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
成长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要回答“人是谁”这一古老的问题,那么我的回答是:成长。成长,让人不断地建构意义,并充分展开意义,因此,人是意义的创造者。从这个视角看,新教师成长是人创造意义的过程。
成长需要规划,但一些成功人士在回答提问时,常说“我以往没有规划”。于是,有两种发展理论摆在我们面前:连续性发展和非连续性发展。依我看,任何人的发展,是这两种发展理论的整合与融通。说有规划的,规划总在引导着人的前行,当然,规划也处在调整中;说没有规划的,其实,规划被隐藏了起来,或者已融化在发展过程中,是一种隐性的规划。说到底,新教师的成长,其实没有正儿八经的规划,真正的规划叫“努力”。
人的成长具有自然性、生成性,还需要自觉性。自然性,让人的成长摆脱刻意带来的功利,显现出真实性;生成性,让人去创造,让人生意义更充分;自觉性,让人不断地去努力,显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当自觉成为一种习惯时,也就自然了。这叫“成长自觉”。因此,新教师真正的成长规划应该叫作“不断努力,成长自觉”。
尽管成长来自个人的内部动力,但外部力量的帮助也很重要。这种外部动力我们往往叫作机遇。机遇有各种形态,比如“新教师成长手册”就是其中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形态,它是新教师的成长指南,为新教师成长铺展了一条前行的道路,提供了诸多帮助。这是新教师成长的机遇,新教师应当珍惜并抓住这一机遇,在青春中成长,让青春成长。
成长手册好比是自撰的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成长的路线图和阶梯,当然系着发展的自我预测与期盼。将来有一天,当你再翻开这一成长手册时,就会发现自己走了这么一条路:大学生——大教师。这个破折号里有许多故事,青春在闪光。成长手册就是你的成长史、故事集。如今,《江苏教育》为新教师搭建了这个平台,从破折号的左端开始,做好自己的成长手册,努力吧。
如上所述,新教师(学术上称为“新手教师”)的成长手册,好比自撰一部章回小说,如果你认同的话,那么,在自我成长中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同时,将自我融入社会、国家的大我之中,将“小我”融入“大我”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青春价值,让生活更加美好。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对所有教师的共同要求。不仅是老教师、骨干教师、大教师要成为立德树人的好教师;新教师从第一天起,就要立下这个意愿。立德树人好教师内涵非常丰厚,建议新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领悟、把握立德树人的要义。
要义之一:立德树人是从中华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传统中早就有立德与树人的思想精髓。立德,古人在关于人生“三不朽”中将其列为首位:“太上首先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上,指的是最根本、最高境界。立德、立功、立言都可以让人生不朽,但是最根本的、首要的是立德,立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立德是我们人生的根本目的和永远追求。“一日之计莫如树谷,一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子》里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树人好比树谷、树木,但比树谷、树木更重要、更漫长、更复杂、更艰巨。立德与树人早就结合、统一在一起,立德是树人的动因和途径,更是树人的方向;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结果。立德与树人的融通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目的。如今,两者进一步融通,携起手来走进了新时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成为所有教师的根本任务。
要义之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要着力解决三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怎样培养人?要五育并举,以德为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发扬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改善和加强学校美育,加强劳动教育。为谁培养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接班人。为此,要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认同。这三个根本问题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关涉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关涉风云激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德树人让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迷乱。变局不是乱局,也不是迷局,相反,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方位,更自信地瞭望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义之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以及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这是宏观的、制度性的要求,主要是政府和有关科研部门的任务。但作为教师,即使是新教师也要关注、参与研究,让自己从一开始工作就站在教育的大格局中来观察、审视,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起来,培养宏观思维、整体思维、复杂性思维,学会从全局来看问题,学会以小见大。同时,对育人体系中的大问题要关注,把握新精神、新要求。比如,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学生有真挚的爱国情、远大的强国志、切实的爱国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中国人,缺少中国情、中国味,没有中国心。如何让青少年挺起民族的脊梁,是每个教师神圣的使命与职责。再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以弘扬劳动精神为核心目标,以体力劳动为主,出力出汗,还要手脑并用,上好劳动课,用好劳动周,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培养劳动品质和习惯,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将更高水平的劳动育人体系纳入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教师人人有责,新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参与其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落实在我们的工作中,也落实在我们的成长中。
以上三个根本问题,可以引申出第四个根本问题:谁来培养人?答案是非常明确的:我们,我们学校,我们教师,我们每一个新教师。
当你做了教师后,一定会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课的。你的回答一定会是:我教语文,是语文教师……这说明教师有具体身份和具体任务。请记住:一个连课都不会上、上不好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所谓“站稳讲台”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仅这样回答还不够,因为你不仅在教某一学科,抑或说,教某一学科、上一门课的深处意义可能更重要,“我是学科教师”的里面还透射出教师的另一种身份:道德教师。
这一观点源自对教育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不少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的考证。“教育作为一肯定性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的含义,它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从逻辑上说,教育是一个道德概念;从事实上说,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这是国内学者的论述。国外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比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可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杜威还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最高目的”“根本目的”。他说:“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人尽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再从中华传统文化来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有个底色和亮色,那就是伦理道德。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悠久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中华文化的品格必然影响并规定着教育的内在品性。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
