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0-12-18 22:53
乡村科技 2020年35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精准农村

荣 杨

(昆明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

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我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丰富和发展,是结合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帮扶和管理的造血式治贫方式。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1]。为实现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在以返乡创业促扶贫发展、转型脱困、化解产能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径。

1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

1.1 具备专业知识及较高的综合素质

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受人力、交通、文化、资源和资金等多种因素制约形成的。例如,云南省是我国贫困重点县最多的省份,其贫困县大多呈现出教育基础差、教育质量总体不高,村民缺乏脱贫致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很难脱贫的现象。与村民相比,大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加之在城市求学期间视野得到开阔,致富能力更强。大学生作为互联网运用的先行者,可通过互联网将贫困地区与大城市相联系,为精准扶贫带来新技术、注入新力量。

1.2 对农村自然及人文环境更为熟悉

农村其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但多数农村并未将资源转换为财富。以云南省为例,独特的立体气候使得云南省被冠以“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等美名,自然物种极其丰富。但因云省南农村地区多居山区,位置偏远,道路曲险,通达性差,外来投资者少有问津。而土生土长的农村籍大学生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资源类型、风土人情更为熟悉,能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业风险[2]。另外,多数山区民风淳朴,邻里间世代关系融洽,返乡大学生群众基础更扎实,利于创业项目的落地及发展。

1.3 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政府竞相出台政策鼓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以云南省为例,自2015年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在建设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实施“贷免扶补”金融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定向减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给予了多方面扶持。

2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相对不足

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健全的公共服务,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尽管国家大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相关措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但农村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返乡创业可能涉及用地问题,而农村用地指标少、政策束缚多,土地承包权流转问题急需解决。另外,目前针对返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制度不够完善,这已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障碍。

2.2 启动资金筹措困难,融资难度依然较大

大学生要想将创业项目落地,首先要有足额的启动资金。云南省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实施包括贴息或免息的10万元以内小额贷款或小额担保贷款,对返乡下乡人员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措施给予了大学生创业者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小额贷依然难以满足创业初期的资金需求。调查发现,大学生返乡创业者的启动资金大多还是以自有资金、亲朋借款为主。

2.3 自身创业能力不足,创业项目领域有限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创青春”等大赛的举办,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了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方法。但因学生市场经验不足,难以应对实际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和困难。另外,受社会阅历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多数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集中在电商等投资少的服务型项目及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科技含量较低的项目,创业领域非常有限。

2.4 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农村创业培训缺乏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于2000年前后,在课程设计上,主要以公共课为主,课程内容陈旧,上课形式单一,与专业教学相脱节,加之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多数为理论派,缺乏实战经验,“纸上谈兵”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极少有学校能够专门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专题培训,缺乏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引导,很难激发其返乡创业的欲望[3]。

2.5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社会舆论压力较大

农村籍大学生多数出身贫寒,贫困家庭举全家之力倾力培养,会对走出大山的学子寄予深厚期望,认为留在大城市才能光宗耀祖,实现自身价值。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不愿返乡,多会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即便有想返乡就业的学生,也多以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为就业目标。他们片面认为返乡创业会被乡亲邻里认为没有能力,会成为大家的笑柄,不仅得不到亲人的支持,也很难得到社会认可,社会负面舆论压力较大。

3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优化路径

3.1 丰富创业帮扶政策措施,探索贫困村民受益模式

政府部门应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对返乡创业者医疗、保险、住房、户口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保障;针对农村创业用地难的问题,把创业用地纳入政府城乡规划,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出资为主、金融机构贷款为辅、社会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融资体系,降低融资门槛,适当给予经费支持;健全返乡大学生信用贷款制度,简化扶持资金审批流程,为返乡创业学子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对有经济困难的创业者提供无息贷款、财政反补等财政支持。同时,要根据创业项目,为返乡学子提供农林、畜牧方面技术人员对口帮扶,结合实际为创业者开办线下+线上等多形式的“三农”知识专题培训;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邀请投资方和消费者参与,既帮创业者解决融资难问题,又能开拓产品销路;引导社会媒体加大国家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返乡创业的认知和认同,减少负面舆论压力。另外,还应重点探索如何将贫困户纳入创业项目中,引导创业学子把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和创业项目有效联合,将当地人力资源和学生智力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共赢。

3.2 建立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农村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多方协调育人机制;应积极提升师资力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元教学模式,加快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结合精准扶贫和“三农”知识开设创业课程或教学模块,普及农村创业知识,提高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暑期“三下乡”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返乡开展调研,参与支农支教活动,从而深入了解贫困户难以脱贫的症结所在,明确精准扶贫的内涵。可由学校牵头,与政府、企业联合,开展沙盘模拟训练,也可努力创造条件组建团队参与农村创业项目。例如,云南农业大学指导创业团队在新华村建立生态蔬菜核心示范区,在专家的培训下,创业团队将出产的蔬菜送到学校社区销售获利,而贫困户则通过在示范区务工、土地收租、销售肥料等途径增收。创造性地采用“大学生创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方式,将大学生创业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实践探索。

3.3 坚定返乡创业理想信念,结合实际开发特色项目

农村籍大学生生长于农村,浓烈的故乡情怀使得其对引领乡亲脱贫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尽管创业路途崎岖,但是返乡创业学子应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现阶段,多数创业项目集中于传统的养殖、畜牧业,鲜少涉及其他产业。返乡创业者应结合所在地的优势资源和民俗风情因地制宜,挖掘当地地域特点,开发特色农业项目。另外,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同步进行,拓展销售渠道。除了农业,大学生也可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4 结语

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给农村籍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创业机会。政府、高校和社会大众应形成合力,鼓励支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而大学生也应抓住时代机遇,将自己的理想与农村建设相结合,为精准扶贫的持续推进注入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精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