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要经常自问的十个问题

2020-12-19 03:24郭志明
江苏教育 2020年86期
关键词:名师课题语文

郭志明

名师是教师中的佼佼者。对“名师”这一概念,社会上有些人还是颇有微词的,如有人讲要做“良师”而不是名师,也有人评点甚至批判名师培养的机制。事实上,作为一种职业,教师还是需要示范者、引领者的。关键是“名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无愧于这一称号;必须清楚自己的站位,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陶行知先生当年有个“每天四问”,启发师生每日反思自勉。本文试围绕“名师十问”,谈谈今天的名师应该如何思考和前行。

一问:你能坚守教育理想、不忘初心,始终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并且不媚世俗、自觉抵制反教育行为吗?

林语堂先生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想成为事实。”我们为什么从事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做名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做教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我们要永怀教育理想。南通市中青年符永平名师工作室这样定位自己的工作方向:让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在中国最美的课堂,引领并带动乡村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品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工作室几十次活动都放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名师们活跃在农村的孩子们中间,使他们有机会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当下,浮躁之风、形式主义在教育界也有表现,片面追求升学率、做表面文章、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名师需要坚信教育常识、坚守教育常规,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与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做斗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同时,在日常管理、课堂改革、教育生活等方面,名师的行为要有灵活性、创新性与多元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名师应有的气象。

二问:你能始终坚守课堂,像普通教师一样承担平行班级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路径,并且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吗?

课堂是名师成长航道上永远的港湾。余映潮、黄厚江、于永正、于漪、李吉林、李庾南等名师之所以教学之树长青,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守课堂。有一些名师从课堂上走出来,但因为种种原因与课堂渐渐疏离,长期下来会制约其发展。不在课堂了,名师的底气自然就不足了。

名师是从课堂走出来的,必须坚守课堂,尤其是还在学校工作的名师,即使做了学校领导也要努力兼课、经常听课;不在学校工作的名师也要经常走进课堂,这样,才有课感,才有教学的切身感悟,才有教学的话语权。不仅如此,名师还要带头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给一线的教师“做样子”,努力探索更好的课堂教学范式。名师是需要有教学勇气的,这种勇气用帕尔默的话说就是“自身认同”。应该有这样一种自信,要有“向我看齐”的勇气,要有“看我的”的底气,如果没有,自己就要反思。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些名师经常参加各种范围的教学展示,但上来上去就那么几节“代表课”,这不是名师应有的样子。

不仅如此,名师要有教好学生的本领,能获得一流的教学业绩。现在有一些名师,名声越来越大,称号越来越吓人,可胆子却越来越小,不敢上课,不敢承担一个班级的教学,带了班又考不过同轨老师。这其中虽然有复杂的原因,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不是说名师的班级一定要考第一,但课堂教学让学生向往、让同行佩服、让领导放心,这是起码的要求。

三问:你能把自己的教学主张真正想清楚、说明白,并使其不断优化、得到同行认可吗?

名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想法,即教学主张。教学主张从提出到成熟,自然有个过程。这当中关键的是要有理有据,自己能想清楚、说明白,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具有普适性。要有哲学的视角,求完美。如有位教师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小学语文课堂的美学追求”,追求“意味”与“形式”的交合会通、浑然一体,正是语文教学的美学境界。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内涵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但静下来思考,过分重视作品的形式是有失偏颇的。古人说“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作”,写作历来讲究“文以载道”,所以用“追求有意味的语文教学”可能更恰切。这就要求教师在表述自己的教学主张时,把问题的另一面也讲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说,名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教学主张的完善永远在路上。

教学主张要有启发和“唤起”功能。李吉林老师的教学主张经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学习”的发展,全国那么多学校、那么多地区来南通学习,中国教育学会建立了推广中心,这充分证明了其价值。名师的教学主张就要追求这样的境界。

四问:你能始终保持学习的本能,一直站在学科前沿吗?

