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审美注意力的培养

2020-12-18 04:15陈玉女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2期
关键词:电教手段生活经验

陈玉女

摘 要:审美注意力是阅读心理结构中的一支“魔杖”,直接左右着审美意识的流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注意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关键词:电教手段;文章节奏感;展开想象;生活经验;情感活动

时下,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带孩子,一看到孩子哭闹,就把手机给孩子。神了,手机真是神器,孩子立马不哭了,静静地看动画片,专注地玩游戏。眼不斜视,耳不旁听,神情十分专注。像这样,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度专一,是不是就是审美注意力呢?非也。审美注意心理学是大脑处于积极觉醒的状态,并且能够辨识对象是否具有审美特性而产生的。它是那种能够激发人们美感情绪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高级的意识活动,是全部外在感官、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意识交流。审美注意力是阅读心理结构中的一支“魔杖”,直接左右着审美意识的流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注意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利用电教手段,训练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快手、教学点全覆盖等网络平台资源的丰富出现,获取各种视频资料非常便捷,且视频资料又十分形象、生动、直观。没有直观表象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文艺作品,如作家茹志鹃所说的,在写作时对所描写的人物、环境等等,都仿佛还在眼前,响在耳旁。作家的写作是把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转化为“文字”,而学生的阅读则正好相反,是把“文字”转化为“形象”。这两种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形象思维。因此,学生审美注意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形象的感受。

如,教学《观潮》一文时,先利用电教手段,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况视频,那种波浪翻滚,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涌来的冲天巨浪,一下子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了,对学生产生了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描写大潮到来时的壮美景象:“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滾”,“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一种大自然的壮美气势和伟大力量。这样,画里画外,文里文外,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进一步加强。

二、通过文章节奏感,训练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节奏原是音乐术语,指的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文章的节奏感表现在结构上,有布局的张弛、缓急,有章法的开合、收放,有笔法的虚实、疏密,有感情的起伏、抑扬。表现在语言上则有句式的散骈、长短,音韵的高低、强弱等等。

诗人徐志摩说,一首诗的节奏感如何,在于“它内含的音节匀称与流动”,甚至可以说,“一切精致境界都求逼近音乐”。但是,“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朱自清语)。“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的情绪上”(戴望舒语)。故而语言节奏感的讨究,应注重于作者情感脉搏的捕捉。

如,《比尾巴》一文,文章采用了相同句式的并列、反复。全韵文分四节,第一节三问,第二节三答,第三节又三问,第四节又三答。句式齐整,节奏韵律化,朗朗上口。教学时,先按韵文顺序有节奏地打节拍齐读,问答式领读。再按一问一答式读,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老师问,学生答;同桌互问答等各种方式朗读,学生不亦乐乎,注意力十分集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富有韵律节奏的不断朗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还训练了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桑塔耶纳说:“各个事物之所以美,就因为各个事物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注意力感到兴趣感到入迷。”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作品中精彩的部分,即最能显示审美意义,最能激起审美情感,最能引发审美想象的“具象”,作为诱发学生产生审美注意心理的“焦点”,并及时强化注意心理的集中性和指向性,使审美注意心理进入活跃的再造想象状态。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劳苦”“简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引发学生审美注意的焦点。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焦点”,以此为发端,展开去。从文中哪里看出周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又从哪里看出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引导学生抓住“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一句一句地审阅”,“画上一个小圆圈”,“思索”,“停笔想一想”,“问我一两句”“公鸡喔喔喔地叫鸣”,体会到周总理工作量如此之大,工作时间如此之长,工作却如此一丝不苟。抓住“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陈设却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工作如此繁重,夜宵却只有“一杯绿茶”“可以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对比如此强烈,如此鲜明。通过引导学生读、品、悟、想象,调动外部多种感官,内在心理审美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个不辞劳苦、鞠躬尽瘁的总理形象不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不禁让人心情激荡,心潮澎湃,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影响注意心理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审美主体的需要、兴趣和心境。这里的需要主要指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是产生审美情感的动力源泉之一,也是影响心理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加入审美再造想象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激起真情,深入“角色”,走入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命运”。

如,教学《三人行》一课,结尾不仅直接描写了人物的心情,而且借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含蓄地点明了中心。这个精彩部分,正是引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好契机,又是深入挖掘文章底蕴的关口。因此,教学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动情点,牵引学生审美注意力,以进行审美情感交流。

又如教学《升国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升国旗时你是怎么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都有多次参加升国旗的生活经验,学生争先恐后,侃侃道来,审美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接着引领学生诵读文本,感受升国旗时的庄严,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升华。

总之,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审美注意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审美素养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加强重视。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电教手段生活经验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融合电教手段, 巧妙导入小学数学内容
从生活数学到数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