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苑, 马 超, 杨丽娟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畜牧兽医研究所, 贵州贵阳 550005)
油用牡丹是指结实能力强,能够用于生产种籽、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牡丹类型,同时是国家为保障优质食用油有效供给而主导发展的新兴木本油料植物,因其生长适应性强、管理简便、经济与景观生态价值极高,目前我国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安徽、云南、湖北、重庆、青海、西藏等省(区)已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为多年生小灌木,具有强大的肉质根系统,种植后30~50年不用换茬,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作用很大;一般种植3~4年开花结籽,6~7年进入盛果期,长江流域一般产籽400~500 kg/667m2,按出油率20%计算,可生产牡丹籽油80~100 kg/667m2;同时油用牡丹植株高大、挺直,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是园林绿化中重要的观赏植物[1-2]。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其中α-亚麻酸含量在42%以上,对保护心血管、神经元,抗癌症、骨质疏松、炎症和氧化的功效突出。因此,种植油用牡丹具有很好的生态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油用牡丹品种主要有“凤丹”和“紫斑”种群,紫斑种群主要分布于甘肃中部及陕西秦岭中段以西等地;凤丹种群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贵州立体气候明显,2个不同油用牡丹品种群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性,但是紫斑受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凤丹种群具有高大、结实率高、耐湿热、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等特点[3]。因此,若无特殊生产目的,建议选择凤丹种群种植。为贵州油用牡丹凤丹种群种植提供技术支撑,笔者在大量试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凤丹种植管理技术要点,现介绍如下,供种植者参考。
凤丹是原产于我国的牡丹之一,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落叶小灌木,实生苗3~5年开花,株高可达1.5 m,干皮灰褐色,二回羽状复叶。一般花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温暖地区花期提前至3月中旬;幼果光泽具褐灰色毛,果期在7月下旬到8上旬,果实心皮一般5个,具柔毛,柱头暗紫红色; 6—10月进入花芽分化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落叶,严冬时期进入休眠期,需在10℃以下通过春化作用,在长日照下形成混合花芽,但开花时忌烈日,喜半阴[4]。凤丹最适生的生态气候指标:有效积温3 700℃,最冷季均温2℃,年降雨量800 mm、最湿月降雨量200 mm,年均紫外线强度2 900 J/m3和土壤pH 6.5~6.9。
根据凤丹最适生的生态气候指标,结合生产实践,贵州适宜栽培凤丹的区域是北部海拔较高的地区,如沿河、铜仁等,西南部海拔900 m以下地区,赤水河谷海拔600 m以下地区及从江、榕江、荔波等海拔400 m以下低热河谷地区。这些区域日照时数595~1 156 h,降水量539~887 mm,全年平均温度14.1~19.0℃,春季平均温度7.3℃,光温水条件较好,适宜凤丹生长,可通过春化作用形成花芽。
3.1.1 选地 选择地势高、通风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土壤pH 6.5~6.9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宜[5]。同时选地时可以考虑间作套种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
3.1.2 整地施肥 栽植前2~3个月翻耕整地,施足底肥,施腐熟粪肥1 500~2 500 kg/667m2或饼肥200~250 kg/667m2,微生物复合肥10~15 kg/667m2、硫酸钾2~3 kg/667m2、尿素8~12 kg/667m2、生石灰1~2 kg/667m2;同时用50%辛硫磷0.5 kg/667m2、50%多菌灵1 kg/667m2拌土撒施于土中,深翻40~50 cm,精细平整后备栽。最好采用高畦栽培,以3~4 m宽开厢作畦,畦高一般30~40 cm。作畦结束后覆盖地膜,以提高前期土温、加深耕层,防止杂草生长。
选择2年生以上的凤丹优质壮苗栽植,栽前先剪掉苗木病残根,放入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与甲基异硫磷乳油700~900倍液的混合液中,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10~20 min,以防带病虫害,并用生根粉300~500倍液醮根,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移栽,株距80~100 cm、行距120~150 cm,密度为6 500~7 500株/hm2。定植坑规格40 cm×40 cm×40 cm,苗木放入定植坑内,使其根系舒展,埋土时首先用表土回填,回填深度4~6 cm时再加入配制的营养土(珍珠岩∶草炭土∶菇渣∶腐熟有机肥=1∶2∶2∶5,混匀堆沤10 d后待用),营养土厚度1~2 cm,然后将苗木轻轻往上提,最后用底土回填直至根际原土印与地面平或低于地面3 cm左右,踩实。移栽后及时浇透水,待地面稍干后再次扶植苗木并培土[6]。
