种类的丰度和广度反映了消费者对多样性和新鲜度的渴望。但是,为了维持所有食品的持续供应会出现过度供应的现象,由此带来一个代价:大量的食品浪费。冷藏食品、果蔬、奶制品、面包等都是零售端食物浪费的重灾区。浪费和货架有货率产生了直接联系,浪费随货架有货率呈指数增长。然而,食物浪费不是注定的,而是一个选择。减少食物浪费是零售商面临的重要责任,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还要改善可持续性足迹,因此需要寻找处理货架有货率和浪费之间权衡的方法,找到二者的一个平衡点。减少食物浪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供应商和零售商在联合计划和预测、调整生产周期和创新方面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ECR Community的定量分析证明,浪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零售供应链做出的决定,通过做出适当的决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当前的浪费水平,对零售商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
解决食物浪费问题涉及五个核心领域:
供应链可视性零售商如何更好地追踪从生产到零售的物流和配送?
门店和仓库优化零售商如何提高库存、销售和供应数据的准确性,以改善供需预测?
延长生鲜产品保质期新的处理和包装方式如何帮助零售商在持续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延长生鲜产品保质期?
清仓甩卖和减价零售商如何优化减价过程和运营流程,以实现他们库存管理和清仓甩卖的目标?
转作他用和再利用零售商如何通过其他渠道将临保产品捐赠或再利用以达到减少浪费的目标?
根据ECR Community的食物浪费及货架有货率工作组报告,大幅减少浪费的关键改进建议之一是区分周转慢和周转快商品的目标货架有货率水平。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疫情不断反复的大背景下,中国ECR委员会将更加推进零供协同、高效满足消费者需求。GS1编码能够进一步推进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促进商品在供应链中更准确、更迅速地送达消费者手中,有效提升供应链各业务伙伴的合作效率,实现国内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