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开军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734000)
张掖市地处西北内陆,具有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大气透明度好的特点。南北之间较大的海拔落差及雪山草地、绿洲湿地、荒漠戈壁等生态资源梯度分布,为各类药材生长提供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境内耕地平坦,土壤肥沃,蓄水保肥能力强,灌溉农业发达,水质无污染,非常适宜多种优质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种植面积较大的板蓝根、黄芪、当归、甘草等中药材品质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药材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中药材生产收益高、能节水、易调茬的优势,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8 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97 万hm2,总产量12.5 万t,产值达到13.8 亿元,平均纯收入30 000 元/hm2以上,形成了以民乐县为主、其他县区为补充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中药材订单种植,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工厂化育苗、移动喷灌、机械化采收等一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07 万hm2,其中认定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0.7 万hm2。
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作为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的突破口,支持项目建设和工艺技术改造,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截至目前,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33 家,加工能力达到4.6 万t。
张掖市河西制药、银杏林药业等8 户企业获得药品GMP 认证,祁民药业取得GSP 认证,诚泰药业266.67 hm2板蓝根取得GAP 认证,甘肃滨河集团、浩东药业取得板蓝根、黄芪、当归、柴胡、党参、大黄、黑枸杞7 个品种的有机产品认证。民乐县先后被评授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区、甘肃省唯一的板蓝根优势种植区域、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中国板蓝根之乡”。
建成“西部药都”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市场交易铺面100 多间,仓储能力达到5 万t。全市中药材合作社、经营企业等种植营销组织达285 个,在陇西等地中药材市场设立直销网点13 个,民乐县被列入甘肃省10 个中药材产地市场。
大部分中药材具有比较效益高的优势,特别是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沿山冷凉地区种植,年纯收入高于马铃薯、大麦、小麦、油菜等普通农作物6 000~40 500 元/hm2,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发展势头较快、增收作用明显、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朝阳产业。
中药材种植对温度、湿度、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要求严格。虽然张掖市适宜种植的中药材种类较多,但由于缺乏中药材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不同区域中药材布局指导,存在盲目种植、跟风种植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新引进的品种,由于不掌握生长特性,种植在不适宜区域,出现产量较低和品质较差的情况。加之张掖市既没有道地中药材品种,也未确定主导产区和主导品种,在明确方向重点、强化技术支撑、推进品牌培育、建立标准体系、流通体系、质量检测、政策扶持等方面尚未形成规划意见,中药材随意性发展较大,主导品种规模小,绿色有机标准化、规模化推进不快,主导优势中药材产品尚未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药材种植对选种用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较高。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虽然健全,但从事中药材栽培和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专业技术干部更是寥寥无几,缺乏及时规范的专业技术指导服务。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供应自给率仅为10%,农户从外地及商贩手中大量购进种子种苗,难以辨别质量优劣,造成种子种苗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中药材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尚未建立,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不清,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影响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张掖市中药材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大部分种植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简单的清洗、拣选、晾晒、捆扎和切片初加工环节,仓储设施简陋,工艺水平较低,60%中药材未经简单分级切片加工,以统货甚至生鲜货出售,药材无包装、简包装、大包装销售的情况较为普遍,难以发挥产业综合效益。
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规范化进程加快,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经营的规范化认证已全面推进。但张掖市许多经营主体缺乏规范种植、规范加工、规范经营的意识,发展绿色、有机中药材进度不快,通过GAP 认证的面积较小。虽然一些主导优势中药材药用指标成分优势突出,但在争创名优产品、拓宽开发领域、提升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缺乏攻坚的决心和推进力度。
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多数资产价值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联合经营意识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市、县政府制定的一些扶持政策因缺乏操作性、适用性而难以实施。中药材特别是根茎类药材生长周期长,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较大,张掖市板蓝根等大宗药材尚未列入甘肃省政策保险目录,面临较大的生产风险。
一是搞好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范围,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药”的原则,以做大做强板蓝根为重点,做优做强黄芪、当归、甘草、枸杞、党参、肉苁蓉等主导优势中药材,高标准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突出县域特色,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任务、重点工程、扶持政策,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强化要素保障,使中药材主导优势品种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形成地方拳头产品。二是加快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鼓励经营主体建立符合GAP 要求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对连片繁育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经营主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补,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改变中药材品种混杂甚至退化的状况。三是大力推进种植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围绕主导优势中药材品种,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种植采收、产地初加工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为提高中药材品质、产量和效益提供保障。支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发展订单生产、定向销售,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产销关系,力争使90%以上的药材种植户加入到产业链中,并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引领中药材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全市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以上。四是推进中药材种植“三品一标”认证。重点抓好板蓝根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板蓝根道地药材认证,争创板蓝根国家、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
一是规范产地初加工。组织力量对现有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中药材加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主导优势中药材产品逐品种制定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引导加工户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加工规范化水平。二是鼓励发展精深加工。扶持以本地中药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建设生产车间、库房、检验室等符合规定要求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鼓励加工企业进行GMP 认证,引导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支持,加快设备工艺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名优新特产品,支持板蓝根向着切片、颗粒、制剂等全产业链发展,扩大“中国板蓝根之乡”带动效应,逐步形成集群效应。三是集中抓好招商引资。采取上门招商、资源招商、政策招商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精准举措,引进科技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国内大型制药企业集团,通过在张掖市自建基地以及与地方中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协作联营等方式,引领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强农技队伍。积极引进中药材专业人才,招聘中药学大学毕业生,尽快解决中药材产业重点县区技术瓶颈问题。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实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制定和落实科技服务经费保障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围绕新品种培育、试验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产量质量提升等开展科技承包和领办示范点、示范园区,发挥好农业技术人员生力军作用。二是加大技术培训。精准对接实际需求,用两年的时间,实现对中药材种植户种植技术、仓储管理、产地初加工等知识技能培训全覆盖;对新型经营主体每2~3 年轮训1 次,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头人。三是搭建科研平台。依托张掖市科研机构、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技术人员加强种植技术、中药材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根据中药材种苗繁育、栽培管理、采摘收获、加工储存等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适时开展指导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完善专业市场功能。采取吸引有技术实力、较强市场运营能力的大型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领办与政府提供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增强“西部药都”市场经营活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交易成本,支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制药企业、物流公司进驻“西部药都”,把“西部药都”打造成集药材交易、仓储物流、信息发布、质量检测、服务管理为一体,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二是加强流通网络建设。主动与全国各大型药材集散地联系对接,大力发展中药材经纪人队伍,鼓励支持本地药商走出去,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社依托优质产品,开设电商网店,发展网上交易。三是建立质量检测体系。根据中药材种植区域分布,加强相应县区市场监管部门和乡(镇) 检测能力建设,培养检测人员,配齐检测设备,满足检测的需要;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中药材质量检测、指标反馈、结果公布、问题处置的制度措施。抓紧在“西部药都”设立具有检验检测专业科技服务资质能力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开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