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平 宋长太
自2015年河蟹“水瘪子”高发以来,连续4年几乎销声匿迹的“水瘪子”今年又遇到高发年,一些地区河蟹“水瘪子”发生面积大、范围广、病情重、治愈难,少数池塘“水瘪子”相当严重,基本处于绝收、放弃状态,蟹农往往束手无策、“望病兴叹”。笔者就河蟹“水瘪子”及其症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控应对措施,供养殖朋友参考。
所谓“水瘪子”是蟹农根据症状的俗称,也称河蟹“白膏症”“肝胰腺白化症”等,它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态。表现为河蟹蜕壳不久的软壳阶段,其甲壳和咀嚼食物的口器难以硬化,失去了摄食能力,只能通过消耗自身肝胰腺中的养分维持生命,最终使河蟹的肝胰腺逐渐萎缩直至功能完全丧失,发生“水瘪子”的蟹无活力或活力很差。解剖后发现肝胰脏损坏严重,颜色呈灰白色,腹腔积水,几乎没有肌肉,呈干瘪状,失去食用价值。
引起“水瘪子”发生的病原体至今还没有定论,诱发河蟹成为“水瘪子”的因子很多,治疗“水瘪子”目前“没有神医更没有神药”。有专家认为是寄生虫(微孢子虫等)引起的,有专家认为是河蟹虾青素收支不平衡造成的,有认为是感染致病菌导致的,也有认为是环境胁迫引起的,还有专家认为是某种化学品使用不当引起的,等等。今年“水瘪子”高发,可能与气候关系很大,与2015年天气情况类似,都出现前期梅雨期长、连续阴雨、低温天气多、日夜温差大,河蟹吃料明显减少,第3、第4次蜕壳期延长的情况,导致河蟹体质下降,肝脏代谢异常,最后出现肝胰腺萎缩并坏死的典型特征。
1.优化蟹池环境。首先,改造标准化蟹池,强化进排水系配套,养殖场地远离工业、农业污染源。其次,规范冬季清塘,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安全药物消毒,杜绝菊脂类、农药(敌百虫)等泡塘,防止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第三,通过种草、护草和投放鲜活螺蛳营造良好的蟹池水质环境。第四,用物理、生物的方法处置蟹池出现的青苔、蓝藻等,尽量不使用化学药品。第五,定期清除池底淤泥,冬季延长冰冻、日晒池底的时间,生长期间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
2.把控苗种质量。选购优质、不带病菌的蟹苗,培育期间优选饲料合理投喂,防止因控制蟹种“性早熟”而使用蛋白质含量低的劣质饲料,造成幼蟹营养“先天不足”,诱发下年度成蟹养殖“水瘪子”高发。平时管理中要保证育种池适宜的水草覆盖面,杜绝使用对肝胰腺有损伤的药物,越冬前使用药物杀灭蟹体寄生虫,加强越冬期间管理,早春水温升高时适当投喂饵料,防止蟹种长时间空肠空胃。建议面积大的养殖户自育蟹种或定点选购蟹苗种,确保蟹种培育全过程心中有数。
3.精准投喂饲料。选购正规饲料厂生产的营养配比均衡、蛋白质含量与颗粒适宜的优质饲料精准投喂。根据天气、水温、河蟹活动和吃料时长等情况掌握投饵量,既要防止投喂不足河蟹破坏水草,又要防止过量投喂败坏水质。投喂海、淡水小杂鱼要防止因收购、贮运等环节氧化变质,梅雨季节要防止饲料霉变。重视活体螺蛳在净水、消纳有机质、产生虾青素的重要作用,投放螺蛳前期要早(繁殖幼螺供早期幼蟹摄食),中后期要根据存塘密度适当补投。阴雨天、蜕壳期和河蟹活动不正常时要减量投喂或增加投喂次数。
4.消减气候影响。极端天气人为无法控制,但可通过加大管理措施消减对河蟹养殖的影响。河蟹养殖主要气候影响因素有气温、水温、光照、雨水等,影响最大的有春季“倒春寒”、梅雨期过长、持续高温等3个重要极端气候因素。因此,养殖者必须总结上述影响因素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有的放矢地加强管理,如调节池水水位、增加池水溶氧、保持水质菌相藻相平衡、调节池水pH值等,尽量使河蟹生活在生理适宜范围内。
5.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河蟹“水瘪子”要从各环节入手,从源头做起,环环扣紧,着着不让,一抓到底。一是调节池水pH值。养殖水体长期的高pH值,会导致河蟹肝胰脏里面虾青素含量下降、体弱,最后变成肝胰脏发白,形成“白膏蟹”。二是增加池水溶氧。5月份开始蟹池的水草会冒出水面,底部会缺氧,夜间溶氧会进一步降低。若河蟹长期处于这种低溶氧的环境,肝胰脏中的虾青素含量就会降低,肝胰脏易出现损伤,最终导致“水瘪子”。三是控制有毒物质蓄积。蟹池杀草、杀虫、杀藻和消毒使用药物不当或过多,会蓄积在水体或底泥中,引发河蟹慢性中毒,肝胰脏里面的虾青素含量下降,最终导致“水瘪子”发生。四是饲养期间注意巡查。搞好蟹池内清洁卫生,捞除剩渣残饵,病死蟹要深埋处理,及时清除鸟、蛇、鼠等敌害危害河蟹和传播疾病。
(通联:224054,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电话:130044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