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谁做主

2016-05-09 13:46刘宗铱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青春之歌女性意识

摘  要:《青春之歌》作为一部革命历史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革命者的成长故事。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爱情与她的革命转变同时发生,然而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所谓爱情被强大的政治话语所淹没。本文将从林道静的三次爱情入手,分析《青春之歌》中所体现的政治话语与女性意识的对话。

关键词:《青春之歌》;政治话语;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刘宗铱(1984-),女,广东汕尾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文、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02

《青春之歌》讲述的是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小资产阶级者成为革命者的故事,是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典型产物。小说中,林道静分别遇到了“诗人兼骑士”余永泽、爱国学生卢嘉川以及革命者江华,经历了三次爱情,最后在革命者江华的引导下,一点点克服软弱性格,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实现了人生价值。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一,《青春之歌》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主流思想。但在强大的政治话语背后,也不乏对女性解放意识的描写,这二者的冲突与融合主要通过林道静的三次爱情来体现。对以林道静和江华为代表的革命者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十七年文学“写英雄”的特点,而林道静的三段爱情又显示出女性的独立和解放意识。在特定的时代下,当爱情与政治摩擦、女性意识与男性话语碰撞,结果是政治与男权联合的胜利。

一、林道静的爱情

暂且抛开十七年文学的背景不谈,林道静经历的三段爱情恰好对应了女性的三次解放:婚姻的解放、理想的解放和人格的解放。从这个意义而言,《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现代中国知识女性解放历程的经典之作。

林道静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是抗婚出逃,这反映了她所具有的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婚姻超越了个人背景,于女性婚姻解放而言又具有极大的意义。他们的“离婚”结果,更进一步扩展了婚姻解放的内容。纵然在林道静与余永泽婚姻中,林道静似乎都处于“被拯救”的位置,为了抗争家人的安排出逃却不幸又要被校长出卖给权贵,此紧张情况下出现的余永泽很大部分是林道静的“救命稻草”而不是真正的伴侣。林道静选择与余永泽结合后又与其离婚,表现出了自我选择的独立意识,是她在婚姻方面的解放。

抗命逃婚、自主结婚、勇敢离婚,是林道静理想解放的第一个层面——追求自由。从古至今,女性可以说一直处在男权话语的控制下,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受到束缚,因此林道静对待婚姻的态度和行为就有着深刻的意义。林道静不顾余永泽的反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方式和对象,这些举动的实质,是自由意识,也是对男权话语的反抗。林道静理想解放的第二个层面体现为她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确立和阶级立场的转换。当林道静明白余永泽并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后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标志着林道静共产主义理想的确立。与革命者江华相识结合、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等行动表明,林道静最终战胜了一切外力因素,将一种纯粹的、模糊的内心冲动,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她已经真正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最初的自由意识得到升华,从追求浅层次的个人自由升格到追求全体中国劳苦大众的自由,自此,理想解放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变。1

婚姻解放和理想解放共同促进了林道静的人格解放,使她完成对自由、对理想、对人生的追求。然而林道静追求自由和理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不仅原有的资产阶级立场和新的无产阶级立场互有矛盾,且女性意识和男权话语的冲突并未改变。正是在这种冲突矛盾中,林道静逐步实现了旧我和新我之间的转变,从而实现了人格解放。而这些冲突,则是通过林道静的三次爱情缓解最终消失。但应该注意的是,林道静的三次爱情与政治史紧密相连的。

二、爱情背后的问题

林道静经历了三次爱情,并且在其中获得了成长,最终成为一个革命者,革命与爱情似乎得到完美的结合,但这背后体现的却是更为复杂的问题。

林道静前后经历过三次爱情,与余永泽的,与卢嘉川的,与江华的。这三次爱情的描写,未免让人觉得很仓促,林道静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爱上三个男人,那他们之间真的有所谓的爱情吗?或许不见得。林道静与余永泽结合,主要在于涉世未深,且余永泽是第一个带给林道静温暖的男人,林道静爱余永泽不如说爱的是他的温暖。而对于卢嘉川,如果说林道静是因为革命而爱上卢嘉川,倒不如说林道静是因为卢嘉川而爱上革命。在与卢嘉川接触中,林道静的眼前无时无刻的浮现出卢嘉川英俊的脸庞,她的心里更多的是卢嘉川,而不是革命。最后遇到江华并与之结合,林道静是用这样的理由说服自己的:“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可以说林道静只是为了革命而“爱上”了江华。毫无例外的是,这三个男人也都同时爱上了林道静,他们对林道静的爱首先表现在为她的美所吸引,书中反复提及林道静之外貌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性的暗示。

总而言之,林道静的三段爱情,无一不与政治密切联系。因余永泽没有全心向政治,所以没有政治保护下的他和林道静无法走到最后;卢嘉川作为理想大于行动的人,政治意识不够充分,也不能得到政治的全部保护;唯有江华,实现了理想与行动的统一,这就为他和林道静的爱情提供了保障,使得林道静可以抛却个人情欲,答应江华“超越革命”另一层关系的请求。可见,林道静对于男性来讲,更像是肉欲的对象而不是理想的同路人,她在这些男人心中,仍旧处于不平等的被奴役的地位。因此,从林道静的爱情与革命齐头并进的成长中不难发现,女性一直都是性与政治的结合之下对男人能力的评价标准,最有能力者最终得到美丽的女子。纵使女性意识再有觉醒,仍旧不能脱离政治话语下的男权控制。

时势早就的必然

“十七年”的文艺政策的要求是“写工农兵”,因此正面表现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能够问世并受到追捧,与其的政治话语的强烈表现密不可分。

《青春之歌》将个人的故事和革命相互交织,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无产阶级。这一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脉搏相吻合,说明只有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思想改造和革命斗争,才能完成从个人到集体、从幻想到实际的根本转变,哪怕爱情也必须为政治服务。这与当时建国之初的背景有关,其时全国人民对党和领袖极其崇拜,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也主要围绕歌颂、回忆、斗争展开。主要歌颂党和领袖、回忆战争的岁月和苦难的年代以及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等作斗争。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因而《青春之歌》虽然以一个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但它展现了这个知识分子的变化,具体描绘了党对她的改造,同时书中的革命者形象之高大更为本书添色不少,符合时代需要和审美,故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

应该明确的是,政治话语对文学的控制,虽然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和思想的多元化,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一部典型作品,《青春之歌》总体上还是优秀的,对于它的不足,还是应该做出客观的评价。

注释:

[1]徐逍影,论《青春之歌》中的女性解放意识,语文学刊,2011(1)。

参考文献:

[1]徐群英.试析青春之歌的女性解放之路.安徽文学,2009(6)

[2]徐逍影.论《青春之歌》中的女性解放意识.语文学刊,2011(1)

[3]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猜你喜欢
青春之歌女性意识
“浙歌”创排民族歌剧《青春之歌》
舞剧《青春之歌》创作艺术特征探析
表演艺术家谢芳的后“青春之歌”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论杨沫《青春之歌》的接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