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庆东,霍 荻
(1.南方医科大学 离退休工作处,广东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高校工会作为高等院校中的群众组织,因其特殊的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独特的地位,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生俱来的单一制、自上而下的建构秩序以及思维方式的沿袭导致高校工会长期充当后勤保障、福利部门以及行政机构的角色。地位、职能和手段的错位使高校工会自身使命无法行使,职能作用大打折扣。新时期新阶段,工作任务更繁重,工作内容更丰富,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如何更科学、从容、妥当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应对这些新变化,高校工会工作面临改革创新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工会的定位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改革需要群众拥护,同心协力,凝聚共识,汇集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合同工数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合同工大多分布在餐饮、安保、运输、维修等后勤部门,与正式工在薪酬、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差距较大,各类显性和潜在矛盾日渐突出,他们期待被组织关怀,渴望被吸纳进入工会,进而摆脱局外人的现状。目前工会体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尤其是难以应付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因而吸收合同工加入工会组织是一项政治性、现实性很强的任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教育工会章程》也明确指出:“凡在学校工作六个月以上的合同工、临时工可加入所在学校工会成为会员。”这些都是合同工入会明确的法律规章依据和有力的实施保障。我们应当努力克服现实执行的困难,使现有制度得到落实,为工人打通在制度上进行团结的道路,进而统筹各方利益。目前我校正在集中办理由学校行政经费及各单位自筹经费聘用并与大学签订合同的短期合同工的入会工作。只有合同工入会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避免合同工队伍的流失,使工会组织不断扩大,不断巩固群众基础。因此,高校工会要把服务对象从正式在编职工向广大合同工延伸,从户籍职工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扩大工会工作的覆盖面。
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最大限度为教职工排忧解难是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责。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海一直强调“工会工作很复杂、很重要、很艰巨,因为它作用于、服务于、协调于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任重道远”。如果党领导的工会长期无担当、不作为,那么通过工会诉求劳动权益的途径会逐渐被替代,职工会越来越倾向于采取集体行动和结社,甚至采取过激行为。高校工会在推动改革进程中,应当充分表达职工利益,反映群众诉求,加强关系协调,促进公平正义,共享改革成果。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规范职代会建设,落实职代会职权,保障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目前,高校工会对于教师个人职称晋升、管理人员行政调级、引进人才福利保障、合同工工资待遇等权益的维护能力明显不足,党领导的工会必须把“维护”的大旗举起来,在实际作为与指导思想存在差距以及职工遭遇不公平对待时,及时、适时地站出来,要敢于说话,敢于对话,敢于谈判,坚持主动服务、主动治理。这是工会提高权威、赢得群众拥护的第一步,也是工会自我完善和进行重塑的契机。
维护劳方的权利是工会产生的客观社会基础,而劳动关系矛盾是永恒存在的。高校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在遭遇劳资矛盾时,大家都期望通过合法、积极、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当事与愿违、办法不能奏效时,最终结局往往是采取过激行为或举起“第二工会”的旗帜。开诚布公、集体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且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市场主体之间本身也具备相应的议价能力。协商机制的提倡,可以把劳资双方引到一个温和的规则里,有话好好说,不争吵、不过激,既能确保职工诉求的传达,又不致使校方生厌排斥,维持了一种起码的平衡。这是第一步也是根本的一步,将矛盾双方拉回桌面,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谈判的价值和重要性。协商做不到万能,但帮助职工恢复谈判权利,把各类劳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将工资待遇提高到合适程度,促进公平公正,这一点是有意义的[3]。因此,工会要加强立法参与和政策制定,不断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大力推进执法监督,树立自身法治化形象,运用法治思维化解劳资纠纷,将其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教给职工依法维权和表达诉求的方式方法。只有将集体谈判作为劳资间直接矛盾的缓冲机制和劳动者的利益表达机制,劳资矛盾才有机会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4]
由于政治体制、社会现实、建构秩序等因素,工会在设置、功能、运行方式、考核机制方面受困于行政化的运作模式。这样一来,法律赋予工会的参与、维护、建设和教育四大职能被大大弱化,就高校工会自身而言,也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学校层面,不受重视;在群众层面,不被认可。就整个高校工会系统而言,上级工会难以获得基层工会信息,组织体系上下断层,权力运作系统失衡,工会受制于学校,无法为群众代言,工会主席一定程度上要按照党政领导的指示办事,很难完全站在职工立场说话,处境为难,工作难做。要解决中国工会不敢维权、不敢谈判的问题,首先要摆正工会的位置,使工会真正独立,成为劳动者的代表组织。因为独立性是完整话语权的基础依托。独立性、自主性的丧失导致工会与管理方相对的地位被打乱,在谈判桌上失去了对等性。当劳动者真的需要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与用人单位的纠纷时,工会只能选择回避、拒绝,最终劳动者应得的保障和利益就这样轻易流失。
