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

2020-12-19 02:50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毛成凤
亚太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加减法数学课程小数

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 毛成凤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时设定的,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指路明灯。科学编制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既能让教师明白为什么教,教什么,也能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什么。但是现在部分教师在编制课时教学目标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学习如何科学编制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

一、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编制现状

(一)过于片面

教师编制课时教学目标时,强调知识技能目标,却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2011 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表述了教学总目标。但是现在有不少的数学教师,只侧重于学生对知识、概念、公式等内容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看起来比较虚幻的目标便被忽略了。

(二)行为主体偏差

不少数学教师在编制课时教学目标时经常用这样的句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什么,使学生掌握什么,使学生理解什么。这样的句式体现了教师心中行为主体的偏差,教师成了行为主体,说明在教师的潜意识中,没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三)过于空洞,可操作性不强

部分教师在编制课时教学目标时也经常性出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兴趣”等语句,这种空洞的教学目标毫无意义而且难以操作,学生和教师都无法准确把握。

二、科学编制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的策略

(一)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

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标准为基准设定,2011 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知识技能当然是重要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这些知识技能,应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是事物运动的源泉,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素质教育指出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坚持真理、不怕困难、认真严谨的态度,要通过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的情感态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数学学习要同时注重过程和结果,要让学生探究知识是怎么来的,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公式非常简单,就是底×高,直接把这个公式告诉学生,学生能很快地记住,但是学生不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学生不知道知识来源,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将平行四边形剪开、平移、拼接的过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学习过的长方形,自主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是已经学习过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便能理解公式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二)不断学习,更新编制教学目标的观念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所以教师编制课时教学目标的观念是否先进,直接影响课时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编制“笔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这样写:“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教学目标表述中可以看到,教师编制目标时不光注意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也注意到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并未体现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地位,所以给人一种“只注重教的结果,不注重学的过程”的感觉,这样的教学目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目标设计观念过于传统。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单一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探索本源性知识等。比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设计成“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和算法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会更科学一点。

教师要想做到科学编制课时教学目标,首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其次,要摒弃只重教学结果的意识,在编制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有意识地加入过程性的目标,比如“学生经历什么的过程”“体会什么的内在联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加简单而且便于理解。

(三)吃透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中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各自独立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坚固的知识构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比如上面所说到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课时目标的例子,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有联系的,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能很好地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做好知识的内化与外延,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备课时就应该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和算法上的内在联系” 融入教学设计,如果教师自己都考虑不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未将其融入目标设计,就会影响后续的教学,无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学生的学习就会比较吃力,而且浪费时间。

(四)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教师编制课时教学目标,不仅要把握教材,还要考虑实际的学生准备情况,这里的学生准备情况指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本来的知识经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都是不同的,课时目标的设定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学生跳一跳便能够得到,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五)注意整合教学目标的内容

一堂课不是只有一个教学活动,当一堂课中出现多个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可能不加以思考,不分主次地全都编排进教学目标中,这样会导致教学目标结构的混乱和无序。教师应该统筹安排,将不同属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例如在编制“复式统计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有教师提出“使学生填一填、比一比、算一算,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的教学目标。这位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所安排的“填一填、比一比、算一算”其实和“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是两个具有包含关系的目标,一起放在教学目标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样的目标显得混乱没有规划性,教师应该对此加以优化组合。比如“学生经历了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另外“填一填、比一比、算一算”可以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这样安排科学性更高一点。

(六)注意课时教学目标的完整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教学目标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兼顾整体,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相结合,但是要注意具体可操作性,不可空洞虚幻。

(七)注意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

教师已具备了科学编制教学目标的条件,如果不能准确表达出来,也是徒劳。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由单元到章节不断细化而来,所以教师在叙述教学目标时,应该尽量做到目标科学、语言具体、表达准确,让学生能从教学目标中明确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也能从教学目标中知道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发挥好教学目标的指引作用。

编制课时教学目标是一门大的学问,需要教师学习研究。教师应该遵循“全面系统,具体可操作,明确清晰”的基本要求,科学编制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既要体现课时教学目标的简洁科学,又不失掉课时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走向、评价教学效果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加减法数学课程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认识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加减法的由来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