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贤花
在当前环保要求日益严苛的形势下,首先,传统水产养殖场的养殖尾水直排直放、排放不达标等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其次,池塘养殖废水的排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淡水资源,更加剧了周围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我们经过试验总结出了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能对水产养殖池中的水有效净化,净化后的水可以循环养殖,也能达到排放标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有效的解决了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问题,现将这一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试验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地点选择在永靖县盐锅峡镇福川村的恒源伟业水产养殖场。
选择连片的3口池塘,面积分别为11亩、4亩和5.4亩,池深1.5米,池底平坦,淤泥少。分别作为一级净化池,二级净化池和三级净化池。
铺设3口净化池相互连接的渠系、管道、管网、畅通循环水设施。在养殖池塘排出口,设20目和40目筛网制成的两道粗过滤网,两道粗过滤网之间间隔2-3 m,主要过滤养殖尾水中的杂物和大颗粒杂质等,然后才流入生态池。
1、在一级净化池主养殖池塘内移植荷花、浮床种植水生蔬菜及花卉,鱼菜共生系统的面积控制在池塘水面积的10%-15%,通过植物根系提取尾水中氮、磷、钾等富营养化的元素;
2、二级净化池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鲢鱼放养密度控制在150-200尾/亩,鳙鱼放养密度控制在80-100尾/亩;通过滤食性鱼类采食浮游生物净化尾水中富营养化的各类藻类;
3、三级净化池不养任何动植物,通过暴晒增氧、沉淀增加透明度,并定期泼洒水质调节剂(10-15天/次,雨天顺延)和灵活掌握用法用量,一般3-5 kg/亩,水质较差时适当增加用量来进行水质理化因子调控,使其达到渔业用水标准,再次进入上水设施循环利用。
1、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仔细观察鱼类及水生植物生长情况。
2、定期检测水质,主养池水质要保持“肥、活、嫩、爽”。
3、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四看”原则。
4、认真做好养殖记录,着重记录水质变化。
1、经济效益:向社会提供各类良种水产苗种200万尾,创经济效益60万元;年产水生蔬菜1.2万公斤,每公斤均价5元,年水生蔬菜收入6万元;年产商品鱼1.5万公斤,每公斤售价10元,鲜鱼收入15万元。
2、社会效益:实现了水产苗种的本地化生产,减少外源性疫病输入的风险,同时降低运输成本,为促进当地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解决5-8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3、生态效益: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年节约淡水资源86.4万立方米,年减少污水排放86.4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