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实验中学 陈燕玲
在新课标改革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取基础知识且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实际问题中,从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具体实践提出一些方法建议,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
传统的对着书本“照单全收”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形势,如果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探索情境式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寻找乐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有理数乘方”这一节课开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几张A4 纸,并且对其进行折叠,甚至可以举办一个折纸大赛来吸引学生注意,在课上教师可以提问:“将一张厚度仅为0.2 毫米的纸连续对折,对折15 次,最终会有多厚?”当学生参与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幻灯片展示出高楼和瑞士雪山的图片,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后报出答案,同时也可以用这个答案做比喻,假如一层楼按2.5 米来计算,厚度为0.2 米的纸对折15 次得到的厚度相当于32 层楼高,再将其对折28 次,这样的厚度相当于11 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之和,学生会对这样的方式感到欣喜,而且会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学生既得到了身心上的缓解,又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
数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初中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来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分组竞争,举手回答问题且回答正确可以得到一定分数,而如果组内有人讲话或者扰乱课堂秩序,将扣掉一定分数,在课堂结束前可以结算分数,分数高的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要体现其中的差别,但是也不能对于分数落后的组过于责备,要注意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是鼓励大家更好地参与课堂。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索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可以对各种公式和法则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调动,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以得到奖励,从而带动全体学生的进步。
教科书上的定理是死板的,而学生这个主体则是灵活的,如果能把课本上的定理更加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那么会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环节中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那么,如何有效地增加实践环节呢?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定理,同时,教师为了拓展教学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用刻度尺量出边长,自己得出相关定理,如怎样的三边长度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秩序的管理,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过程中来,坚决杜绝一些开小差的行为。
团队学习一直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倡的,其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不断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而学生被动地听着,或是教师教条式地播放幻灯片,而学生手不停地记课堂笔记,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半分活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先让组内讨论,再到班级发言,若在关键问题各个小组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则应当去引导,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小组式的学习中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从恐惧课堂到不恐惧甚至欣喜于参与课堂,课堂从悄无声息到欢声笑语,学生压力减少,而思维又得到了锻炼。
在当前局势下,教师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初中课堂时间相对而言并不紧迫,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