教育的本质属性必然要求教师首先要做道德教师。“人们也常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道德教师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超学科性。道德教师不指某一个学科的教师,不是专指上思政课的教师,而是指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是、必须是道德教师。二是超越岗位性。道德教师不仅指负责德育工作、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学校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的教师都是道德教师。”各位新教师,你在站稳课堂的同时,一定要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以道德的方式,教好你任教的学科;让你的课堂成为道德课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你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道德教师从哪里做起?各有各的出发点,新教师一定要找寻到自己的路径、方式以及各自的重点、突破点。真诚希望年轻的教师们认真探索、积极实践,你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道德教师。不过,我提一点建议:从尊重开始。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起点。让我们从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开始出发吧。
“为儿童研究儿童”是中国情境教育创建人、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仅仅七个字,含义却非常丰富、深刻,愿与各位新教师做个讨论。
其一,教师要做儿童研究者。儿童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语文,不只是研究语文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儿童是怎么学语文的,往深处说,我们是在研究儿童。同样的,教数学,教英语,教道德与法治,教艺术,教体育……其实都是在教学科的同时教人、育人,这就需要研究儿童。实践与理论都告诉我们,对儿童没有研究好,书也教不好;研究儿童是教语文等学科的前提,用学术一点的话来说,研究儿童就是为教语文等学科提供了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仿照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表述来说,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其二,要为了儿童研究儿童。儿童研究有个价值指向,那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这才是儿童研究的根本目的。这一根本目的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更不是所有人都能自觉做到,有的或许是为了获得理论上的进步,有的或许为了写出更有实证也更漂亮的论文,有的或许为了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这些都没错,与促进儿童发展都有关系,但是还没有直接为儿童发展服务,有的甚至把儿童研究当作手段为自己服务,这显然与研究的主旨发生了偏差。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这就是心无旁骛,一心想着儿童。陈鹤琴先生晚年写下了六个字:“一切为了儿童。”只有真正为了儿童进行研究,研究才会有获得真正的进步;理论的、实践的研究,只有与儿童心灵相通,儿童研究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其三,研究儿童立场的完整性。教育有自己的立场。儿童立场包括主要目的、基本态度、出发点与归宿点,简要地说,立场主要是为了谁。为儿童研究儿童,一切为儿童的发展,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儿童立场是基于儿童观建构起来的。儿童观主要解决如何看待儿童、对待儿童问题。儿童是一个整体,基于儿童观建构起来的儿童立场也应具有完整性。一方面要真诚地赞美儿童、信任儿童、依靠儿童,确信儿童有无限的可能性,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儿童是人类伟大史诗的草稿……这些观念应该坚定地竖立起来,坚信不疑,并认真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要看到儿童还在成长中,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克服成长中的问题,即使在后喻文化时代,儿童也需要价值澄清与价值引领,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规范与自由、快乐与刻苦、个人与他人等方面的关系。儿童立场的完整性彰显了教师的智慧。
其四,为儿童研究儿童,最终达成一个目的:学以成人。为儿童研究儿童,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儿童为什么要学习?“古之学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训的意思是,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心智,滋养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装点自己,给别人看,炫耀自己。“学以成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主张,是哲学的根本命题。当教师,要教儿童学知识、练本领,这些都是为了儿童成人,成为时代新人。先成人后成才,在成人中成才。儿童需要学以成人,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者,也要不断地学以成人。学以成人,是新教师永远的命题、永恒的追求。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建构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更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是更高水平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教学改革的指南针与方向盘。指南针不在手里而在心里;方向盘也不只是把握在手里,更重要的是永远定位在育人的大方向上。我推荐年轻教师向几位大教师学习。关注、学习于漪老师。她说:“我站在课堂里,两个肩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今天的教学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关注、学习斯霞老师。她教“祖国”二字,家国情怀的培育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样;她教“刘胡兰”,把自己当作向刘胡兰学习的过程,激起小朋友对敌人的痛恨,对共产党员的无限敬爱。关注、学习窦桂梅老师。窦老师教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选编在语文教材中的《葡萄沟》已有几十年了。但是近年来她一直追问自己:现在教这篇课文究竟为了什么?她把整个过程包括每个环节都指向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爱家乡、爱祖国,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关注、学习华应龙老师。他教建国70 周年里的数学故事,透射出数字的温度与力量,透射出民族自信,透射出情感文明。关注、学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保志明老师。她教化学,一直思索理科育人的路径与方法。她有个核心理念:高考考得很少,未来考得很多;她用科学盒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做复杂的事,进行创造性学习。
如果说,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就是教书育人,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站起来,在能力培养中强起来,在思维发展中活起来……那么,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的综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更侧重在课程育人、综合育人。同样的,班主任工作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都是在探索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的方式。总之,新教师要努力把握学科特质,将教学当作育人的过程;把握活动的本质,将育人贯穿活动始终;把握管理的奥秘,让学生生长起智慧。这样,大家都在探索中逐步形成育人方式,以至形成育人模式。这样,你就会从破折号的这头迈向那头:大学生总有一天成为大先生。
成长手册还有若干章,这些章节需要新教师自己去撰写、去丰富。现在到了手册的尾声:回到青春。
年轻人有自己美好的青春。但是,青春在奋斗中、在奉献中、在创造中才会更美丽。
最近有人说起现代年轻人晚熟的话题。到底是什么让90 后不想长大?这是个真命题,还是个伪命题?年轻人可以各抒己见。我相信,各位新教师一定会有成长的愿望,当下也有让我们成长的平台与机遇,也相信学校会给年轻教师更多、更大的上升空间,让教师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新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唱响新时代教师的青春之歌,这首青春之歌的主旋律是:做立德树人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