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治琼
摘 要: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利益共享。本文以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为切入点,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实现贫困户与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多赢的契合,为农村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扶贫;利益联结;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6.002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问题,事关脱贫攻坚的质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从而实现贫困户、政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多方合作共赢。
1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時提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产业扶贫的成败在于是否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否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是否实现贫困户和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多赢,形成稳定可持续的脱贫发展路径。
1.1 问题的提出
中央巡视组于2018年对全国13个省(区市)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后,重点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进行督查,指出7个省(区市)涉及“产业扶贫”有差距等相关问题。其中,中央第四巡视组对重庆市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对重庆的表述为“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部分产业扶持资金存在浪费损失,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存在偏差,产业和就业支撑不足”等。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国产业扶贫工作会上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目前,产业扶贫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按照市场规律构建和完善政府、贫困户和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1.2 研究现状述评
研究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文献很多,而研究产业扶贫相关问题的文献较少。从国外来看,农业产业发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戴维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学者刘若峰等人认为国外农业产业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合同制、农业合作社、农工商综合体和联营体等模式。各种模式运行机制虽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企业运行机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农协等中介机构组织对农民利益的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国内来看,我国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比较晚。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依托企业带动型为主导。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初的形式就是“公司+农户”,而提法最早出现在董雷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公司+农户”》一文中。后来通过不断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大户)+农户”的模式。再进一步衍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学者大体上按照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从产权的角度看分为一体化机制、合作机制、股份合作机制和合同契约机制;按照责任义务分为买断型、保护型、服务型、返利型、合作型。买断型解决农民“卖难”,但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合同利益联结,也只是一般购销关系,联系不紧密。合作利益联结,较好体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股份制合作,有利于效率与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还在探索中,目前还不成熟。目前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中,结构扭曲、违约频发、缺乏中介。学者提出一些对策,主要是完善制度、建立利益共同体,要推动企业与农户形成合作竞争关系,转变农户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等。
综上所述,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主要对各种利益联结机制模式作静态分析,没有对企业与农户如何选择利益联结机制,对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效应没有深入的对比研究。二是对当前脱贫攻坚中贫困户如何与企业进行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较少。三是对政府在企业与贫困户之间扮演的角色定位没有较好的研究。
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要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企业的发展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2 利益联结机制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分配表现形式
2.1 利益连接机制的主要内容
产业扶贫利益连结机制,可分为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两个环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如表1。
2.2 产业扶贫利益分配机制的模式
经过多年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探索,新型企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通过政府等三方中介,对资源、技术、产品等投入进行合同确认,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制度,对相关各方进行利益联结,实现贫困户、企业及政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如表2。
2.3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表现形式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如表3
3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3.1 产业扶贫的主要难点
产业扶贫是市场化行为,市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产业扶贫的主要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贫困户、政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三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矛盾突出,经济利益分配难以做到公平,贫困户难以稳定增收。二是三方运作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协调,各方难以完全履约。三是益联结机制难以满足各方的愿望和要求,建立的联结关系难以稳定。
3.2 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产业扶贫的经营主体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差。二是贫困户观念落后,自身发展能力弱,参与产业发展意愿低。三是经营主体往往打着扶贫的旗,经济利益至上,采取套取国家扶贫资金、钻政策的空子手段,损害集体和贫困户的利益。
4 构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要遵循各方自愿、平等互利、贫困户增收等原则,而贫困户增收是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核心。各地对如何构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4.1 贫困户主角,要全程参与产业扶贫
贫困户在产业扶贫链中应是主角,要深度参与产业扶贫的全过程。一是要让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二是通过“三变”改革等多种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分享更多的红利。
(1)鼓励有劳動力的贫困户参与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的比例。目前,贫困户的收入主要由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四部分组成。以石家乡黄龙村为例,2019年贫困户主要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工资性收入是脱贫攻坚最稳定的收入。产业扶贫,要把解决贫困户务工作为重要指标。石家乡黄龙村阳公头300亩粉黛李基地,按5∶4∶1的模式分红,即经营企业占50%,有土地的农户占40%,村集体占10%。农户的土地租金只有每亩40元,占比很少,而该基地季节性务工年均需2000个工日,付工资大约16—20万元的劳务工资,而土地租金仅为1.2万元。目前,能转化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贫困户是少数,绝大多数仍然靠企业等带动,务工工资是主要收入来源。
(2)有效防范风险,激发内生动力,确保产业扶贫可持续性。通过龙头企业补齐贫困户自我发展和抗风险能力较差这个短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等优势资源要素相组合,通过政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管理和协调引导优势,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信心、决心,形成利益共同体。既给企业创造发展条件,又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中找到位置,让贫困户务工挣钱、入股分钱、土地流转得钱等多个环节到实实在在得到利益,变贫困户“要我富”为“我要富”,让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深度融合。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实行了以股份农民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华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村民(包括贫困户)、村集体三方共赢的目的,是重庆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之一。
4.2 政府主导,要全程做好中间服务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要靠政府的服务和进行制度设计与监管。政府在产业扶贫链中,不宜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发挥组织管理和协调引导的优势,全村做好中间服务。
(1)政府要当好服务员和协调员。参与产业扶贫各方,既不能凭自发或自觉,也不能靠各方进行利益博弈,而是要靠政府的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政府要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为经营主体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引导等优势,通过监督检查,以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形成企业、政府、贫困户三者共赢的良性循环。
(2)政府要当好引导员和设计员。在产业扶贫中,政府充分发挥政府那只“有形的手”的优势,对参与各方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建立科学公平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软硬环境的建设,切实解决各方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科学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石柱县推行辣椒专业合作社和订单生产模式,将小辣椒做成大产业。对辣椒从生产到加工的全产业链都有科学规范的设计,特别注重收购环节的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应收尽收”,“谁发展、谁收购”的原则;二是椒农可以到农贸市场等进行零售辣椒,最大限度让利于椒农,提高种辣椒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白春礼.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N].中国科学报,2020-06-11.
[2]中央第四巡视组向重庆市委反馈巡视情况[J].当代党员,2019,(02).
[3]着力强化实现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N].人民日报,2019-09-02.
[4]李静.产业扶贫关键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J].中国发展观察,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