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12-19 16:45李秉钊
开封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课程体系

李秉钊

(河南中医药大学 康复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深邃高远,其理论体系宏大完整,其技艺技法精妙绝伦,需要我们有效传承与创新。当前,高层次中医药专业人才稀缺,在学术上或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中医药专家更是凤毛麟角[1]。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传承创新民族医药事业的神圣使命。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创办60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以及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以及“健康中国”计划的深入推进,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到中药产品研发、产销、使用,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才。中医药高等教育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还要符合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无疑对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中医药院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育的科学性[2]。现有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拟从这些问题着手进行分析,抓住重点、突出核心,在拓展思路的基础上寻找对策和可行性方案,以期为我国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专业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文化积淀不深厚

中华传统文化是古人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思考的结果,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观念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医学的许多思想也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3]。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我国语文基础教育内容体系中,文言文的分量长期不足,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训练明显不够。中医药专业本科新生中的大多数人,其国学基础不扎实,对中医哲学、医古文等课程的学习难度大,这对他们中医思维的形成有很大制约。在一轮又一轮的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过程中,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占比也一再被压缩,导致近年来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从总体上说,其传统文化积淀不深厚,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不深入

“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悟妙道”乃中医专业学生成才的不二法则。中医经典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其构建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框架,涵盖了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理论之根基和精髓,深入学习这些经典,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中医学习方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是古人对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我们必须像初学书法者临摹名家字帖一样熟读这些经典,以夯实中医理论根基,培养中医思维。一名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只有熟读中医经典,才能真正入门。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对学生在初学阶段熟读中医经典一事普遍抓得不够紧,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入门”问题,导致许多学生的中医思维欠缺,根基不牢,这给其后续学习造成了不少困难,有些学生在中医思维方法上甚至长期停滞不前。

(三)对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掌握不够

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和研究而形成的,其概念多由取类比象、归纳、推理而来,具有宏观的特点。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并通过现代表达方式进行阐释,已成为当代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最佳路径。实践证明,开展一定量的学术研究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又好又快成长的重要方式。有学者认为,当前学术界主流中医药科研有如下五种类型:一是以文献整理为主的梳理式研究,二是以方法论探究为主的指导式研究,三是以“以西解中”为主的验证式研究,四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的发掘式研究,五是多学科交叉式研究[4]。无论哪种研究类型,都贯穿了对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对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的运用应成为当今中医药人才的必备能力。但是,较之现代医学及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对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应用还不够。现实表明,中医药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临床及实践能力较弱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经验医学”之称。好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千百年来得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根本,“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中医类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从普通中医成长为名医的必由之路。当前,由普通中医成长为名医的比例还不高,中医名家后继乏人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能够独立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中青年人才非常缺乏。河南中医学院曾对100位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具有一定临床工作基础的在读研究生中,能够在临床上使用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柴胡汤、理中汤、白虎汤、银翘散、桑菊饮、肾气丸等中药的仅占5%,能辨明感冒病人的寒热属性或能够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风热症者不到1%,能够正确运用银翘散或桑菊饮者不到2%,知道桂枝麻黄各半汤者不到20%;许多学生碰到外感风寒或风热兼有兼挟症时,无所适从[5]。同样,中药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多年来,我国中药类专业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操作多为验证性的,属于辅助教学,实践学时较少,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不多,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较差,毕业后难以满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需求。由于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临床及实践能力较弱,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受到较大制约。

(五)知识面窄,服务面窄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中药制作、中药资源与开发、针灸推拿学等是中医药院校的几个传统专业,主要培养中医临床医疗人才和中药生产及研发人才。这些专业的设置体现了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原则,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些传统中医药专业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功不可没。同时也需要指出,过去中医药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康复、保健、休闲养生等方面的需要。专业类型单一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面窄、服务面窄。近10余年来,部分中医药院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护理学、康复治疗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中医养生学、应用心理学、药事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等专业,但是,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这些新开设的专业与前述几个传统专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大健康时代中医医疗、保健、养老、文化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对中医药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医药企业、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到基层的少,到民营医疗机构的少,围绕“大健康”自主创业的更少。

二、对策

当前,人才需求多样化。相应地,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多元化。应构建多阶段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交叉进行,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以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目前,公认比较有效的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检验的中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应将传统中医师带徒方式与现代院校培养方式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医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伴随中医早期课程的展开,安排临床观摩,帮助学生寻找行医的感觉;中期,随着专业基础向临床各科的渗透,安排临床见习,让学生摸索入门的钥匙、掌握行医的要素;后期,随着专业课程进入尾声,安排临床实习,引导学生按照准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锤炼临证本领。培养过程中,可采取班级授课与导师指导相结合、集体带徒与个人带徒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学术讲座相结合等方式,在保证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提前安排导师进入,传播中医学术思想、传授临证经验,指导学生学习。中医针灸推拿更突出技能,更讲求实践,故应实行“教”“练”合一的方式,进行临床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还可以运用到对外中医教育中。

(二)构建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检验的中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药人才培养中,应将传统的师带徒方式与现代院校培养方式结合起来,将当代最新药学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引入中药课堂教学,使理论灌输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紧密联系中药临床应用实际,构建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检验的创新型中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创造。培养的过程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传授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两个阶段,教学的三个层次是基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综合知识传授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模式提倡应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动手中学习。应大力推动实践应用,通过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树立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构建文、理、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

中医药专业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中医药知识,还应熟悉传统文化,同时掌握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医药知识模块为主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构建中医药学课程体系。应依托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大课程模块,搭建课程体系框架。这个课程体系框架以中医类学科、中药类学科、中医药相关学科为支撑,串联通识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有机融入西医基础知识和西医临床经验。中药具有系统性,西药具有平台性,二者各有所长,应综合使用,以求得最佳疗效。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主干课程的地位,把一些非核心课程划归选修课程;把多门关联性强的课程整合在一起,优化重组为1门新课程,减少横向和纵向的重复及人为的分化。

(四)立足于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中医临床的多重性,构建中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中医学拥有许多经典,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该体系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各科论治原理等。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观摩、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多个环节。中医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中医临床的多重性。应完善中医主干,整合西医重点,搭建选修课平台。

首先,完善中医主干,构建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中医工具类课程体系中包括医古文、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中医经典类课程体系中包括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温病等课程,中医专业基础类课程体系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中医临床类课程体系中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急症学等课程,中医特色专科课程体系中包括中医骨伤科学、中医推拿学、中医康复治疗学、中医美容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等课程。通过对前4类课程的修读和对第5类课程的选修,可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医学面貌。其次,整合西医重点,按西医基础和西医临床,分别进行课程整合。西医基础类课程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西医临床类课程有内科学、外科学、急症学等。整合后的西医基础类课程体系,主要讲授临床普遍使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整合后的西医临床类课程体系,主要介绍通(全)科临床处置原则以及诊疗方法和手段。第三,搭建选修课平台。对现行教学计划中的其他课程,按人文社科类、基础医学类、临床专科类、基础药学类、医用技术类几大类别进行划分,搭建选修课平台,增加单元教学,以扩展学生知识面。

三、结语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德依仁指的是人格修养,它是“游于艺”最为重要的条件。德正医正。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教育强调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强调促进人的发展,具有巨大人文价值。应以人为本,以人文方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德立艺,这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之正道。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药课程体系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