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鲟鱼摄食的关键因素及配合饲料高效投喂方法

2020-12-19 02:35杨明举赵振新
农技服务 2020年10期

赵 飞, 杨明举, 赵振新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水产研究所/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5)

鲟鱼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业中最原始、最古老的大型养殖鱼类,其生长快、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的抗癌和美容效果,素有“水中熊猫”美誉,是一种广受人们青睐的名贵特种淡水养殖品种。集约化高效养殖是当前鲟鱼养殖的主要模式,广泛使用配合饲料,随着单位养殖面积产量提升,配合饲料的投喂量也不断增加,总成本中配合饲料成本达70%~80%。因此,鲟鱼科学投喂配合饲料,可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收益。为此,笔者分析了影响鲟鱼摄食的关键因素,并介绍投喂技术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1 影响鲟鱼摄食的关键因素

在鲟鱼养殖过程中,影响鲟鱼摄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温度、溶氧、水质等。因此,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定期观察养殖水体和鱼体状况,若出现异常应减少或停止投喂饲料,并采取相应措施。

1.1 温度

鲟鱼属于变温动物,其身体状况及摄食量都会随水温变化而发生改变,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摄食产生不利影响。鲟鱼水花阶段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5~19℃、苗种阶段为10~22℃、成鱼阶段为8~22℃。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关注养殖水体的温度变化情况。

1.2 溶氧量

养殖水体溶氧量高低对鲟鱼的健康、生长、摄食以及饲料消化吸收等均有极显著影响。鲟鱼养殖水体正常溶氧含量应大于6 mg/L。水中溶氧量过低时鲟鱼会出现厌食、浮头和死亡现象,从而导致投喂的饲料浪费。

1.3 水质

“养鱼先养水”是水产养殖唯一不变的真理,是决定养殖成败的第一要素。当养殖水质出现异常,如氨氮含量过高、pH过高或过低、残渣杂质过多等都是水质变差的征兆,对鲟鱼摄食和饲料消化吸收产生不良影响。鲟鱼养殖水体水质应符合《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其水体pH在7.0~8.5。

2 投喂技术

鲟鱼养殖过程中,在水质和鱼体健康正常的前提下,合理投喂饲料有利于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

2.1 投喂量的确定

掌握配合饲料最适投喂量是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的核心和关键。投喂量不足,导致鱼体不能获得生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鱼体不能维持自身的体重而出现消瘦,导致饵料系数增加。投喂量过多,过量的饲料会导致水质污染,滋生有害病菌,引起鱼体发病、厌食等症状,不仅浪费饲料,还影响鱼体健康。通过鲟鱼日投饵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成鱼日投饵率为体重的1.5%时,能充分发挥鲟鱼的生长性能;种苗日投饵率应为体重的3%,应根据天气、季节、水质情况、鱼体规格、健康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整。如在天气凉爽、气温适中、水中溶氧充足、鱼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条件下,适当增加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反之,当天气闷热、阴雨绵绵、鱼群有出现浮在水面、精神状态不好等情况,应减少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或不投喂,并采取增氧等措施。

2.2 投喂方法

正常情况下,鲟鱼会分散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投喂饲料时为做到饵料投到水中后能迅速被鲟鱼摄取,防止残饵过多败坏水质,应按照“少、多、少”和“慢、快、满”的原则投喂。开始投喂时应在池塘四角慢慢的往池塘里泼撒少量饵料,撒布半径1 m以上,为给鱼群摄食应激,并观察鱼群摄食情况,如果一切正常,需要加大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次数,确保鱼群能够摄食到充足的饵料;投喂5~10 min后观察鱼群的活动状态,再少量投饵,减少投饵频率,以保证鱼群中规格较小、抢食能力弱的鱼摄食。设有投饵机的,在投料过程中也要遵循“定时、定量、定位”原则,随时观察和掌握鱼群摄食情况,从而调节投饵机的快慢和投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