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角度探析五四运动对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2020-12-19 19:20刘金莹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刘金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讲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引导人们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历程,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由于紧密衔接了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实践主题、契合中华民族对救亡图存理论的期盼与向往、逐渐贴合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促进中国道路进一步对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化,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效传播,进而推动革命历程革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的角度,探究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有利于从理论层面把握我国青年运动基本脉络,指引新时代青年运动前进方向。

一、冲破传统枷锁:从阶级觉醒探析五四运动对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意义

五四运动前夕,中华大地上封建王朝的腐朽和帝国主义肆意割据极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斗争一触即发。与此同时,在阶级力量上,民族工商业初步发展直接促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在思想准备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文化发展上,当时的主流传统儒家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并产生了新旧思潮的激战,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化运动不可能长期和政治斗争隔绝,从这一角度看,当时政治力量的斗争表现为封建君主、新兴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劳苦大众之间的斗争,因此,五四运动是在政治运动支撑起来的、文化改造的客观背景下爆发的具有彻底性的革命运动。毛泽东指出,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上说:“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阵营。而 ‘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是数十万学生。这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的地方,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他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2](P558)

要探究五四运动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这一命题,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露锋芒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为标志。就目前查到的文献,在1899年 《万国公报》登载的《大同学》中最早出现过马克思的名字,但其国籍出现错误。《万国公报》作为宣传基督救世教义的报刊,在介绍中夹译关于马克思的片段,潜在地传播了马克思思想。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 《进化论革命者吉德之学说》提到了马克思其人,但并未介绍。在1903年2月16日 《译书汇编》中,马君武所著 《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指出:“马克司者,以为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同年6月,日本人幸德秋水 《社会主义神髓》一书的出版,是目前所知在东方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书籍,此书在1903年末,被译成中文。1905年,朱执信发表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虽有误解,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及学说有了较多介绍。

由此可见,中国的资产阶级报刊很早就涉及马克思,但由于政治立场限制,并未能完全介绍。彭明教授总结为什么当时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未能传播开来的原因有三个:“国内阶级基础、封建主义思想禁锢、国际共产主义指导思想。”今天看来,当时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内阶级基础和封建主义思想禁锢,作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实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反思和重建

从宏观历史角度看,五四运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打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限制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十月革命爆发对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热情的李大钊曾连续发表多篇文章,用明确的语言深刻认识十月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的历史事件。如他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中表达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李大钊的观点也标志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的认同。陈独秀、鲁迅、蔡元培等学者都赞同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有深刻的影响,并给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很高的评价。

纵观中国其他阶级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劳动人民广泛传播着俄国的 “穷人党”取得了胜利;青年学生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无政府主义的胜利;上层官僚们对于这种胜利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他们害怕中国的底层阶级取得胜利。因此,十月革命的爆发不但令世界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以实际行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道路。

2.早期知识分子的率先觉醒

一创刊就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 《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拨开挡在中国知识分子眼前的重重迷雾。陈独秀在 《敬告青年》中用强有力的笔锋昭告青年,我们的社会应是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3](P1-10)。在 《孔子之道与现在生活》中,陈独秀强调,孔教不适合现代的 “个人独立主义之道”[3](P103)。陈独秀的言论对当时的青年有很深刻的影响,他作为革命的斗士看清了封建统治的狰狞面目。在 《宪法与孔教》中,他尖锐地指出,宪法的制定是以 “平等人权为基础”根据的 “欧洲法制之精神”,若订了尊孔条文,那么其他条文都会失去意义。

李大钊回国后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在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他特别注意扩充有关民族解放和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并组织了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会,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青年中传播开来作出奠基。在中国还没有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李大钊就在 《大亚细亚主义和新亚细亚主义》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 “民族自决”和 “帝国主义”的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基础;《战后之妇人问题》的发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明确地表达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推翻剥削制度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五四运动爆发前,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引发了一系列优秀青年对当时中国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反思和重建,他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审视,作出了对中国道路的初步表达,并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 “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激发革命动力:从运动价值探析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动力意义

革命运动的价值在于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阶级和新的生产力代表。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巴黎和会的 “外交失败”,北洋政府预谋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激起轰轰烈烈的 “五四运动”。

这场运动以人民的胜利结束,但是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无产阶级终于认识到通过革命可以推翻压迫和剥削的命运。五四运动让中国人民真正地意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主人,为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的觉醒吹响了冲锋号,认识到只有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无产阶级共和国。从运动价值探析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动力意义要从五四运动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条件和过程两个方面入手。

(一)五四运动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德国,吸收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重要变革。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与其他狭隘的民族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精准地把握了时代精神,结合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提供了可供实践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中国是革命斗争的中心与焦点

