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0-12-19 02:35黄筑斌
农技服务 2020年10期

黄筑斌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信息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9)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海拔高,纬度低,日照少,云雾多。得益于自身独特的山体立体气候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贵州具有种植优质茶叶的优良基础条件,贵州也牢牢把握发展的优势条件和机遇,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早在2007年3月,贵州省就出台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出台的《贵州省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也针对贵州茶产业,对相关的基地建设、质量安全、加工升级、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7年和2018年,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 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2019年,成立了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2019 年贵州茶产业宣传工作方案》《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 年)》。在政府的大力引领和支持培育下,通过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贵州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市场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并且在脱贫攻坚中发展了巨大作用。截止2019年12月,贵州茶产业辐射带动 356.1 万人,带动贫困户 34.81 万人,脱贫 17.46 万人[1]。茶产业已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也是贵州产业革命中重点发展的12大产业之一,对贵州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贵州省茶产业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贵州省茶园面积仅6.8 万hm2,2018年年底达50.13万hm2,截至 2019 年 12 月,全省茶园投产总面积达 40.11 万hm2,自2013年来持续名列全国前茅;茶叶产量 40.1 万t,产值 451.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14.5%[1]。茶园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4个、20万~30万亩县8个、10万~20万亩县19个、1万亩以上的乡镇230个、万亩以上的村86个[2],形成了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五大产业带。同时,依托省茶产业专家团队技术力量,在纳雍、织金、水城、晴隆、沿河、紫云、贞丰、平塘等 22 个县建设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41个,推广示范区面积达10.27万hm2,辐射带动面积累积达167.33万hm2[3]。湄潭、凤冈等县被评为全国生态产茶县,雷山、瓮安等9个县被授予国家级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4]。茶叶品类结构上,以绿茶为主,涵盖卷曲形、扁形、颗粒形和直条形绿茶;兼具红茶、黑茶、地方特色茶种。其中,红茶主要有遵义红、都匀红、普安红、石阡苔茶(红茶)、凉都红。黑茶、白茶、黄茶(海马宫茶)等特色茶种在遵义、铜仁、毕节有所分布[1]。

1.2 加工

目前,全省拥有茶业领域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228家,精加工企业318 家、深加工企业28家;支撑。另外,都匀、江口、黎平、湄潭、凤冈、清镇等茶叶主产区共建立精制拼配中心达36个[1]。在加工产品类型上,逐步由传统的茶饮品向茶叶相关的食品、药品和生活饮品等领域拓展。

1.3 销售

1.3.1 国内市场 全国 32 个省(市)均已建立贵州茶企的运营中心,专卖店、旗舰店、代售点、形象店等各类实体店达13 831个,销售贵州茶叶产品的大型商超网点达8 550 个[1]。同时,积极通过茶产业推介会实现签约营销。2020年先后在兰州、长春和济南成功举办黔茶推介活动,签订供销合作协议37项,总金额超10亿元[5]。

1.3.2 国际市场 2019年,全省共有24个产茶县实现茶叶出口,基本覆盖全省主要茶叶产区[1]。截至2019年11月30日,贵阳海关共检验检疫出口茶叶477批,数量3613.7 t,金额1.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5%、38.3%和104.7%,出口金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其中,遵义市凤冈县、铜仁市德江县、安顺市镇宁县的出口金额分别为5 933.1万美元、1 220.9万美元和958.6万美元,位列全省前三位。出口品类结构上包括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和花茶,其中以红茶和绿茶为主,出口数量分别为2 305.7 t和1 282.9 t,销售额分别达1亿美元和1 537.3万美元[6]。

出口对象范围方面,涉及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保加利亚、新加坡和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达1 833.7 t和6 591.3万美元,同比增长21.2%和61.2%。目前,全省茶叶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为缅甸、越南和中国香港,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4.4%、15%、44.8%[6]。此外,美国、德国、法国和摩洛哥等传统市场保持稳定。

1.4 品牌建设

截至 2019 年,贵州省茶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 个;“贵州绿茶”成为我国首个省级大区域品牌地理标志茶产品,另有“绿宝石”“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安顺瀑布毛峰”“正安白茶”和“开阳富硒茶”等区域品牌,其中“凤冈锌硒茶”成为首批100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之一。同年,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等权威机构进行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都匀毛尖”公用品牌价值达32.90亿元人民币,榜单排名第11位,被评选为“最具品牌经营力品牌”[7]。

