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复杂性挑战:从“教师研训”走向“赋能成长”
——新时代中国“县域教师研训”的转型之思

2020-12-19 03:24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0年86期
关键词:研训复杂性县域

吕林海

中国的“县域教师研训”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思想创新而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从过去的功能单一到现在的功能整合,从过去的分散运行到现在的整合运行,从过去的学科中心到现在的教师中心,“县域教师研训”的转型变化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功能或形式上的变化,而更是一种对教育实践复杂性的不断适应、不断回应。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是时代的特征,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而自然生成的一种特质,它突出体现为知识的快速涌现和多向流动,以及对人的创新与适应能力的极大强调。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复杂性特质渗透在学校课程、学生特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教师角色亟待转型,“前喻”“互喻”“后喻”相互交织,教师的“知识圣者”之定位逐渐让位于“师生共生”之新喻,陡然加大的教师实践之挑战意味着“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者”。由此可见,今天的教师不仅仅是在“县域教师教研机构”接受“专业知识”与“教法知识”的培训,而更应当是带着教学实践问题去“研究”、去“思考”、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身份的建构和使命的履行。简言之,一种县域教研工作的“理念转向”与“范式转型”已逐步显现,即从“教师研训”转向“赋能成长”,且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能级”生长中,才能适应日益加深的教育“复杂性”。就本质而言,教育的复杂性具有永恒性,它不可能用一种线性的方式去完全战胜,而只能依靠主体自身能力的提升去不断增强对这种复杂性的适应力。“生长”而非“掌握”才是“复杂性时代”的“生存之道”。本文试通过对南京市玄武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工作60年的转型历程之反思,解析在今天的“复杂性时代”,教研工作应当如何直面知识、课堂、学生和社会的变革性挑战,并以此赋能教师学习素养、研究素养、师者素养和时代素养之生长。

一、直面“知识复杂性”,赋能教师“学习素养”生长

今天的时代,正逐渐走向一种知识不确定性的时代,知识的高速流变甚至裂变已是常态。与此同时,教育领域对知识的定位,也越来越超越过去的“命题性知识”“可言说知识”之范围,而突出对“经验性知识”“活动性知识”“创新性知识”“默会性知识”之关注。“书面的知识”“固定的知识”的价值负载越来越低,学生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在思考中所表现和生成的“创新知识”“素养知识”正越发被关注。“知识的复杂性”背后其实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素养时代”的到来内蕴着对“创新”的极大尊崇。由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知识特质也需要展开一种“素养范式”的深刻转型,特别表现为教师自身要成为“有素养者”,要有“创新素养”“信息素养”“合作素养”,特别要具有“学习素养”。教师自身要成为“学习者”,不但自己要“会学习”,而且要与学生一起“会学习”,进而与学生共同构成“学习共同体”。由此,县域教师教研的工作重心之一要从“教法培训”“专业提升”,扩展到“教师学习素养涵育”这一更大的层面上来。这其中,如何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意愿、如何扩展教师学习的平台与机遇、如何改变教师学习的方式方法、如何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教师学习资源、如何评价和跟踪教师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等等,都需要“县域教师研训”部门做更加立体和深入的思考和尝试。

二、直面“课堂复杂性”,赋能教师“研究素养”生长

今日课堂之复杂,既源于时代发展所导致的知识之复杂,亦源于教育理念所倡导之学习权的学生转向。在过往的课堂上,“一人之尊”的教师享有知识的控制权,传递权威性的知识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权仅限于“接受权”,学习的边界就是课堂的边界,至多是校园的边界。但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确立,使知识的“一人之尊”变为“集体共享”,知识不是一种权威者独有、且可线性转移的东西,而是跨越课堂边界、主体边界、时间边界的复杂且不断“涌现”的“生成物”。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权利的多学习主体之回归,激活了课堂,但也使课堂更复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各种观点的涌出、各种碰撞的产生、各种困惑的展现,都是教师教学中不可回避的“教学事件”。回应这些事件,需要教师拥有更加灵动的智慧,但更意味着教师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直面课堂”“思考课堂”“研究课堂”。这里的“研究”不是脱离于“教学”的研究,它扎根在“教学”中、嵌入在“课堂”中、渗透在“情境”中,“研究”与“教学”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研究”使“教学”的设计、实施更具理性的引导,“教学”的活动也推进了新的“研究”的生成和发展,“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设计研究”中获得了共同推进和完善。由此可见,新的“县域教师研训”也需要体现出对上述复杂性的回应,即教研与科研的相互整合、课堂教学指导与教学课题研究的相互渗透,唯有如此,科研才有实践的根基,实践才有科研的引领,两者相得益彰、复杂共生。