五四运动爆发前,当时中国处于反帝国主义战争的中心与焦点位置。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深重的民族危机给中国群众带来了极大的苦难,而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给中国人民上了沉重的一课。如果不革命、不反抗,就要挨打一辈子,然而,要革命就要有革命的学说,要反抗就要有反抗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个学说和武器。

历史承载着社会形态的演化,在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已经为寻找出路作出了很多尝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斗争并没有能使东方的巨龙觉醒,但中国人民向来就是革命的人民,有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的人民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论和依托。

2.工人阶级的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彰显自己的力量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罢工是从6月5日到11日陆续进行的,工人表示须有 “利禄不理,威武不屈之气节,以表示坚决救国之热忱,非达到确之目的不止”。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增多,而且觉悟也逐渐提高。工人用罢工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1914年11次,1915年8次,1916年17次,1917年23次,1918年30次,共计89次,平均每年18次。而1919年5月以前,就有19次之多。由以上数据和工人的决心中可看出,在斗争中工人阶级已开始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本阶级的力量和组织起来的重要性。这表明工人阶级的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中国思想界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可

五四运动爆发后,《国民》杂志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数量增多,1919年10月12日,在 《国民》杂志周年纪念大会上,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了五四运动,他说:“不要震于日本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势力,轻视弱小民族和那军国主义、资本主义下的民众势力。世界上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都像唐山煤矿坑上的建筑物一样,它的外形尽管华美崇闳,它的基础,已经被下面的工人挖空了,一旦陷落,轰然一声,归于乌有。我们应该在那威势煊赫的中间,看出真理的权威,因而发生一种勇气与确信,敢与他搏战,信他必可摧拉。”[4](P255)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其中,他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详细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分析,并指出三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从根本上由阶级竞争联络起来。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家彭明教授高度评价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认为这篇文章是中国开始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除了李大钊以外,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张闻天等,都是当时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引路人。李达早期在日本留学时曾幻想过“实业救国”的道路,但十月革命使他改变了想法。当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 “六三罢课”时,他撰写了 《什么叫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分析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指出:“社会主义确实要改掉十九世纪的文明弊病,是一帖对症的良药。”[5](P5)张闻天在1919年8月19日发表 《社会问题》一文,节录了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总之,五四运动引发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率先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历程

在当时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从思想上接受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主流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

在五四运动期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及其研究所办的一些报刊,也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国民党与1919年8月创办 《建设》。在该杂志上主要谈论马克思学说的任务是戴季陶和胡汉民。他们虽然研究马克思学说,但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反对阶级斗争学说,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从预防社会革命出发,从而生发出 “毕其功于一役”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中看到了群众的威力,可是又极力拒绝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阶级斗争,但在国民党的报刊上,他们不得不报道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以在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P459)。1920年,陈望道吃着“真理的味道”的墨水粽子,翻译出的 《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

2.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对反动派利益的触动

在五四运动后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态势凶猛必然会触及到反对派的利益。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集成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左的发展。”[2](P559)

3.国际权威人士观点对一部分早期革命力量的影响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战斗反而加深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那么实用主义对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则从反向加深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度。实验主义又称 “实用主义”是一种主张效果决定一切、其他都是废话的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实利主义。代表人物是大教育家 “杜威”。杜威在1919年4月13日来到中国。到了中国之后大肆宣扬实用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并且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6](P470)。在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中,杜威认为,欧战结束后人心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渐起厌倦的现象,复有回到从前道德派或伦理派的社会主义的趋势[7](P60)。为了阻止中国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杜威认为,以资本家为主体的同业公会可以调和劳资矛盾,防止社会革命。同时杜威大肆宣言资产阶级民主和美国的世界主义,宣扬教育万能,反对五四运动。

受杜威影响最大的人就是胡适。胡适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说道:“我的思想收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理当前的问题,教我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8](P630)胡适沿着杜威的道路对客观真理进行否认,认为真理不过是应用的工具。在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且主张一点一滴改革,反对革命。

杜威的这些言论影响了当时相当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但是 “错误经不起失败,真理却不怕失败”[9](P7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因为收到阻碍而丧失在中国的生命力,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反而变得愈来愈强。

三、建构革命理论:从理论内涵解析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逻辑意义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中国道路理论之先河。探讨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意义着眼于二者主体性需要、共生性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揭示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所表达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主张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革命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阶级矛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本节旨在从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二者的价值认同、理论需求、阶级需要、文化选择等四个层面进一步解析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逻辑意义。

(一)价值认同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表现出的系统性与彻底性认同是其得以在中国传播的根本性条件。