名师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专业理论,学习教育思想,学习先进经验。黄厚江、唐江澎、蔡明等江苏名师的成长路径告诉我们,名师的成长历来是与学习相伴的,离开了广泛、深入、持续的学习,就难以实现前行路上的跨越。

读书是名师最美的姿态。需要泛读,更需要有方向的阅读,以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寻求最有力的理论支撑。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要读《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基本概念与计算法则》《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50问》《把数学画出来》等。如果说教师的专业生命像一条河,阅读就是河的源头,源源不断才能淙淙流淌;如果说,教师是孩子生命的导师,阅读就是引领的资本,不断地积淀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然,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名师还要向时代学,向同行学,把好的思想和做法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海纳各路教学之“流”,让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厚重,更有张力,更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最后自成一家。比如语文学科,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蔡明的“生态语文”……各种语文教学的主张和风格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更高的境界。名师要建好自己的“学术圈”,善于在团队中互相学习;要有主动展示的意识和行动,像佐藤学先生所说的那样,主动打开自己的教室,让同行们来听课,向自己提出课堂改进的意见;要主动参加或积极组织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的联合教研活动,这对自己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五问:你能凭自己文章的质量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凭自己的实力参加各种评比吗?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发表文章、评奖、申报项目等总要找路子、托熟人、拉关系。有一些教师不是把精力放在提高稿件的质量、作品的品位上,而是关注哪些杂志有熟人,什么人做评委。这对名师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名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实力,这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注意多尝试、多积累。

名师要真实践、真思考、真总结、真写作,要坚持站在教育教学一线,勤实践、勤观察、勤思考,这样才能直面现实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了再去写,才是真命题,才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们看窦桂梅、李镇西等名师的文章,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他们是行动着、思考着,文章很有现实针对性。名师要备课、上课,要做课题,要开发课程,要做班务工作,要面对一个个学生。这当中,会有大量的尝试、思考,把这些记下来,再加上理论的学习,就会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这些源于一线、源于现实的材料是最鲜活、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各类刊物最欢迎的。

当然,写作、做项目也需要专业指导。我们跟媒体联系,聘请专家做指导,可以少走弯路。但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脚踏实地地真做,这样才能有真性成长。要坚信:行动,就能改变;学习,相伴提升;思考,走向深刻。

六问:你能坚持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做自己的项目、课题而不只是挂个名、签个字,并形成自己的课题链吗?

名师伴随着课题研究成长,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定律。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研究?我们研究的成果真不真,是否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长期以来,教师的课题研究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课题确定时认认真真,开题时热热闹闹,研究过程冷冷清清,到结题时拼拼凑凑,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成果。还有一种情况,一些名师担任了学校的领导,挂名课题主持人,而对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预期成果等并不十分清楚,平时也不参与研究。这样做课题,真的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名师要坚持认真做课题、做项目,开展实实在在的真研究。如南通市中青年许卫兵名师工作室长期致力于小学数学结构化研究,他们的课题“指向整体建构的小学数学简约教学资源建设”成功申报教育部重点课题。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并已有初步成果。他们研究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紧扣“数”“形”两个核心,按照“认数主线、图形主线、统计主线”三条线索,开发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全景图》,描绘出小学数学六个年级从数到形的知识内部结构,为全国小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形成“整体性建构”,呈现了数学学科的关系美,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真研究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形成课题链。李庾南老师从教60多年,一直做班主任,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她说:“我的前半生因生存而教育,后半生因教育而生存。”以她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为例,从1978年开始,经历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学程导进技艺研究”“主体性教育研究”“学生学力的形成及其发展”以及“三学”课程思想等7个研究阶段。如果不是秉持享受教育的理念,又怎能如此执着、如此痴迷、如此无怨无悔?!

七问:你能接受别人的批评、经常寻找自身的不足并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吗?

