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磊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语言的“心智交流”[1],肢体的运动、情感的抒发都是受到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舞蹈的呈现不仅是动作规范、技巧高超,更重要的是舞者心态的融入,给予舞蹈生命。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注重动作的要领,不顾及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就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并加重他们的叛逆情绪,只有在掌握了学生的心态之后,才可以因材施教,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态是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性在一定情景下的表现,学习舞蹈过程中的兴趣、需求、情感、思维、理解、意志等都会综合表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类型,其中积极的心态促进学生良性心理特征的培养,有利于学习与训练,消极的心态则阻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舞蹈专业学生的消极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型。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比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的心态可能来自家庭教育的严厉,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教师对于学生过激的批评。还可能是自身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或者封闭自己等。对待“自卑型”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是关键。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自卑感,因为舞蹈是外在表现性的专业,一个动作不到位,会立刻显现出来,学生就会在群体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态,此时,教师的责任是用语言或动作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动作和技巧。
2.焦躁型。出现焦躁情绪的学生,客观上表现出进心强,有自己的主见并且比较有毅力,但存在过于较真好胜的心态,有时为一点小事心存芥蒂,导致人际关系不佳,随之而来的是扰乱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学习习惯,动作和技巧做不到位,理解舞蹈作品肤浅,不能虚心接受教师的评价。对待“焦躁型”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要适当给予压力,增加训练量,增加舞蹈动作的难度,让学生主动迎接挑战。
3.倦怠型。在长期的舞蹈训练中,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精神,掌握动作和技巧缓慢,甚至对舞蹈产生厌恶的情绪。对待“倦怠型”学生,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教动作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蹈作品,设法使课堂教学过程松紧有序、张弛有度,使学生充分认识每一个手位、脚位、跳、转、伸展动作的训练价值。
4.迷茫型。许多学习舞蹈的学生并非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有时找不到自己准确定位,没有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课堂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丧失上进心,或是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产生怀疑和不肯定性,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与别人的沟通,对生活缺乏美好期待。对待“迷茫型”学生,教师注意保护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舞蹈的动机,在舞蹈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将舞蹈学习融入学生的人生发展。
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心态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类型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会同时作用于学生,有时一堂训练课上,学生会因为一个动作没有做到位而自卑、迷茫,甚至对学习舞蹈失去信心,又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表扬而兴高采烈,所以,教师要透过学生肢体的动作,看到他们的心理状况,随时把握学生心态,采取综合性措施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舞蹈教学目标。
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千姿百态,教师需要掌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引导积极向上的情感,发挥最好的艺术审美思维和训练意志,使学生去表达、理解、创造舞蹈。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察言观色,发现学生懈怠的苗头后,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动作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舞蹈专业学生具有对外界环境敏感的特点,所以优美的音乐、美化的教室、时尚的练功服等教学客观环境会引起学生的训练兴趣,但要持久保持对舞蹈的追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1.教师本身素质的不断完善。教师首先要有热爱舞蹈专业,勤于探索的精神,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唯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机。其次,教师要注重语言修养,锻炼自己的口才,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解清楚动作、姿态的要领,使学生捕捉到舞蹈的动感、动态、动作的形和神。最后,教师要做到自己动作示范到位,并能指导学生准确表达动作。
2.营造平等、友善、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凭着一颗诚挚的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彼此之间亲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假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生硬和冷漠,生气或训斥,就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厌烦的情绪,无法体会舞蹈艺术的美感,更不能准确掌握舞蹈的表达,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舞蹈能够陶冶情操,娱乐身心,需要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思索,如恰当运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冲击,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表演欲;单一性动作教学与综合性组合与表演性组合的教学结合,克服单调与乏味;把枯燥、单调的舞蹈基本功、素质技巧训练和钢琴伴奏、音乐表演交替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及音乐感受力。
有人将“教师”称为最美丽的职业,把“师魂”称为最隽永的风景,把“师生情”称为最动人的情感。闻一多先生说过“舞蹈是情感的艺术”,以展现美感来引发情感共鸣,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诠释舞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体会教师的情感,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学习心态,因此,良好的舞蹈教学课堂应是师生情感交融,学生个性解放、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2]。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课上对学生一视同仁。课堂上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学生体形条件如何,舞蹈动作的表达是否到位,都要同等重视,不可有偏颇,对学生知其长短,心中有数,表扬而不娇宠,批评而不讥讽,这样学生才感受到温暖,产生自尊和自信,师生间情感才会相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舞蹈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达到艺术的情感体验。
2.课下主动交流。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触及他们最紧绷的那一根弦,首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在课下与学生们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沟通,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当教师放下“架子”走近学生的时候,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才能捕捉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对舞蹈的真实感受、喜爱和理解。
舞蹈需要用肢体语言抒发情感,更需要用“心”用“脑”去思考和理解。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不仅是教会动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传承文化的精神,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开启学生的心智,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潜能[3]。舞蹈教学中借助丰富的想象、比喻、模仿和夸张等手段,将虚拟的动作在训练和表演中真实化,促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感觉、技巧和情感的表现力方面都得以充分的调动。
2.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是“控制人的冲动和行为的力量”,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控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可以使学生心理状态变得坚强,遇到挫折或者困难不会轻易退缩,反而越挫越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锻炼学生意志的方法,一是可以运用“实例法”。用通过顽强努力取得成功的实例激励学生。二是可以运用“压力法”。教师可以有意地安排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或者复杂的组合,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在练习中磨炼意志。
心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特征。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舞蹈与心态交互影响,心态影响舞蹈的学习、理解和表达,舞蹈可以引导心态的变化。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心态,其中消极的心态阻碍学习效果,主要表现类型有自卑型,焦躁型、倦怠型、迷茫型等。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把握学生心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培养兴趣、交流情感、磨炼意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舞蹈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