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红
(甘肃省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通渭743300)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位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东西长78 km,南北宽64 km,总土地面积2 908.5 km2,总耕地面积12.29 万hm2,其中旱地10.15 万hm2,占82.6%,农作物播种面积10.83 万hm2。海拔1 410~2 520 m,年平均气温7.2℃,年无霜期120~160 d,年降水量300~400 mm。春季降雨少,7—9 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全年蒸发量高达1 600 mm,是降水量的4 倍多,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交汇过渡地带,且垂直气候十分明显。由于多样性的复杂气候条件,为多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繁殖和危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据调查,通渭县农村有害鼠种类约10 种以上,可以确定的有8 个种,隶属2 目、4 科,分别是达乎尔鼠兔、松鼠、小家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大仓鼠、中华鼢鼠、五趾跳鼠。
2016 年通渭县农田平均鼠密度为27 只/hm2,其中地上鼠17.7 只/hm2,地下鼠9.3 只/hm2。其种群结构为中华鼢鼠占34.43%,达乌尔黄鼠占24.2%,五趾跳鼠占17.8%,花鼠占11.2%,达乎尔鼠兔占9.0%,其他鼠占3.37%。
2017 年农区鼠害发生面积3.36 万hm2,平均鼠密度7.0 只/hm2。农户鼠情发生主要有大、小家鼠,平均捕获率为5.46%。其种群结构比例为中华鼢鼠占58.6%,达乌尔黄鼠占14.6%,花鼠占9.5%,褐家鼠17.3%。中华鼢鼠上升为优势鼠种。
2018 年农区鼠害发生面积4.49 万hm2,开展示范防治面积1.36 万hm2,农户1.8 万户。平均鼠密度10.6 只/hm2。农户鼠情发生主要有大、小家鼠,平均捕获率为3.6%。其种群结构比例为中华鼢鼠占58.4%,达乌尔黄鼠占12.5%,花鼠占8.4%,褐家鼠占18.3%,其他鼠种占2.4%。从调查看,中华鼢鼠在农田上升为优势鼠种。
为了切实推行统一灭鼠,落实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农区鼠害,为全县提供灭鼠技术示范样板,结合通渭县实际,选择鼠害较为严重的碧玉、平襄、鸡川、陇山、陇阳等乡(镇)的74 个村、528 个社为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涉及农户21 623 户,人口8.24 万人,总面积约2.43 万hm2。2017 年在全县18
个乡(镇)进行宣传培训,现场示范指导,开展了灭鼠工作,其中在碧玉、平襄、鸡川、陇山、陇阳、陇川等乡(镇)春秋两季突击灭鼠,以毒饵站投毒和弓箭射杀为主,完成示范防治面积1.29 万hm2,涉及农户1.7万户,共挽回粮食损失315.2 万kg。通过综合防治,示范区农田平均鼠口密度由2016 年底的27 只/hm2下降到2018 年的10.6 只/hm2。农户平均捕获率由2016 年的5.31%下降到2018 年的3.6%。
2.2.1 化学药剂灭鼠 根据鼠害发生特点,春季(4月上旬—5 月上旬)和秋季(9 月上旬—10 月上旬)是采用化学灭鼠的最佳时期,效果最好。主要用第一代抗凝血剂慢性杀鼠剂(如敌鼠纳盐、杀鼠醚)、第二代新型抗凝血杀鼠剂(如溴敌隆等)。根据鼠类的习性投放毒饵进行诱杀。
2.2.2 毒饵站灭鼠 可采取多种材料,如PVC 管、简瓦、纸箱、塑料瓶、竹筒等。示范区带动农民用多种材料制作15 余万个毒饵站,投放30~45 个/hm2,农舍投放1~2 处/200 m2,每个毒饵站投放毒饵30~50 g,对防治鼠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2.3 养猫灭鼠 猫是鼠的主要天敌,猫对鼠的控制能力强,控鼠范围大,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全县把养猫灭鼠作为一项灭鼠措施,目前已养猫4.1万只。
2.2.4 物理防治 采用器械捕杀,如捕鼠夹、弓箭、粘鼠板、鼠笼、电猫等。普通农户一般采用中型铁板鼠夹捕鼠和粘鼠板捕鼠。弓箭灭鼠主要用于捕杀中华鼢鼠。
2.2.5 生态控制 在农作物收获时快运、快打、快藏,尽量做到颗粒归仓和妥善保存,收获后及时翻耕,破坏鼠类取食和栖息场所;粮食、饲料储藏室要封闭门窗以及四周水泥硬化。
一是目前通渭县农区鼠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监测手段落后。建议在农区有重点的建立相对稳定的鼠情监测站点,完善体系、机制,改进手段,为长期有效控制农区鼠害奠定基础。
二是通过近年监测,中华鼢鼠在通渭县农田区危害较重。其一毒饵投放不及时,投饵后检查不到位,不及时补充毒饵,达不到致死量,灭鼠效果不明显。其二防鼠意识差。有些乡村和个人对鼠类危害认识不足,防鼠意识淡薄,从而影响了防治效果和效率。建议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等加强科普宣传。
三是在进一步推广现有综合灭鼠技术的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增加灭鼠资金投入,加大农村鼠害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杀鼠剂和先进的灭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