1.5 创新业态

1.5.1 茶旅产业 通过政府组织牵头,以“农村三变”等发展模式,在铜仁、毕节、凤冈、瓮安等地,设置春茶开采节、茶叶采摘加工、茶艺表演和茶旅游品销售等特色休闲体验旅游项目,打造茶旅景区,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如雷山县利用西江景区旅游市场资源,结合苗族文化特色,在西江千户苗寨开设了银球茶体验店,创新推出了“十二道拦门茶”体验项目[8]。

1.5.2 茶业文化产业 2019年,全省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于黔北、黔南、铜仁和贵阳举办了茶博会、茶人会、抹茶节和斗茶赛等丰富的茶文化活动。2020年,又在清镇市茶肆大观园建立贵州省茶文化博物馆项目,预计2021年开馆。

2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建议

2.1 推进境外贸易市场扩张

目前,贵州茶叶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1%左右,也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5%左右,除传统出口市场外,出口潜力较大的有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乌克兰和瑞士等新兴国家[6],具有较大的出口增长空间。同时,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转好和国外疫情的反弹,我国出口贸易复苏,也为贵州茶叶扩大境外贸易市场带来机遇。目前,贵州省出口茶叶备案种植基地1.65万hm2,仅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3%左右[6]。为提升茶叶出口规模,需进一步扩大贵州省出口茶叶备案种植基地面积。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建设,按照茶业出口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基地环境和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严格执行茶叶生产投入品使用管理各项制度,进一步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面积,巩固贵州“干净茶”的品质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积极引导和推荐符合要求的茶叶出口基地开展备案。在保障茶叶质量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茶企应积极引进专业营销人才,打造专业营销团队,积极依托国内外线上线下茶叶博览会、展销会、贸易洽谈会等平台,以及亚洲茶叶联盟《亚洲茶叶国际合作(遵义)宣言》签定后形成的潜在市场机遇,拓展销售渠道,提升营销水平,促进贵州茶叶直接出口规模和自营出口占比的提高,增加茶企出口效益。

2.2 大力探索新兴融资渠道

2020年10月,贵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了2020年省级农业生产发展(第三批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专项资金6 185.9万元,主要支持茶叶生产线建设、茶园提质增效技术推广、茶产业宣传推介与市场拓展等[9]。从资金规模看,其并不能全面满足全省茶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政府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大力探索其他融资渠道。除寻求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外,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20年贵州茶企已通过茶产业推介会获得超10亿元招商引资项目,联合利华、太古、中粮等国内外大型企业也在贵州投资茶产业[10]。依托贵州优良的茶叶原料品质,以及近年来贵州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带来的营商环境改善,茶业招商引资具有较好前景。另外,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可探索利用互联网金融支持茶产业发展,有利于缓解茶企的融资痛点,特别是能够有效降低中小茶企的融资成本。在此过程中,也应强化配套的信用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建设[12]。

2.3 深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是在传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中,进一步提升富锌硒、富铁等功能性高端绿茶生产加工水平的同时,推进红茶、乌龙茶、黑茶和地方特色茶叶种类生产协调发展,大力挖掘贵州茶树品种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据不完全统计,贵州9个市(州)61个县(市、区)拥有古茶树近120万株,其中相对集中连片1 000株以上古茶园50处,是我国除云南外茶树种质资源分布最丰富的第二大省份[12]。因此,可加大对古茶树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丰富和创新贵州茶叶产品品种,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在原料资源利用方面,在稳定春茶采摘加工的同时,提高对夏秋茶叶的采摘加工,提升原料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降低茶叶生产成本。为此,应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并因地制宜地推动对分散的中小茶企和众多茶叶专业合作社联盟化发展,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等。

二是推进茶旅一体化。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贵州旅游品牌形象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贵州旅游市场也随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转好有所恢复。因此,可将民族特色文化,特别是其中与茶相关的内容,如纳雍“姑菁茶”、仡佬族“吃油茶”、侗族“打油茶”、彝族“罐罐茶”、土家族“煨罐茶”、苗族“擂茶面”、坡柳“娘娘茶”等[13],与旅游产业有机整合,通过合理规划建设观光茶园、茶文化知识园,积极探索发展茶旅民宿,结合民族传统节日举办相关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三是丰富茶文化产品,协力品牌打造。2019年,央视科技频道播出了三集纪录片《黔茶》,介绍了贵州茶文化和产业发展历程[14],很好地传播了贵州茶文化和提升黔茶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愈发丰富,特别是互联网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和品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媒介。应积极创作优秀的贵州茶文化内容作品,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力进行有效宣传;同时在线下,鼓励开设本土品牌茶饮馆,开展茶文化相关讲座和培训,围绕茶器、茶食、茶叶等创新饮茶方式[15],以及发展茶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等,共同塑造黔茶文化品牌的良好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也有利于引领消费,促进茶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