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优化策略探析

2020-12-19 17:54林琦芳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留学生图书馆资源

林琦芳

( 泉州师范学院 外事办,福建 泉州 362000 )

信息素养指在信息社会中洞察信息需求,并有效地定位信息、 获取信息、 利用信息、 正确评价信息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信息时代的大学里,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信息素养是留学生适应社会、 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提高来华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外事办与图书馆、 教务处联合,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抓手,提升来华留学生获取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当前高校留学生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 本文力图剖析留学生教育的特点,研究如何引导和满足留学生在学习、 生活和工作中的信息需求,探讨提升留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为提高留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提供建议。

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1. 留学生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留学生来自世界62 个国家[1],主要以亚洲、 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为主。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相比国内学生,他们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母语不是汉语的非华裔留学生。 据调查,在来华参加高校课程之前,这些留学生一般只有一年的汉语言预科班学习经历[2]。 由于语言交流困难,汉语水平有限,他们对中文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也有限,这会影响他们处理、 利用中文信息的能力和效果。 其次是跨文化沟通障碍。 来华留学生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本国文化和教育环境,需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环境,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 学习习惯,新的起点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难。 最后是信息需求多元化。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国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相比本国学生,不同国家来华的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加上每位学生来华学习的目的各异,也导致其信息需求不尽相同。

2. 留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探讨

留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不同于国内学生的特征。 来华留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渴望提高自身相关专业信息的查询能力,除了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外,希望多角度学习、 交流、 掌握汉语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3],化解陌生环境,快速有效地获取与其相关的专业知识,解决学习、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高校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图书馆在服务留学生群体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对留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在信息资源建设和细化教育内容等方面,由于留学生团体数量相对比较少,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独特需求,缺乏对他们的主动服务意识。 一是适用于留学生的信息资源相对有限,如外文数据库或中外文对照的文献等相对比较缺乏,图书馆英文网站和英文对照标识导览建设也不够完善[4]。 二是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往往单一,缺乏针对留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广州地区的高校为例,该地区只有37.5%的高校图书馆针对留学生组织开展过比较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5];更没有针对留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灵活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加上部分馆员的英文水平相对偏弱,语言交流不畅,容易在某些领域形成教育空白,进而影响留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留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存在欠缺。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来华留学生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信息能力明显偏低。 一是留学生不甚了解信息资源集中的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认识程度和利用率都很低,对于图书馆布局、 职能和服务也很陌生;有的对书目查询、 位置查找、 预约图书借还等图书馆借阅流程不甚熟悉。 这些状况都大大降低了留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愿。 调查显示,“留学生进馆频率较低,不进馆的留学生多达61.2%”[3]。二是留学生在网上信息搜索、 数据库使用等方面也较为陌生,留学生普遍对各类学习资源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太了解,没有掌握较熟练的检索技巧,也缺乏信息敏感度,导致利用信息检索、 资料收集等科研能力不足,大量留学生还仅停留在电子邮件使用、 谷歌搜索等简单的层面。

二、 提升来华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措施

1. 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建设

要对留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多途径了解留学生的信息需求。 为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教务处及有关留学生教育院系应积极与图书馆沟通,敦促馆员拓展与留学生的沟通渠道,以提升留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资源建设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环节上,让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在了解其学科信息资源需求的同时,多途径收集、 听取留学生对各项信息服务工作的评价与反馈。 一是可以针对资源建设、 信息素养教育需求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也可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英汉双语留学生专栏,使留学生能够利用该平台开展互动交流,并充分表达意见;还可以利用该平台发布有关信息素养培训的各种资讯,进而打造面向留学生的信息共享空间。 二是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具有较强外语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学生担任 “图书馆大使”,并设置 “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专职馆员,定期举办馆员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座谈会,当面听取留学生对信息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允许留学生荐购资源、 甚至协助馆员设计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是完善整改机制,保障留学生提出的一些合理的、 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能及时进入改进议程并落实到位[2],增强留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其次要开展留学生信息资源建设。 根据留学生中文水平偏低的现状,应努力建设适合国际化教育发展的中外文信息资源体系,辅以配套的文献资源学科导航系统,便于留学生快速获取信息。 一是适度调整馆藏资源建设,采购与留学生专业课相关度较高的外文专业图书及其配套的参考书;采购更新快、 易于检索下载、 可实现异地访问的国际常用数据库。 二是向留学生推介高质量的免费外文数据库或网站,并辅以多语种OA网络资源链接服务。 三是通过宣传推广 “读秀”“百链云” 等数据库的文献传递、 馆际互借功能,帮助留学生向其他图书馆获取免费文献资源。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实现纸本外文文献资源、 电子文献资源和网上免费文献资源的互为补充,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可靠的现实载体和资源保障[6]。