1.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与人民追求解放的价值利益一致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进步性是建立在生产力自我革命之上的,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被限制了改造自身的权利,造成了历史发展的凝滞,给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常年战乱和压迫,大多数人流离失所,变成了彻底的 “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互相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0](P32)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封建统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华大地激化的社会矛盾,在其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帝国主义妄图重新复辟帝制继续将中国作为殖民地和原料产地进行无限制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当时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0](P32)。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里只有利益,并不会考虑无产阶级的真正诉求,因此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也更加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形势。

2.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是对革命领导力量切身利益的折射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与无产阶级价值观相同的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千万无产者终于发现了可以解脱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当今时代,我们通过远景视角可见彼时选择这条道路的正确性,然而历史是无数偶然组成的必然,只是通过主观设定并不能变可能性为现实。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其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价值理念,符合当时中国 “无产阶级”切身利益,最终才可为当时中国人民所接受认同。

(二)理论需求

1.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历史进程极大顺应了中国独立、自主建构理论的历史需求

《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因此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0](P9)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人数增加并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并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当时的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如 “三纲五常”等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传统意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

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倡导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理论,符合当时工人阶级对斗争理论的追寻

五四运动的爆发,让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不能继续在剥削压迫中生存下去,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马克思强调,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如果人的自主程度高、需求的满足程度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程度大、社会关系的扩展程度宽的话,这个社会就一定是成熟的、进步的和和谐的社会;反之亦然。人正是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中来获取自己发展的全面性,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五四运动仿佛是把强有力的斧子,劈开了笼罩在中华大地的黑暗,让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射进来。

(三)阶级需要

1.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无产阶级实现救亡图存实践主旋律的需要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现实需求,制造器物、模仿制度、学习文化的失败,充分证明一种思想理论扎根跨空间、跨文化土壤,只有与国家民族具体实践运动主题高层次契合,才能满足整体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需要从工人阶级找到实践基础,而工人阶级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斗争的精神力量,两股力量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对中国时代主题的呼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对接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与中国现实情况结合显示出内生性与外在性因素的碰撞。正是由于内在性因素是思想本身的彻底魅力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才能适应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救亡图存的热切希望,力图通过思想的转变来进行社会变革,进而挽救民族危亡。

2.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阶级虚伪性、压迫性

毛泽东分析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时指出:“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和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猜到了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时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11](P282)毛泽东在 《实践论》中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到了五四运动之后才由感性转变为理性,才真正意识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四)文化选择

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自1840年以来,中华文化中始终包含 “复兴”的内涵。其中,五四运动的内含精神特质与其指明的崭新方向内化为民族复兴之路的价值共识犹如架立于独立与解放路途中的恒久精神桥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耕文明,并没有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根的土壤,但中国一步步随着各种屈辱的条约,完全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各帝国主义都企图用自己的文化来 “侵染”中华文化,以压迫和剥削为手段的阶级试图用代表自己利益的文化 “奴役”中国人民,因此,中华文化在此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分割和冲击。文化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就变成了一个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在被帝国主义殖民的中华大地上,此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当时的封建文化相冲突。由于长期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无产阶级数量逐渐扩大。在此危机时刻,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继续繁衍主流文化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内含的革命性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时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独立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从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最广、力度最大的时间上来看,在五四运动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以主流文化形式呈现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文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当时中国受到各种文明的冲突中,中华文明在 “压迫 ”中如何维持生命力不被其他文化侵蚀的唯一选择。这种选择的正确性,在文化选择上以在 “五四”精神为主要表现形式,凝聚在中国精神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要结合五四运动以来一百年的历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同研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12]。

四、复兴运动指引:从理论重塑探析新时代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实践意义

今天我们探究五四运动意义,除了在新时代继续明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一重要历史地位以外,还要看到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上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中国无产阶级通往民主科学建立无产阶级共和国的康庄大道。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指明道路,具有科学性;首次创立人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并指明历史前进需要依靠人民,具有人民性;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巨大精神力量,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因其不断发展和开放性,始终能站在时代前沿,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历史不仅是观照对象,还是思维工具。历史本身孕育着不少的实绩和创造者,并在理论上构建起自身的形态;我们也不应只做历史的眺望者、理解者和赞赏者,应该努力成为历史魂魄与共的代言人,在重新追求历史的过程中,重塑自身。回望五四运动至今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历程中取得的成就在于,党的主体力量始终坚持以中国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次飞跃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并以此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从 “站起来”到 “富起来”,再到逐步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华大地得到了更为充分的验证,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落实,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的发展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彰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已同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运动是理论发展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播者和践行者,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定力、自信、智慧做好领导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方向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结合的顶层设计,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