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12-18 07:42潘锭钰
理论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王阳明思想政治教育

潘锭钰

摘 要: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和教育理念,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不一”的问题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这种现象,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051 — 03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前人的经验,他对“知”“行”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知”“行”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王阳明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也就是说“知”是开始,是“行”的前提。

王阳明强调知行统一,将“知”“行”两个单独的行为上升为一个整体。但是,知行的本体是什么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王阳明在他晚年时期提出了“致良知”,“知”就是“良知”,是道德意识,是人们心中默认的理,就好比“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这些都是每个人天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行”是“致”,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在“知行合一”思想中,“行”可以理解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2〕也就是主体意念的发动;另一方面,“行”也可以理解为“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3〕,即主体的实践活动。这些“行”的理解正如他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巧,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主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另立个心去恶”〔4〕。在他的观点中,知行两者为一体,可以相互作用,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知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知”是思想意念、道德观念,是“良知”,“行”是实践和行动,“良知”的实现需要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行”,从而使我们可以为善去恶。王阳明认为只有当“知”落实到“行”上,才是“真知”,才是“真行”,就比如一个瞎子见到美女不会喜欢,一个鼻炎患者去问臭味也不会感到厌恶,由此可见,“知”“行”相互渗透。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青春的力量,是鲜活的血液,是智慧的象征。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修养大部分都被认可,但时代瞬息万变,逐渐复杂的环境和多元化的信息,使得“知”与“行”的分离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行脱节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当代大学生深知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却由于多方面因素只“知”不“行”。一方面,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导致与教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逐渐有学生不适应甚至不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思想观念。他们认为专业知识的把握是重中之重,并不会运用所知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看待和解决实际的问题,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形式化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的原因,形式化的教学导致学生们无法体验实践,缺少共情经历,最终导致所学知识无法践行到实际行动当中。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中的知行冲突

在思想道德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都认同“诚实守信”是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和学习工作中应该遵循的重要道德原则。但在日常生活中依旧出现“知”诚实守信而不“行”的大学生。“靠诚信起航,凭实力折桂”等标语在大学校园随处可见,但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违背诚实守信的现象屡屡发生。较弱的自我约束意识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中知行冲突的聚集地。发达的网络利弊并存,它一方面使得日常学习生活更加便捷,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也使得一些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谈吐涵养较好的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不高而在互联网上做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

(三)大学生思想认知中的偏差问题

大学生是智慧的年轻一代,他们能够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完善和促进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依旧有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政治认知偏差问题,对党的方针和政策的表浅认知,使得他们缺乏社会主人翁的意识,对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社会问题等漠不关心。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等知行分离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知善”却不“行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道德规范,却由于现实因素、利益冲突等原因导致“知”而不愿“行”。另一方面,他们认可“知”的内容,也赞同“行”的正确,但是老人碰瓷、老人讹诈等现象导致他们害怕“行”的后果,而造成了“知”而不能“行”〔5〕。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知行观是在社会生活和日常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在各式各样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知行悖离”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现状,其表现多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其的正面认知。

首先,高校教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知行观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坚持党的思想理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每个班级每个同学的自身情况不同,教师在针对不同班级的教学时教案相同或者多年的教学教案不做修改,缺乏时代性,使得教学内容老套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最终导致了知行脱节;高校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形式化明显。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模式一直维持着至上而下的教学方法,没有實际考虑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掌握,部分教师仍然是将概念原封不动地“读”给学生,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得不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匮乏,课程结束后知识无法得到社会实践的巩固,最后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

其次,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知行不一”。家庭是每个人最初的成长和社会化的场所,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成员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独生子女家庭占当代大学生的绝大部分,家长的溺爱会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性格缺陷,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优先,遇到困难会退缩或将责任推卸他人,这些性格缺陷往往会导致他们出现知行不一。家庭是大学生长久的生活环境,家长在知行方面的不良习惯和错误示范常常被子女模仿,比如嘴上告诉孩子道理,行为却违背道德,这种“言传身教”便会导致孩子行为上偏差。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入名校,出人头地,常常偏重于关注他们是否考取了优异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这样只会导致孩子成为具有知识的“躯壳”,影响孩子的知行合一。

第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会导致知行分离。大学生是青春活力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较少,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难免会陷入“迷雾”当中,无法依靠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情绪化也是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他们容易被影响、被煽动,凭直觉做判断,从而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影响知行合一。“行”是“知”的推动力,单有“知”是不足够的,缺少行动力的大学生往往只会停留在“知”的层面而不去“行”,导致“知”成了空知。不同的学生之间认知水平存在差别,部分学生积极学习,自觉探索未知领域并与实践相结合,而部分学生却缺乏主动性,课程内容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在认识有限的情况下便会出现知行不一。比如,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尚未深入了解,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他们往往会做出违背法律的行为却不知道自己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最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行观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部分大学生容易因此出现价值观扭曲的情况,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判断和防御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经验匮乏的大学生常常抵御不住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做出明知不可为却为的举动。此外,互联网的加入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知行悖离”问题,导致道德危机。大学生思想相对开放,而互联网信息却鱼龙混杂,在进行网络交往时,他们常常会被一些不良的新鲜事物或观点吸引而产生与传统认知不符的思想和行为,或者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发表过激言论,这些错误信息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知行转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大学生从“知”转化到“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此深刻认识到知行合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在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知行不一问题时至关重要。

(一)完善高校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高校为促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统一的目标,课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完善。遵循“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至上而下的教学方法,高校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大多是教育者单方面的输出,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起着指导和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接受学生的反馈,从而完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家长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氛围,功利性的家庭往往忽视孩子的正确需求,从而导致了孩子的知行不一。改善家庭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家长要适当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摒弃“重教轻德”的观念,教导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品德修养也同等重要。

家庭教育氛围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氛围的关键。如果家长知行不一,那么他们的教导就会成为一种没有说服力的说教,苍白且无力,因此,家长首先要改正自身行为,避免知行不一的错误示范影响孩子。此外,家庭的正向教育不能因为进入大学而有所减少,家庭是孩子一生的生活环境,“终身教育”的家庭教育氛围会促进孩子知行观的养成和发展。

(三)提高学生个人的能力

要改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的知行不一,但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修行。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致良知”,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接受教育者给予的知识、家长给予的教诲以外,还要努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个人主动学习的能力,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还应当主动扩充知识面,主动学习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动树立和践行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观念,从这个角度看,“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笃行,戒浮戒躁,磨练自己〔7〕。“如果说,教师作为一种主体在影响着学生,那么,学生作为一种主体也在影响着教师。”〔8〕不仅是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受教育者也要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并不断寻找方法,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学习,敢于创新。其次,王阳明认为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都会对人产生影响,自身能够决定其影响是否是积极的。因此,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要提高辨别能力,减少垃圾信息的浏览,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角度上看待网络上的各种思潮和行为,避免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促进自身“知行合一”。

四、结语

时代在变化,但“知行合一”的思想却不会过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各种局限性而造成知行不一普遍存在的当下,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行观的培养和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也要重视实践的磨练,深刻学习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参 考 文 献〕

〔1〕〔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1)〔M〕.陈恕,编校.北京:中国书店,2014:4.

〔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1)〔M〕.陈恕,编校.北京:中国书店,2014:85.

〔3〕〔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1)〔M〕.陈恕,编校.北京:中国书店,2014:42.

〔4〕王阳明.李问渠编译.传习录,〔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8.

〔5〕钟雪苹.当代大学生知行观培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6〕单胜男.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卢晶晶.“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8,(20):127-128.

〔8〕刘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杜,2008:23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思想政治教育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真正心平气和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