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现状

2020-12-18 07:40倪国栋高富宁王文顺杨圣奇陈平
大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

倪国栋 高富宁 王文顺 杨圣奇 陈平

[摘 要]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构建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七维度测量量表并编制了调研问卷,以江苏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为调研对象发放并收集调研问卷,利用SPSS和AMOS软件对356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检验了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了江苏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总体落实情况,并针对不同性别、学科、学校类型、年龄阶段、身份和政治面貌等因素,探讨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差异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责;研究生导师;落实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170-04

在借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研究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我国于1953年开始施行研究生导师制。研究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先后发文,明确了教书和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并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进一步强化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举措。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就是指研究生导师在树立德业和培养人才方面对研究生应尽的职责。2018年1月17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明确指出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主要内容,并要求严格落实执行。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当前亟待思考并全面执行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研究问题

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但研究生导师数量和素质的提升速度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机制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尽管一些国内知名高校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在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1]。但是,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传统的师生关系淡化,演化为“老板”与“雇员”的关系,使得师生关系庸俗化[2];导师过多注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而轻视或忽视了其德育问题和心理状况[3];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导师的指导行为不能及时得到约束和规范[4]。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跳河、同济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跳楼、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导致三名研究生死亡、上海交通大学某研究生导师辱骂学生等事件接连出现,引起了全社会对研究生导师师德问题以及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广泛关注与思考,而发生的个别品德恶劣的导师对研究生实施性骚扰的事件,更是加剧了当前的师德危机。

在研究生导师制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研究生一般由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指导内容包括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学习、课堂研讨、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各个培养环节,另外还包括指导研究生开展少量助课工作[5-6]。这些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树人方面,很少涉及研究生德育方面的内容,这与我国的国情并不相符。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导向的全面育人指導模式。

改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效果,首先需要全面掌握当前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现状,找出问题短板,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课题组以江苏省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各类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为样本,来分析江苏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现状,以期为各高校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持续改进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效果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测量工具的开发

为了确保能够科学有效地反映江苏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现状,课题组根据教育部教研〔2018〕1号文件精神,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LDSR)划分为: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SXZZ)、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XSCX)、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SJCX)、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SHZR)、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XSDD)、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PYTJ)、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RWGH)七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测量量表,其中,SXZZ量表修改自沈壮海和王迎迎(2016)[7]的研究;XSCX量表参考了吴照云(2007)[8]和田也壮等的研究(2016)[9];SJCX量表修改自周玲(2014)的研究[10];SHZR量表借鉴了刘宇(2014)[11]和潘琪等(2014)的研究[12];XSDD量表改编自郭玲伶等(2015)[13]和顾越桦(2013)的研究[14];PYTJ量表借鉴了王晓漫和黄辉(2006)[15]以及施亚玲等的研究(2013)[16];RWGH量表修改自夏桂松(2015)[17]和施亚玲等的研究(2013)[16]。每个维度均为6个题项,量表共包括42个题项,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法评分进行打分。

预调查阶段共回收有效问卷96份,利用SPSS22.0对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删除题项SJCX2、SJCX5、SJCX6和RWGH6后,各题项均能很好地分布在对应主成分下,因子负荷均大于0.5,且在其余主成分下的因子负荷均小于0.5,说明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另外,整体LDSR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6,且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表明测量量表信度良好。然后,以江苏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为对象进行正式调研,采用问卷星匿名方式进行,2018年9月开始,用时一个月,共收回问卷393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0.59%。

(二)样本特征分析

样本所在高校的区域分布于南京、徐州、无锡、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的占比分别为31.5%、48.8%、1.4%、5.1%、0.8%、1.1%、0.6%、0.6%、3.4%、6.7%;男导师和女导师占比分别为74.7%和25.3%;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占比分别为12.4%、50.0%和37.6%;年龄阶段在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的导师占比分别为1.7%、35.7%、37.1%和25.5%;研究生导师为党员(含预备)、民主党派成员和群众的占比分别为71.1%、15.1%和13.8%;硕导和博导的占比分别为80.1%和19.9%;学科领域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及艺术学的导师占比分别为0.9%、5.1%、2.0%、2.0%、3.7%、0.6%、8.4%、49.2%、3.1%、20.8%和4.2%。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借助AMOS23.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6,各维度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8,平均变异萃取量均大于0.5,每个潜变量的平均变异萃取量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而且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可见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区别效度以及信度。另外,求得的各拟合指标分别为:c2/df=2.563,RMR=0.023,RMSEA=0.066,NFI=0.841,GFI=0.792,TLI=0.887,IFI=0.897,CFI=0.896,PGFI=0.690,PNFI=0.773,PCFI=0.823,表明该七维度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因此,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状况可以由课题组开发的七个维度量表进行度量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立德树人职责总体落实状况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21.0求得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均值为4.45(按百分制计分为89.0),转化为百分制后各分数段的频次与百分比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90分以上的导师数量占到了50%,80分以上的占到了83.1%,这表明江苏高校研究生导师大都认为自己较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职责。因此,江苏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总体落实状况比较理想,这与江苏作为研究生教育大省的地位是相吻合的,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出现的某些导师“失德”的情况应当是个别现象,而并非普遍现象。

另外,在立德树人职责的各维度中,SXZZ、XSCX、SJCX、SHZR、XSDD、PYTJ、RWGH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01±0.77、4.61±0.44、4.56±0.49、4.22±0.59、4.66±0.45、4.56±0.46和4.53±0.48,各维度均值分布柱形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XSDD和XSCX分值最高,这表明导师最重视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的工作,这也说明近年来我国对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发挥了作用,当前导师们都比较重视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塑造。另外,SJCX、PYTJ和RWGH的分值基本持平且相对较高,这表明导师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条件改善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也都比较关注,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其中,RWGH分值相对较高,可能与近年来多所高校频繁发生的研究生自杀事件有关,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各高校和导师都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在各维度当中,SXZZ和SHZR分值相对偏低,表明研究生导师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这可能与许多高校都设有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且导师普遍不善于也不够重视做思想政治工作有关。