3.4.1 肥水管理 油用牡丹有春天生枝、秋天生根的生长特性,因此应做好春肥和秋肥施用,以促进生长和开花。施肥和浇水应结合进行,3月下旬或4月上旬浇1次水,并在开花前施肥,以氮肥和磷肥为主,施肥量为复合肥3 000~3 300 kg/hm2;开花后15 d内第2次施肥,以氮肥为主,混施少量磷肥,施肥量为农家肥2 300~3 000 kg/hm2+磷酸二铵600~900 kg/hm2;9月下旬至落叶前增施叶面肥,增加牡丹的木质化,提高抗寒性,以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为主;冬季封冻之前施冬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有助于牡丹安全越冬,以施有机肥2 500~3 000 kg/hm2为主,配施适量复合肥300~500 kg/hm2。春秋季及初冬应在天气暖和时浇水,夏季早晚浇水。
3.4.2 中耕除草 春季要及时中耕锄地,使土壤疏松,提高地温,防旱保墒,促进牡丹生长。夏季雨水多,杂草生长快,需要及时除草,避免杂草与牡丹争水夺肥,有草即除,保墒散湿。入冬前深翻土壤30 cm,以达到杀菌和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
3.4.3 植株调整 为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保持株型美观匀称,减少病虫害滋生等,需要对植株进行适时调整。定植前3年的苗,在霜冻前剪除茎上部5 cm的主干,然后堆土形成5~10 cm的土埂,促进单株产生分枝,提高产量。定植3年后的苗,根据长势和生长量保留5~7枝主枝,清除其余枝,一般顶端只选留1~2个分布均匀的花枝。及早清除萌枝,但秋季分株繁殖和老枝更新时保留部分[5]。牡丹开花后及时修剪病枝、干枯枝和损伤枝。
油用牡丹病虫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褐斑病、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等,发生后会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6]。生产上应坚持以生物、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叶片干枯后应及时剪去枝干,清扫枯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季节提前喷洒杀菌剂防治病菌,同时利用黄蓝板、灭虫灯等对害虫进行诱杀和捕杀。
根腐病是凤丹的主要病害,3月初随气温升高,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根部,初期呈黄褐色。5—7月发病,病部黑色,主要危害根部,严重植株老根腐烂,新根不生,枝条细弱,叶片萎蔫,发芽迟,甚至全株死亡。注意观察,及早发现后用30%恶霉灵水剂1 000倍液灌根,连续用药2~3次,每次间隔1周。
灰霉病是凤丹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的病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多发生于叶尖和叶缘,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幼茎和花瓣腐烂。用甲基硫菌灵粉剂800倍液或多菌灵喷施防治,每隔15 d喷1次,连喷2~3次。
褐斑病是凤丹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叶片产生褐色至黑褐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上生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而枯死。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与叶面肥混合喷施防治。
凤丹常见的地下害虫有金针虫、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等。可用辛硫磷乳油或甲基异硫磷灌根处理,或用辛硫磷乳油拌入半熟或炒香的饵料作毒饵,傍晚均匀撒施防除。
油用牡丹在定植后还需3~4年才进入结荚生产阶段,为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光能和时间,油用牡丹到达盛果期前可采用间作套种模式。选择合适作物间作套种,不仅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危害,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7]。
选取间作的作物株高不宜过高,避免油用牡丹吸收不到足够的阳光;也不宜选取茎匍匐在地面上的作物进行间作,不能充分利用空间,同时对油用牡丹生长会造成影响;间作作物以直立的矮秆作物为佳。选取间作的作物病虫危害小,尽量不使用药剂,应使用对油用牡丹无危害的肥料,尽量不使用除草剂。同时,为了便于田间管理,以及合理的土地营养调配,所选间作作物采收期应与油用牡丹的采收期错开。随着时间的推移牡丹逐渐长大,间作作物的密度应逐渐减小,如减少播种行数,或间行播种。
目前,油用牡丹已有比较成熟的间作套种模式,如凤丹与白术、天南星、丹参、生地等1年生中药材间作,或与马铃薯、朝天椒、洋葱、油菜等蔬菜作物间作,还可与大豆、芝麻等粮油作物及紫薇、紫叶李等间作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