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仇申强,韩钦一,王增涛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手足外科,山东 济南 250021)
指端皮肤软组织及骨缺损临床常见,该损伤严重地损害伤指的功能[1],如今临床修复办法多样[2-4],目的均为最大限度保留、恢复伤指外观和功能。其中感觉的重建至关重要,携带指固有动脉及指神经的指掌侧V-Y推进皮瓣由Venkataswami于1980年首次报道[5],在覆盖创面的同时,可以较好地恢复指端感觉,作为一种局部转移皮瓣,其皮肤质地、结构与指端相近,是较理想的选择。由于该皮瓣常规切取办法仅在蒂部保留手指一侧血管、神经束,皮瓣静脉回流机制尚不完全明确[6],临床上时常遇到因静脉危象导致皮瓣坏死、萎缩现象。为保证皮瓣血液回流,提高皮瓣成活率及成活质量,我们设计了保留浅静脉的指掌侧V-Y推进皮瓣,并应用于临床,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2016年1月-2018年11月我科共收治指端皮肤软组织及骨缺损19例(21指),年龄2~62岁,平均33岁;其中男12例,女7例。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7指,中指4指,环指6指,小指2指,创面面积0.6 cm×0.9 cm~1.5 cm×1.8 cm,该组病例均有骨质外露,甲床缺损。
本组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在袖带式气压止血带控制下进行。创面清创,切除冗余指神经,考虑功能和美观要求,将皮瓣设计在拇、示、中、环指的尺侧和小指的桡侧。皮瓣近端,即V形顶点,设计在指中间纹稍近侧(拇指为拇指近侧纹近端),侧方切口自皮瓣近端沿赤白线走行直至创面一侧,掌侧切口连接皮瓣近端和创面另一侧,为避免皮瓣近端因角度太小而坏死,可将掌侧切口设计成弧形,弧顶朝向对侧。切取时,先将皮瓣远端掌侧及侧方切开,将所需血管神经束保留在皮瓣内,在屈肌腱鞘表面掀起,注意保护皮瓣内血管、神经束,当切取至皮瓣近端,寻找掌侧浅静脉,一般位于皮瓣蒂部略偏向手指正中线附近[6],其数量不等,保留一条即可满足皮瓣静脉回流需求,如不影响皮瓣向远端推进,也可保留两条甚至更多,并将其向远、近端适度游离,在皮瓣蒂部,保护、游离皮瓣血管、神经束,切断其周围皮系韧带等妨碍皮瓣向远端推进的组织,必要时可向血管、神经束近端继续潜行分离,以增加推进距离。皮瓣切取完毕后,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将皮瓣向远端推进覆盖创面。供区伤口直接缝合,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应用抗感染及活血治疗,2周拆线,拆线后即开始行功能训练。
本组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感染、坏死,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5例失访,余14例随访1~17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及外形良好,感觉佳,两点辨别觉3~5 mm,平均4 mm,患指屈、伸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减小,患者满意度高。
典型病例:患者女,41岁,因左手示指挤压后疼痛、流血、活动受限5 h就诊。急诊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治疗,清创后示指末节残存0.9 cm×1.4 cm大小创面,设计、切取以指固有动脉、指神经束为蒂的掌侧V-Y皮瓣覆盖,术中保留掌侧浅静脉2条,推进距离约1.0 cm,重建后指端饱满,且感觉良好。
手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指端皮肤软组织及骨缺损修复要求高,不仅仅是单纯覆盖创面,更要积极追求外观及功能的恢复[7]。为实现这个目标,临床常用修复办法多样,包括V-Y推进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指动脉背侧支皮瓣、带蒂鱼际皮瓣、趾腓侧皮瓣、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甲皮瓣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应遵循like-to-like原则,即优先选用与缺损区皮肤软组织结构、质地相同或类似的组织覆盖,对于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指掌侧V-Y推进皮瓣使用毗邻组织予以覆盖,符合此项原则,且皮瓣携带感觉神经,术后感觉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办法。临床工作中,为改善静脉回流,我们在切取皮瓣时保留掌侧浅静脉,既为皮瓣静脉回流做出有力保障,同时也允许我们可以对皮瓣血管、神经蒂进行更加充分的松解,以增加皮瓣推进距离,重建更加饱满的指端。该皮瓣的切取平面为屈肌腱鞘表面,游离过程中,不仅要保护血管、神经蒂,也应避免破坏屈肌腱鞘的完整性,避免术后发生肌腱粘连;在切开皮瓣掌侧时,因手指掌侧浅静脉与真皮贴合较紧密,要注意控制切口深度,避免将其损伤。该皮瓣存在以下不足:较传统的掌侧V-Y推进皮瓣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技术要求,不能重建指端的骨与指甲缺损等。
总之,保留浅静脉的指掌侧V-Y推进皮瓣感觉恢复较好,能保留指体长度,并且皮肤质地与受区类似,静脉回流确切,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形下,适宜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