(二)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现状的比较分析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不同性别、学科、学校类型、年龄阶段、身份和政治面貌等变量对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影响情况。在不同因素水平上的立德树人职责及其各维度落实状况的差异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P值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学科、身份和政治面貌的导师在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学校类型和年龄阶段的导师在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1.不同性别导师的落实状况

男导师和女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状况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44±0.40和4.45±0.43,且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0.05,因此性别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影响并不显著,且不同性别的导师在立德树人职责各维度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导师在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方面并未受性别的影响,男导师和女导师的研究生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状况基本持平。

2.不同学校类型导师的落实状况

不同学校类型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状况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56±0.32、4.46±0.39和4.40±0.45,且單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0.05,因此不同学校类型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状况与其所在学校类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85高校的导师在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方面的总体分值明显高于211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导师。方差分析结果也表明,不同学校类型的导师在SJXC、PYTJ和RWGH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与各类高校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优势有关,985或211高校往往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条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

3.不同年龄阶段导师的落实状况

年龄阶段在≤30岁、31~40岁、41~50岁和>50岁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状况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21±0.46、4.43±0.41、4.42±0.41和4.54±0.37,且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0.05,因此不同年龄段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年龄在30岁以下的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分值最低,年龄在31~40岁的导师与41~50岁的导师分值基本持平,均处于中等水平,而50岁以上的导师分值最高。这反映出年龄较大的导师能更好地掌握并落实自己的导师职责,这与该年龄阶段的导师经验丰富、事业稳定、家庭和工作压力较小有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研究生的培养上。相反,年轻导师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家庭和生活负担,工作考核和职称晋升压力较大,且指导研究生经验不足,导致其立德树人职责的履行效果不显著。另外,方差分析结果也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导师在SXZZ和SJCX上的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反映出年龄较大的导师也越注重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他们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以及实践经验也能够有利于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参加各类工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提升其创新和创业能力。

4.不同学科领域导师的落实状况

学科领域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的研究生导师职责落实状况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65±0.61、4.50±0.41、4.49±0.38、4.93±0.55、4.47±0.35、4.61±0.55、4.51±0.39、4.43±0.37、4.54±0.31、4.36±0.48和4.43±0.48,且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0.05,因此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整体落实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结合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在SXZZ和SHZR的落实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教育学领域的导师在SXZZ和SHZR上的得分均值最高,而工学领域的导师得分最低。这与不同学科领域导师的专业特长有关,文科导师比理工科导师更注重且更擅长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进而能够树立起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

5.不同身份导师的落实状况

硕导和博导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43±0.42和4.52±0.30,且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0.05,因此导师身份对整体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影响不显著,但博导在SXZZ、XSCX和PYTJ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硕导,因为博导的生活和工作阅历以及研究生指导经验相对更为丰富,能更好地为研究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更为清楚,便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另外,博导一般拥有更加健全合理的科研团队和充足的科研课题,科研条件与办公环境相对较好,科研团队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学习,能够促进其在学术研究上开展创新性工作。

6.不同政治面貌导师的落实状况

政治面貌为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和群众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44±0.43、4.50±0.34和4.45±0.91,且方差分析结果P>0.05,表明不同政治面貌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状况并无显著影响,且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不管是作为中共党员还是民主党派成员,抑或是群众,导师们都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导师义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做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说明立德树人职责跟导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有关而与其政治面貌关联性不大。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一方面,课题组构建的七维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进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度量及相关作用机理的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对来自江苏高校356位研究生导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江苏高校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总体落实状况比较理想,尤其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两个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提高。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男导师和女导师在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方面基本持平,无明显差别;985高校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效果明显优于211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导师,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情况与学校地位和平台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情况与年龄显著相关,年长导师比年轻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做得更好,这也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匹配;不同学科领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差别不是太大,但文科领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效果明显优于理工科领域导师,尤其是教育学领域的导师做得最好;博导的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效果优于硕导,尤其是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三个方面做得更好;不同政治面貌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状况差别很小,说明立德树人职责跟导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有关而与其政治面貌关联性不大。

(二)相关建议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广大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效果,江苏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保持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和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方面好的传统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的职责。另外,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分析掌握本单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状况和不足之处,尽快制定和完善本单位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具体文件,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落实立德树人职责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国斌,马君雅,单珏慧.“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2-15.

[2] 严纯华.传道授业解惑 守正立德垂范:如何当好研究生导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1-4

[3] 柳礼泉,王俊玲.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08-112.

[4] 成春艳,罗贵榕.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7):38-40.

[5] 龚志宏,牛惊雷.美国大学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探析[J].高教发展与評估,2006(2):52-54+73.

[6] 陆益民,黄险峰.英国研究生导师制度及借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13+116.

[7] 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5-12.

[8] 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9-23.

[9] 田也壮,武姗姗,杨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以管理学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29-132.

[10] 周玲.对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4):125-126.

[11] 刘宇.增强当代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7):77-78.

[12] 潘琪,史冬波,蓝煜昕.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33-39,48.

[13] 郭玲伶,王青,段丽萍.导师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现况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113-115.

[14] 顾越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6):59-63.

[15] 王晓漫,黄辉.论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的指标设置及其权重分配[J].中国高教研究,2006(4):24-27.

[16] 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5-59.

[17] 夏桂松.对工科研究生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学刊, 2015(20):3-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
某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资源库设计与使用调查分析
在缅中国留学生学习调查与分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海口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