2. 分层次开展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

留学生在汉语言表达能力、 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留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信息需求,因材施教;用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 时间安排、 教育培训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设计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图书馆在担任留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的同时,也应积极激发留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留学生、 专业教师和馆员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为留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便利条件。

(1) 信息素养基础教育

针对新进入高校的留学生,最重要的是开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培训。 在帮助新进校的留学生系统了解、 熟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同时,教会留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以提高留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动力、 质量和效率。 对于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留学生所学专业常用多语种图书的馆藏地点、 文献类目及其查找技巧,应重点加以突出和介绍。 在宣传教育手段上,图书馆应做到实用、 易懂、 有吸引力,力争帮助留学生扫除利用图书馆的所有盲点。 这项工作需要高校外事办、 专业院系和图书馆加强合作,在留学生入学阶段及时发放多语种图书馆宣传介绍手册。 从图书馆角度出发,要做好导航服务,在各关键地点张贴中英文标识,引导留学生进入图书馆实地参观,现场培训留学生如何使用图书资源,并实时解答留学生在现场提出的问题。 还可以结合PPT、 音频、 视频等形式,举行中英文对照讲解的资源推介专题讲座;举办留学生读书沙龙活动[7]、 图书馆故事小品表演,以求提升对留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图书馆还有必要组织开展信息素养普及教育,使留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信息需求,查找、 整合并利用本学科专业信息资源。 这些普及内容可以包括 “本学科信息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外文专业数据库概述”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信息道德教育” 等。通过这样的培训,使留学生对中文信息产生敏感效应,鼓励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应用汉语,与馆员加强沟通,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准确表达信息需求,积极获取信息并融入中国文化。

(2) 信息素养提升教育

要提升信息素养品质,还应考虑把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 留学生所在的院系主体应主动要求专业教师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推动学科专业知识与图书馆信息相衔接的技能教育。 即根据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大纲及其教学进度,讲授与留学生专业课学习相匹配的检索知识,并以具体案例的形式,适时开展文献检索操作培训,充分体现以“自主、 探究、 合作” 为特征的教育、 学习方式。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历教育,以及航海专业和轮机工程专业的短期培训,都可以针对性地嵌入信息素养培训。 比如 “航海技术”“轮机工程” 所需的学科前沿文献信息,可以以此作为检索目标,以学习专业课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为导向,通过馆员的检索示范[8],引导留学生运用不同的信息载体表达主题,制定检索策略,让留学生带着设想检索并获取阅读学习所需的文献。 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留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随时获得配套信息资源的支持,随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及其发展动态,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留学生还可以更加直观体会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信息思维方式。

要提升信息素养的价值,就应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 留学生到了本科三年级以后,一般基本完成专业课学习,有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开始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对信息素养知识有了进一步的需求。 可在此时围绕留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助力留学生撰写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以中国农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这些高校在选题、 学术规范、 综述撰写、 论文修改、 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都对留学生做了详细指导[9]。 他们的经验是,导师与图书馆配合,在学位论文选题阶段,通过展示已毕业留学生的论文写作实例,开展论文选题方法讲授,引导留学生对与论文有关的学科信息知识进行初步检索,帮助留学生运用软件工具阅读、 了解相关研究背景及动态,判断研究趋势,拟定合适的选题,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 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引导留学生通过图书馆馆员获取论文信息数据采集技术,学会 “CNKI” 等主要数据库中 “个人文献管理软件” 的使用方法。 在此基础上,指导留学生分析、 评价前期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实现参考文献目录的规范。

3. 多举措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1) 在科研、 生活实践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当然,这必须紧密结合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 脱离实际的课堂讲授难以给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效果往往不佳。 如果在科研、 生活实践案例中引出信息素养教育可能显著增强留学生的切身感受,并有效弥补因跨文化沟通困难对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 信息素养课程不能局限在教室里,应该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比如,在教留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特点时,就要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体验观察民间生活,收集素材;与此同时,老师要指引学生回到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寻找有关资料文献。 通过这样的阅读分析和体验,不仅能使留学生掌握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引出思考话题,开展知识交流,或许在此基础上还能产生出研究成果。 此外,引导留学生学会寻求信息,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开展现场情景教学。 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从现实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提出感受或困惑,或者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留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产生对信息知识索求的欲望。 在帮助留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留学生掌握从图书资料入手寻求知识线索的方法。 通过上述途径,可以推动留学生认知、 内化和应用有效信息,深刻体验信息素养价值,进而提升分析信息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建立留学生信息素养网上学习平台

