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恒宇 陶红林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管理学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数百年历史沉淀的中华瑰宝,代表着我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和生活思维方式,也是我国深厚的软实力的体现,而各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百姓们日常生活习惯文化的统称,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使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是中国青年聚集最多的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离不开青年人的传承,将民俗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生活中,通过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让青年人能够具体的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的风情、民俗文化的精神,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做到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在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中,有古朴的民风民情,有代代相传的地方精神,这些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素养,如苏南的剪纸艺术、匠人们细心认真的剪纸态度,正是对学生最好的“工匠精神”的教导,为地方人才的建设提供保证。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有精神内涵的凝聚,体现在校园生活的物质、人文、生活等方面,包括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学习文化等,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含义,校园文化也应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民俗文化正是学校校园文化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巧妙地利用地方民俗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树立别具一格的校园形象,浓郁的民俗文化不仅值得学习和回味,满满的生活气息,使莘莘学子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高校学子来自五湖四海,民俗文化大都和当地相异,而运用校园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宣传和普及,是对外地学子对本地地方文化、城市品牌最有力最直接的认识,加强对城市的印象,有利于毕业后的“人才留住”,即使去其他城市发展,也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印象深刻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宣传。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俗文化也是异彩纷呈,苏南苏北民俗迥异,极具浓厚的生活气息,下面将以徐州、扬州、南京、苏州为例,探析一下各地极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徐州:徐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文化有很多,如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剪纸、徐州香包、邳州跑竹马、邳州纸塑狮子头、丰县糖人。以香包为例,徐州民间香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如曹氏香包,历经5代相传,期间经历过兵荒马乱,但是手艺却被完整的保护下来,香包的创作极尽创新之精神,既有传统的吉祥喜庆,又结合当代精神,利用中药秉承实用的原则,有着净化空气、预防感冒等功效,这种传承创新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大学生学习。
扬州:扬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其城市风貌、生活节奏、风俗习惯早已形成自己的民俗风情,众所周知的扬州园林、书画、刺绣、扎彩灯、戏曲、淮扬菜系、风筝等,扬州有句古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正是扬州民俗中的真实写照。扬州风筝也名气颇高,当地百姓喜欢将风筝做成各式各样等形状,放风筝后还有民间传语,将风筝线剪短放跑风筝,可以有“去晦气”的寓意。
南京:南京乃十朝古都,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一百多项,云锦、灯彩、剪纸、空竹、脸谱、绳结、金陵雕刻、油布雨伞、南京泥人、农家灶画、江浦手狮等,很多民俗亟待传承和保护,大部分民俗文化都被传承下来,但有少部分濒危,以江浦手狮为例江浦手狮舞,是以竹片附以麻布等彩丝装扮成石头的形象,进行作舞,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但是解放之后很少有人会跳此舞,此舞作为太平天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一支民间娱乐项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也体现了“强身健体、与民同乐”的思想。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仅使其自身极具特色,也是世界地方文化的名牌,乞巧节、晒书、昆曲、评弹、园林、方言等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以方言为例,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苏州话历来被称之为“吴侬软语”,在方言中的歇后语、惯用语等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体会苏州的生活习惯、态度风貌、历史印记,如苏州话“讲张”,这里面的“张”,指的就是吴王张士诚,张士诚在苏州为吴王时,很受百姓爱戴,后张士诚被朱元璋所灭,但朱元璋赋税加重,不受爱戴,当地人怀念张士诚,把“讲张士德”简说成“讲张”,即聊天讲话的意思。这都体现了苏州的历史印记。
江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众多,而要想将民俗文化渗透到校园的点点滴滴中去,我们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槽粕”,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俗,去除违背社会价值观的恶俗,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更需要引导他们去辨别是非善恶,如旧时“重男轻女”“人情往来繁多”等,都应摒弃。
民俗文化进校园,不仅为了当地特色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还可以通过优秀的民俗案例,唤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江苏手工业发达,历年来的能工巧匠、名人大家不胜枚举,他们的钻研精神、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中的琴棋书画、唱跳演绎也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互动中,引导学生从思想、身体、心理的正确的素质发展,培养全方面的人才。
民俗品牌文化进校园应根据校园自身的特色,如建筑类高校可引进和建筑相关的民俗文化,如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旧时建筑装饰特点的寓意等,而艺术类高校可多引进一些和舞蹈、戏曲、设计等相关的民俗特色,医药类的高校可引进与中医名人故事、香包香料等有关的民俗文化,做到学以致用。
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方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结合。
全日制大学生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校园内,校园环境与民俗品牌文化的结合是对大学生耳濡目染有最直接影响的地方,校园环境布置是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校园可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将民俗布置在食堂餐桌上、图书馆书架上、宿舍楼梯间墙上、教室后黑板上、园林亭榭石刻上,在校园的空闲处搭设民俗文化展览长廊,在图书馆空出一间江苏民俗文化体验馆,让学生随处感受优质的民俗文化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享受,使校园变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知识殿堂。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最有创新头脑的群体,也是最爱接收新鲜事物的群体,以往的民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多半是传统的结合方式,如开展民俗活动、专家讲座等等,这些方式是使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如今应根据社会变化及时创新两者的结合形式,如现在学生之间流行的“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小程序”“弹幕”等,都可以结合运用到现在的校园环境中,比如在抖音、微信公众号注册学校的官方平台,通过平台发布关于民俗文化的短视频,并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民俗文化知识,将票数高的民俗文化进入校园进行展览,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大学生日常校园活动比较多,如党日活动、就业指导、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已从事数年,如果想鼓励新的活动,即“民俗文化”活动,可以适当增加学时、PU分数等以鼓励青年人参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
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专业特点,培养相关的师资力量,设置相应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形式也应创新,做到“以兴趣为引导”创新上课形式,如翻转课堂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