高校工会需要相对独立和有序的管理,这是工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前提,一是宪法赋予工会产生的法定程序,必须是由工人组织选举而产生的有组织的合法组织,禁止各种行政命令的渗透;二是工人有加入(或选择不加入)工会的宪法自由和选举工会代表的真正民主权利;三是工会费用独立运行,支付工会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依法按制度换届选举。
工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反之则是最大的危险。工会的本质是群众组织,客观上要求工会工作必须去行政化、机关化,用群众方法总揽工会工作,推进工会工作群众化建设。要依靠职工和会员办会,让职工群众通过工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形势的发展变化对高校工会干部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干部是工作的执行者,是事业成败的关键。(1)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工会干部竞聘上岗,重点选拔基层优秀人才充实到高校工会队伍中来,应当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等因素,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2)在干部管理上,加大上级工会垂直管理力度。在工作考核上进一步完善述职评议制,不但要有上级工会、同级党组织的肯定,还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评主要依据,从而考量一个工会干部工作的真实水平。(3)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既要安排他们下基层锻炼和考察,鼓励他们把工作做到职工群众中去,也要为他们发展深造提供机会。尤其当前工会组织法律人才稀缺,干部依法维权的能力与工会的维权职责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培养熟悉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知识的法律人才,形成维权的专业队伍、专业力量、人才保障,改变当前工会干部队伍中事务型、活动型人才多,专业型、研究型人才少的结构失衡现状,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专业化、法治化建设。(4)引导干部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多多交流。这是提高工会干部素质的关键。经常性组织业务培训。从工会工作要求及工会干部自身的发展出发,科学地制订培训计划,注重针对性、激励性,强调约束性、实效性。带领工会干部认真研究中央关于工会工作的政策及上级工会的指示,准确把握高校面临的时代特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工会工作的规律及职业化道路。
加强自身建设是高校工会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总结高校工会建设60多年的基本经验[1],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工运和工会理论为基础,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工会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方向,不走偏路和弯路,赢得群众拥护。在体制上创新,在组织上体现多样性,高校工会要努力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校务公开,保障群众在内部事务上的参与权、发言权和监督权。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多种所有制体制并存发展的现状,研究和实施对工会工作的分类指导,增强上级工会对基层工会服务的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工会制度建设就是规范工会工作,强调实用性,探索更加灵活的建会方式,完善会员会籍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增强维权能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是重要力量和载体。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一方面高校工会应当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智力优势、专业特长,紧紧围绕教学与科研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工作;另一方面,也应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革,高校教职工的队伍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认知途径、维权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高校工会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宗旨,更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深入了解与研究教职工群体特点,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将保障政治民主权利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工会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掌握热点和难点,广泛收集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从为职工提供一般性的物质服务、生活服务向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素质提升、深造机会等文化性、精神性、发展性服务延伸。(2)围绕师德建设,坚持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教职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热情。工会要通过评选优秀教师,树立师德典范,鼓舞士气[5],激发教职工责任感、使命感。(3)从高校实际出发,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有时代特点、有高校特色的文化品牌。(4)积极营造平等关爱、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环境和良好氛围,提升职工归属感和幸福感。(5)本着从职工利益出发的根本原则,突出抓好劳资纠纷、职称晋升、行政调级的源头治理,不但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学校相关政策,更要坚决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受理教职工的合理诉求,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进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均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