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同样没有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受益于他人的。问题是有的人有了些名气就飘飘然,就容易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这就容易制约自己的发展。

作为名师,要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导师也好,同行也好,他们的观点总有其道理,要真心吸收,有机融入,切不可固执己见。著名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李凤老师的语文教学个性鲜明,专业发展一路高歌。何以如此?她自己很能钻研,她对导师、对同伴非常尊重。每堂重要的课备好以后,每篇重要的论文构思好以后,她都要向师傅、江苏省首批名师曹津源先生讨教,向其他专家学者请教,并和同伴们反复研讨,反复修改。正因如此,她的课越上越好,她的文字越来越有魅力,她的专业探索之路也由“无痕语文教学”走向“无痕语文课程”,进而走向“无痕语文教育”。

名师还应该主动出击,多方学习别人的成功探索。如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向黄厚江、余映潮、张玉新等名师学习,主动向大学教授请教,用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研究更有高度,可以说是博采众长以后自成一家,他的“简约语文”研究不断深入。

八问:你能不因头衔和荣誉而沾沾自喜,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尺吗?

名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哲学家勒维纳斯说过:每个他者都是不同于我的独立个体,我的价值只有通过尊重和为他者才能真正实现。(《他者伦理学》)著名美术特级教师陈铁梅有这样一个论断:专业成长在课堂,专业成果在学生。

应该承认,现在我们的名师评选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主要是缺少学生发展的衡量指标。正因此,才有“名师不是评出来的”之类的说法。名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确立名师因学生的出色而卓越的理念。教师的课题、项目要更多地聚焦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

促进学生发展,需要我们为学生多搭建发展平台,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努力构建学生发展成果体系。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丁锋名师工作坊致力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努力为学生打通写作和发表的通道,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工作坊辅导的学生作品频频登上各种学生报刊。

九问:你能坚持静心做事,并在必要时释放专业能量,在更大的平台上开展个人的专题研讨活动吗?

成为名师容易“心动”,心动过速则难成大事。所以平时名师需要保持平静之心,静心阅读,静心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当然,名师也不能一直蛰伏,必要时要“一鸣惊人”,把自己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释放自己的最大能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黑龙江的著名特级教师董一菲以“诗意语文”为旗号,走出东北,举办全国性的“诗意语文”年会,进行展示和研讨,邀请顾之川、黄厚江、曹公奇、张玉新、肖培东等名师参与,这就有了自己的影响力和“气场”,使自己得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展自己。

展示自己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平面展示,在本区域、跨区域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展示。二是立体“打开”自己,不仅在本学段、本学科,而是跨学段、跨学科发展,产生“共振”效应。三是纵深“推出”自己。如上文提到的丁卫军老师举办了全国丁卫军“简约语文”展示与研讨活动,通过课堂展示、名师论坛、专家报告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和研讨,把“简约语文”研究推向纵深。

十问:你能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愿意为团队和集体无私奉献,并为自己创设一个主体发展的生态空间吗?

我们要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殷希望。一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二做“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三做到“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不能因为有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名望,就翘起尾巴,不愿做小事,不服从单位工作安排,不愿为集体贡献力量;稍有不顺,则埋怨环境不好,甚至以“走人”要挟。要永远追求形象的自我完善,力争做到道德高尚、学术纯粹。

名师培养不只是为了制造标杆,而是要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要让名师为学校和区域教育做更多的贡献。所以,带好团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集体无私奉献,是名师的基本姿态。名师要有这样的基本定位:对发展,永远在路上,永远有方向;对别人,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对成绩,努力加机遇,始终不满足。这样,向着前方,向着未来,既是经师,更是人师,永无止境,止于至善。

以上十问,是笔者对名师自省、自研、自勉、自爱、自觉的一些思考。一言以蔽之,名师唯有用反省的姿态,守住底线,记住常识,不懈前行,不断完善,才能无愧名师的称号,才能真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猜你喜欢
名师课题语文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的微课题研究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