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必迁 任焕平
中图分类号:S8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5-0040-03
川西山地拥有大量的林地,近年林下发展养鸡产业得到较好发展,林下养鸡既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草虫等资源优势,同时鸡粪作为优质肥料供林木有效生长,产出的林下放养鸡由于口感、风味较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行情较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林下放养密度存在误区,或密度过大严重破坏植被,无法起到节约饲料效果甚至土壤无法消纳粪污导致环境污染风险;或密度过小,较大的浪费林地面积,单位养殖效益较低。本试验选取川西山地中比例较大的竹林地进行鸡放养密度筛选,通过测定放养期育成情况、生长情况以及观察放养场地植被恢复情况,综合判断较为适合的放养密度,供林下养鸡生产一线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作为川西山地典型区域的雅安市行政辖区内共计选择4个竹林地(林地平均坡度约为15°、林地的海拔、水源、林下植被、通风、阳光等自然环境相近)。
1.2 试验时间 2011和2012年,每年2个批次进行鸡放养工作,每一批次鸡放养时间为3个月。分别从4月对45日龄选定的草科鸡(雅安优良鸡地方品种)进行林下放养到7月结束,8月进行第二批次鸡林下放养到11月结束。每个试验小区分为6个轮牧小区,一个轮牧小区放养15d。
1.3 林下放养鸡种及群体数量 每个场地选择草科鸡作为放养鸡种(公母各半),每个试验鸡放养群体控制为约500只,每个林地放养密度分别控制为20~25只/亩、50~55只/亩、80~85只/亩三个放养处理组。
1.4 饲养管理 试验鸡先行育雏,25~30日脱温,转入放养鸡舍进行适应性饲养15~20d,45日龄开始进行林下放养,并进行必要的放养调教、补水、补料等放养鸡饲养管理,饲料都为同一厂家育雏和放养期的配合饲料。
1.5 观察和测定指标
1.5.1 鸡的生长性能的测定 育成率:记录试验鸡群林下放养期死亡只数,计算试验鸡群育成率。
增重:测定开始放养和结束放养的鸡体重,计算放养期间的体增重。
料重比:记录放养期间补料的数量,结合鸡体增重计算料重比。
1.5.2 植被恢复情况 对轮牧小区放养后1个月地面植被测定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面评估生态修复和植被生长情况。
2 试验结果
鸡不同放养密度对放养期育成率的影响见表1,可知20~25只/亩和50~55只/亩放养密度的鸡群放养期育成率分别达到98.76%和98.54%,差异不显著(P>0.05)。80~85只/亩放养密度的鸡群放养期育成率降低到97.46%,分别与20~25只/亩和50~55只/亩放养密度的鸡育成率相比显著降低了1.32%(P<0.05)和1.10%(P<0.05)。
鸡不同放养密度对放养期鸡体增重和料重比影响见表2,可知林下放养密度20~25只/亩、50~55只/亩和80~85只/亩的放养鸡初始放养体重、结束放养体重以及放养期鸡体增重差异都不显著(P>0.05)。放养密度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放养鸡的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放养密度80~85只/亩的放养鸡料重比相比分别显著降低3.23%(P<0.05)和3.56%(P<0.05)。表明放养密度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放养鸡能在林下采食更多的草料、昆虫等作为饲料的补充,相应料重比降低。
由表3可知,林下放养密度20~25只/亩的轮牧小区植被草地覆盖面在放养后1个月有所提高,鸡粪作为优质有机肥对植被生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整体植被恢复情况良好。放养密度50~55只/亩的轮牧小区植被高度上限和草地覆盖面在放养后1月略有降低,整体植被基本恢复。放养密度80~85只/亩的轮牧小区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面在放养后1月下降幅度都较大,表明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轻度破坏。
3 讨论和结论
罗艺等(2012)[1]选用重庆本地杂交土鸡在果园放养结合种草(苇状羊茅、白三叶),采取轮牧放养方式,轮牧15~20d转入另一个轮牧小区,通过测定放养前后轮牧区域植被产草量、植被高度和草原覆盖度,得出10只/亩对植被轻微破坏,但是未测定轮空时间植被生态恢复情况。章学东等(2009)[2]在冬闲田种植牧草、放养优质鸡,放养期73d,与舍饲饲养模式对比,放养模式随着鸡放养密度的增加和时间推移,放养鸡的耗草范围扩大,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在放养密度50只/亩、100只/亩、150只/亩、200只/亩的放养组,150只/亩组的只均耗草量最高,只均增重最低,半净膛率、全净膛率最高;200只/亩组的只均耗草量最低;100只/亩组的只均增重最高,料肉比表现最好,鸡胸肉剪切力值最低,肌苷酸含量最高,由此可知“冬闲田种草养鸡”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饲料成本,改善肉质,增加经济效益,以放养密度为100只/亩的综合表现较好,但是该试验主要从提高鸡生产性能等指标考察,但未能考察对放养场所植被影响的相关指标。本试验通过考察轮牧区域放养后1月植被恢复情况,放养育成率、增重和料重比等指标,表明50~55只/亩放养密度鸡能表现较好生长性能并对轮空1月放养区植被修复基本无影响。杨玉等(2014)[3]考察蛋鸡放养密度和补饲量对生产性能和植被影响,表明补饲量70%下,100只/亩放养密度对牧草的破坏性小于250只/亩和400只/亩的放养密度,结合产蛋性能、蛋黄胆固醇含量以及草地保护,以70%补饲量+100只/亩组养殖模式较好,效果较佳,但该试验考察的放养密度相对都较大,在试验中最小放养密度(100只/亩)为相对适宜密度。黄碧能等(2014)[4]在梨园中建植人工混播草地放养绿壳蛋鸡表明,放养密度为60只/亩与每亩40只、80只和100只的密度相比,生产指标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显著,为最适放养密度,与本试验结果较为一致,乔海云等(2013)[5]在冀南林地放养鸡得出最适放养密度也与本试验结果相似。
本试验表明在川西山地竹林地放养当地品种鸡种,50~55只/亩的放养密度,育成率98.54%、料重比2.98都显著优于80~85只/亩密度,与20~25只/亩的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放养后1月植被恢复的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率基本恢复,综合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可知川西山地竹林地养鸡最佳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
参考文献:
[1] 罗艺,王阳铭,潘学华,等.林下生态养鸡合理密度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2:39-41.
[2] 章学东,楼立峰,陈效绘,等.“冬闲田种草养鸡”模式的放养密度试验研究-第十四届全国家禽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哈尔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34-136.
[3] 杨玉,孙宝盛,孙熠,等.放养条件下密度和补饲量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12:25-28.
[4] 黄碧能,唐和燕,班镁光,等.梨园人工草地放养绿壳蛋鸡最适密度的研究[J].畜牧业,2014,8:5-8.
[5] 乔海云,张宝军,刘伯.冀南林地生态养鸡放养密度与防疫方式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