由于留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各有不同,信息素养教育难以一次性完成,为巩固教学效果,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应该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QQ 等传播媒介,为留学生提供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网上自主学习平台,进而满足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图书馆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图书馆主页中设置中英文对照的 “留学生信息素养学习平台”;与专业教师充分沟通,在平台中设置关联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类知识单元,形成简洁明了、信息层次清晰、 界面操作简单的导航图;将留学生最需要、 最关注的实用性内容设置为一级栏目,以便于留学生在线查找。 另外,为了提升服务的主动性,应该及时上传各类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方便留学生随时下载并进行碎片化学习。 这些内容至少包括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中英文教学课件、 宣传视频和网上题库等,使留学生能够在线自助学习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再者,设置留学生信息知识网上交流专区,便于留学生交流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心得,探讨知识发现过程的差异,进而共同完成学习目标[10]。 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开展相关服务工作。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置在线信息素养培训视频、 新生培训课件,并提供常见问题解答。 北京大学的网上学习平台内含 “手机闯关”、 图书馆VR 全景展示和信息素养能力测评等,为留学生提供全媒体在线泛在化服务[11]。

三、 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

1. 教导留学生融入汉语言文化环境

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加上文化习惯不同,这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无形中形成一定的障碍。 为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应主动开展中文语言能力训练和跨文化交际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帮助留学生逐步适应并融入国内的中文语言、 文化环境。 首先,要重视留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训练。 相关专业教师可以与对外汉语教师合作,利用图书馆的场地和资源优势,组织各种留学生语言辅助活动,为留学生开展汉语口语训练、 中文写作指导、 中文集体阅读等项目提供方便;利用活动帮助留学生形成规范、 准确的汉语表述习惯;同时,培养留学生中文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 其次,在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加强跨文化互动沟通。 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技能上的训练,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培养。 高校应主动营造良好的中文信息文化环境,可以在图书馆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华文化教育活动,逐步增强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储备。 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留学生浏览中国主题文化网站,赏析中国文学经典和艺术作品[12],让留学生进入具体而广阔的中国文化空间,深入接触、感知真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使留学生的中文信息素养能力在中国文化的润泽中得到提高。

2. 重视延续性信息服务

留学生教育,要尽量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联结多方资源和力量,以服务创新的方式,开展多维度的延续性信息服务,进而有效提升留学生的用户体验。 一是加强专业学科服务。 外事办、图书馆、 教学院系、 留学生社团等协同交流,通过嵌入式课程、 参考咨询、 文献翻译、 文献传递等方式,为留学生提供专业信息指导与帮助。 二是信息服务推送。 根据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或学科专业,编制适用性专题推荐书目,含作家简介、书摘、 书评、 相关影像资料等信息,选择专用网页、 电子邮件、 微信公众号、 手机短信等渠道进行精确推送。 三是信息服务定制。 结合留学生的使用偏好和个体差异,支持留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自由选择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自行设置信息资源排列方式和文献资源传递方式等,并利用RSS技术为留学生提供个性化信息订阅服务[13]。 通过这样的延续性服务,既可宣扬高校信息服务工作的专业性、 精准性和针对性,也能有效改善留学生对服务的认知印象,提高留学生的信息关注兴趣。

3. 建立留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

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专业教师引导,更需要图书信息资料部门的积极配合,还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方能知晓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 高校应该着力探索界定信息素养能力的指标,结合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 学校资源、 汉语实践应用和科研过程所需的信息知识,确定评价标准和对应等级;利用权威的信息素养测量工具,采取适合本校工作机制的方式,例如调查问卷、 学习表现观察等,系统评价留学生获取、 利用、 评价信息的综合能力,有利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和推进图书馆信息教育的内涵建设,还可以作为学校招收留学生的教育特色推介。

(1) 运用 “调查问卷” 方法掌握留学生的信息素养

“调查问卷” 模式立足于留学生的自我评价。 问卷调查主要从对信息的认识、 需求、 获益等角度入手,指导留学生自我评价信息运用能力。 “调查问卷” 还可以加上信息获得渠道、 获得方式、 获得难度、 希望改进建议等内容。 这样,问卷调查才不会止于留学生的自我观照。 导师和图书馆相关人员同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调整教育策略、 改变信息引导模式、 建立信息通畅渠道,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质量。

(2) 运用 “学习表现观察” 方法了解留学生信息素养实况

“学习表现观察” 立足于教学部门和图书馆对留学生的外在评价。 在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所在院系应该及时观察、 评价留学生的学习效益状况;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图书馆,更应该把握他们在传递信息、 导向学习的过程中对留学生有多大的帮助。 这一切可以通过 “学习表现观察” 方式获得了解。 由于部门站位的不同,教学单位更多地从留学生的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质量、 论文写作水平等角度观察;图书管理部门则更多从留学生的互助合作状况、 参与社会活动状况、 追求信息获得的热情等方面观察。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观察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和信息传递的提升,而且同样有利于留学生在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和文化的融入。

四、 结语

留学生的文化背景、 成长环境和语言状况均与中国学生有显著差异,这就要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留学生的现实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持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最适合留学生群体的多样化、 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策略,在帮助留学生迅速融入国内高校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使信息素养知识成为留学生持续开阔知识视野、 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认知工具,进而使留学生真正具备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留学生图书馆资源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