三、直面“学生复杂性”,赋能教师“师者素养”生长

今日学校中的学生之复杂,既存在于个体意义上,也体现于“群体”意义上。学生“个体之复杂”,深深扎根于一种时代发展的“现代性”之中。“现代性”意味着理性的高速发展,意味着思维的丰富性,意味着创新思想的快速涌出,总之,意味着个体的“不断之变”。学生“群体之复杂”,则源于一种现代社会分工加剧之后的群体阶层的异质性分化。职业分工的背后是“知识分工”,“知识分工”背后则是“创新素养的结构差异与异质排序”。由此,知识阶层的纵向拉大必然带来学校、班级的群体异质性之加剧,进而带来学生经验背景、知识基础、情绪特质、意志习惯等群体“等极之差”的扩张性呈现。当个体的“稳定性”被“变化性”所取代,当群体的“同质性”被“异质性”所消解,“师者素养”面临着结构和内涵的深刻变革。新时代的教师已经远远超越了“经师”的界域,而更多地被赋予了“人师”的指向。“人师”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他愿意拥抱各有所异的学生,他接纳着、欣赏着差异,他把差异看作教育实践的本然之源;“人师”拥有一颗“关怀之心”,他用心倾听每个学生心里的声音,他用自己的真心感化、激活着每一个独特的心灵,他相信师生之间的真正交流是一种“心灵的彼此关切与关爱”;“人师”拥有一颗“理解之心”,他努力地走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去体悟和认知每个心灵背后独特且丰富的经验故事,他努力走进这些故事之中,他要从这些故事中去认识一个个真实的灵魂,他要努力找寻最适切、最有效的“个体灵性的教育之路”。成为“人师”,其实就是成为“每个学生的心灵之师”,就是成为帕尔默所说的“将一片真心献给学生的自我认同之师”[1],这是“复杂性时代”的“真正教师”。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新时代的教师研训,其内涵已经大大超越了狭隘的知识技能之训,而走向了“教师作为完整的人师之养成”。这个“养成”过程,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涵化过程、濡化过程,它需要“县域”层面构建一种整体的“卓越人师”的理念、要义、典型之文化系统,这个系统如“圈层般”地体现于区域教师教研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堂中、课题研讨中、学校活动中、区域研训中,它“缓缓地”滋养着教师,但却真正“有力地”为教师赋能、助教师成长!

四、直面“社会复杂性”,赋能教师“时代素养”生长

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深深地嵌入整个社会发展的极速洪流之中了。早在一百年前,美国哲学家杜威就说,教育不是为走入社会做准备,教育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典社会中,接受知识的教育和运用知识的生活可以存在一个明显“承接界限”,每个个体在走入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纯净地接受教育之阶段”。但在今天的高速“现代性”社会中,“纯净的知识习得”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越发模糊,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面向成人,也同样向“学校中的学生”渗透着、延展着。一切的“时代故事”都可以成为鲜活的“教育材料”,而一切“教育材料”也可同步转化为“时代发展的养料”。“学校教育”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生活、社会化成长乃至社会性贡献”的“同步历程”。由此可见,教师的“时代素养”就成为今天“复杂时代”的必备素养。“时代素养”意味一种“时代的警觉”,教师要看到瞬息万变的世事变迁,要有时代信息的敏感度和捕捉意识;“时代素养”意味着一种“时代的理解”,教师要能认识时代发展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哲理、政治意向、文化溯源、科学方向,要能将其真正的内化、转化、升化;“时代素养”意味着一种“时代的转译”,教师要学会进行“教育的转变”和“教育的解码”,要从时代的信息洪流中采掘出真正的教育养分,让学习者学会去理解现实、分析社会、洞察世界,从而形成心系时代、眼观中国、胸怀世界的大格局、大素养、大气魄。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县域教师研训”也面临着一种视野扩大和格局提升的挑战,特别是,如何形成一种格局更大、格调更高、视野更阔的“研训方略”,这是“时代的必修课”,也是“时代的必考题”。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深刻地指出:“今天的时代进入了一种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的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2]因此,人类未来征途的不可知的特点需要学校教育去培养出“准备应付不测事件而处理它们的头脑”,而教师无疑应该走向迎击我们时代的不确定性的最前哨。这种“迎击”本质上又是一种变革,一种充满着挑战、但又富含着机遇的教育变革,正如迈克尔·富兰所说:“成长和发展的奥秘就是学习怎样与变革的力量做斗争——在削弱它的消极力量的同时,把积极的力量转变为对我们有利。”[3]在迈克尔·富兰的眼中,对待不确定的教育世界,教师要学会从变革中不断学习,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由此可见,让教师通过学习而不断赋能,以使其充满勇气与底气地去直面不确定的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必定是今天乃至未来的不确定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之主旋律!

猜你喜欢
研训复杂性县域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复杂性背后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县域经济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