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文静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与变革中前行。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进一步改革的强大动力。目前关于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研究主要从经验层面出发,介绍与分析某个地方或学校层面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以及通过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具体学科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境、改革的策略。已有研究较少从整体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去总结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此,本文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中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案例进行内容分析,总结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从而给予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一些启示。
本研究选取 “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北京十一中学”“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 小主人教育: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三十年”“聚焦志趣、激发潜能——国际视野下上海中学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践研究”“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基于初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考试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这7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选取首届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成果经过实践检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选取这7项获奖成果进行分析的原因:一是这7项成果分别获得教学成果奖的特等奖和一等奖,除“小主人教育: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三十年”“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这两项成果外,均收录在人民教育编辑部出版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精选及解读》中,可见这些教学成果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二是这些成果的改革初步探索时间分布在不同时期,内容不仅是教学的综合改革,且各个成果有所侧重,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能够基本反映改革的时代特点以及代表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鲜活经验。
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法对7项获奖成果的多方文本资料(包括获奖成果报告、研究者研究的成果书籍、相关访谈、专家的解读和点评等)进行分析,基于多方证据从而减少分析过程中的主观性。教学改革基本理论研究分别从知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讨论了为什么改革、应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理论。[1]理论发挥着引领和指导实践的作用,探索我国基础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过程,需要围绕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因此本研究将从“改革起因、改革目标、改革主体、改革措施”这四大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探寻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中的教学是基于什么原因要推动改革、进行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谁来改革、改革什么以及怎么改革,从而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
每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都不是没有来由的。改革开放前期进行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基于教师自身对教学实践的认识,起源于教师通过观察对教学现象的感知和思考。如马芯兰老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法改革的起因是在一次监考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答卷时紧张害怕,萌发出“让学生不怕考试”这个想法与念头,于是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新的探索。改革开放中期,在国家不断倡导、推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受国家改革理念的影响开始变革。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山东潍坊市的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是受到这个理念的影响才开始的。
从这些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动力可以看到,首先,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敏于观察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基于教学实践问题出发是能够走上教改之路的;其次,国家层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倡导的教育改革理念对于学校层面的教学影响较大,是实践中地方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指引方向。
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开始转向尊重学生的天性,关注学生的发展。从表1可看到,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改革主要推崇人文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比如:“使学生不怕考试”“让情感进入课堂”“快乐做主人”。分析发现,在实践中进行的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力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马芯兰的改革理念最终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李吉林在开展第二次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将改革目标定位在“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表1 不同教学成果的教学改革目标理念[2]
除此之外,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原因在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从知识的传授到能力的转变则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特征。
根据417项国家级基础教育获奖成果持有者情况,由一线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幼儿园主持的有253项,占60.67%。从这7项获奖成果的改革主体分析来看,以教师和学校为主,属于自下而上式的开展。只有改革主体主动意识到需要破解的问题,改革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从小主人教育、上海中学、天一中学、北京十一中学的改革可看出,学校推动的改革是整体进行的,改革覆盖面广。从李吉林和马芯兰的改革可了解到,以个别教师为主体开展的教学改革点相对较小,主要先从某门具体的学科开始,解决学科教学的具体问题后取得成效,然后再带动教学其他方面改革或者推广到其他学科。
近些年,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改革越来越少,原因在于教师觉得改革是项大工程,对于改革有种敬畏心,认为个人力量无法胜任改革工作。李吉林老师因为在刘佛年教授的指导下,转变了对整体改革的错误认知,才着手改革。另外,教师成功进行改革除了要具有正确的改革观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教学改革主要特点是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存在的缺陷,尝试从学生发展层面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方式去变革教学方法。随着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高素质要求,教学改革开始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如天一中学的“做中学、研中学”;上海中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2.改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介入教学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的深入改革。如:上海中学的数字平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较大转变;北京十一中学借助网络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给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学业发展信息,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提供服务。从实践中的教学改革来看,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已经越来越常态化,信息技术逐渐与教学走向深度融合,教学走向信息化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3.改革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教学评价,一直被认为是教学改革中的最大障碍。只要当前的高考制度不变革,教学改革就难以进行。然而分析这7项教学成果的改革过程,虽然只有山东潍坊教育局是从考试评价制度入手进行改革,但其他教学改革并没有受到评价体制的束缚,依然能够从教学的其他方面开始变革。且这些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因此也会调整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服务。比如:天一中学构建了社团内特长考级认定、科学院内学术荣誉晋升和社会科学权威机构学术鉴定等评价体系。
每一个成功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每一次改革的目标理念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旧是我国未来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
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来看,教师或者学校自下而上的主动改革才能不流于形式,才不会简单地停留在表面。但研究分析发现,其实学校内发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教育政策等顶层理念影响。因此,自上而下的设计与自下而上的主动变革相结合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最佳路径。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让教师和学校成为改革的主体,基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校改革的内在动力,自下而上地落实改革行动。
之前一直存在着评价才能促进改革的错误观念,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来看,教学评价不是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教学改革不应为教学评价所束缚。实践教学改革不仅仅局限于从教学评价切入,还可从多个角度如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课程体系等切入进行变革。此外,通过21世纪以来的改革案例,可发现有些教学改革是置于学校整体性变革的框架中进行的:如天一中学、北京十一中学、上海中学的学校形态。因此,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践中的教学改革不一定要大破大立,可以围绕教学内部发展的瓶颈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突破,整体推进。
从这些成功的改革经验来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理论支撑。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可以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改革,可以通过理论反思改革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能够总结失败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揭示教学的规律和策略。此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强有力手段。技术是把双刃剑,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防止“技术表面革命”,在运用技术手段时需要始终遵循教学活动的内在价值尺度。因此未来实践领域的教学改革的推动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理念、条件和策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