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制度入手有序推进教材建设*
——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学习与思考

2020-12-18 22:55王启龙
江苏教育 2020年5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规划院校

王启龙

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课程,课程变革最为直观的体现形式是教材。教材是学校育人成才的重要载体,深刻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因此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2017 年,国务院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先后成立,对各级各类教育教材进行统筹管理。2020 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标新时代要求,针对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中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从教材管理、规划设计、编写审查、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服务保障、评价监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有序推进教材建设。

一、《办法》核心内容分析

(一)实施三级管理体制,强化管理主体责任

目前,职业教育教材按照“两级规划、两级审定、三级建设”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国家层面建立了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组织对国家规划教材的审查和修订,并实行编审责任制,使教材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规范。但是,一方面地方教材、行业教材和校本教材大量开发与出版;另一方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尚未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责任缺位等问题,导致在教材编写、出版、使用等方面监管不足,使得教材出版存在某些乱象,亟待规范。调研发现,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开设、教材开发及教材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巨大差异。相对而言,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职业院校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程序规范,并在省、市层面开展基于区域特点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自编教材的审查、选用等管理较为规范。但中西部省市的多数院校只能选择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没有能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个别院校即使能够开发并出版教材,教育行政部门也往往疏于管理,使得很多教材在缺乏行政审查的前提下就进入课堂,难以保证其质量和合法性。绝大多数院校在采购教材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1]

《办法》提出,建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下的政府分级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行业、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和督查督导的领导地位,以及出版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教学指导机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等各主体的具体职责,形成了立体化的教材管理体系,使得教材管理的条线进一步清晰、相关主体责任更加明确。

(二)推进分层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教材建设

教材是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足,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始终没有国家专项经费投入,只能采取“以教材养教材”的办法,即出版基地自行投入经费召集人员编写教材。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教材过度开发、重复开发与“有课程、无教材”等现象同时存在。

一方面,发行量大、收益多的教材越来越多,重复开发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部分课程,《商务英语》《会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机械基础》等教材多达数十种甚至百余种,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急需但发行量小的教材无人编写。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对应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但是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专业教材不足,个别冷门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教材编制滞后。呼应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一些职业院校适时开设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专业和小语种专业,涉及语言种类达到50余种,但除了日语、俄语和韩语有少量教材外,其他小语种均没有教材。

《办法》明确了“面向需求、各有侧重、有机衔接”的规划导向,提出实行三级分层规划制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分别组织落实。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教材和紧缺薄弱领域教材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规划;区域特色公共选修课程和国规教材以外的专业课程教材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规划;院校具体负责本校优势专业教材。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分层规划,解决教材建设各自为政、教材种类结构性失衡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系统推进职业院校教材建设。

(三)完善编写审查制度,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职业教育教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当前,由于缺乏开发优质教材的激励政策,导致高水平的教师和企业人员参与动力不足,优质教材数量有限。而受到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的普遍要求、教师职称评定的刚性需求及教材出版利益诱惑的驱使,院校、教师和出版社都十分热衷开发和出版教材。除了教育部门主导的规划教材以外,大量的由校本讲义改编而成的教材涌入市场。目前尚未建立教材的审查与备案制度,对教材编写人员的资质缺乏严格把控,教材内容相互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对教材的质量水平存在质疑。[2][3]

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方面,部分教材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如高等职业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偏重理论性,形式以文字为主,缺少对高职院校不同生源的针对性。多数中职学校生源由于缺乏相关基础知识而学习困难,部分思政课课堂大量出现学生“睡中学、学中睡”现象,难以实现思政课程的育人有效性。专业课程教材方面则普遍存在下述问题:一是教材内容逻辑不清,尤其是很多所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教材,其内容并未与课程理念相一致,无非是传统理论教材的结构调整,使用此类教材不仅难以有效开展教学,甚至有误导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危险;二是教材内容衔接不畅通,不同课程、不同学段之间存在脱节、断层和重复现象;三是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反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案例、图片、注释等相关内容数年不变,缺乏时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办法》从编写主体、编写要求、人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教材编写的七条基本要求,并提出实行单位编写制和主编负责制,从而发挥组织优势,保障编写力量;推行校企合作作为基本编写模式,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团队中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的数量不少于三分之一;落实动态修订制度,原则上不超过3 年修订一次。《办法》明确提出实行分级分类审查制度、编审分离制度、盲审制度,坚持凡编必审,国家统编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等各类教材分别由各级教材审查机构负责,审查的主要依据是职业院校教材规划、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国家教学标准,从而保证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和适宜性。

(四)健全出版选用制度,规范教材市场秩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和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出版和选用,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尤其是专业课程教材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出版发行、选用使用等方面出版单位和职业院校有着较大自主权。目前教材出版缺乏准入门槛,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过多,发行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同时,教材市场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发行渠道过多,盗版、盗印教材、恶性竞争等现象层出不穷。[4]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化教材开发机制使得院校在教材订购方面存在巨大利益诱惑和潜在风险,导致教材管理处于“无人想管、无人敢管”的尴尬境地。

《办法》在出版发行和选用使用两方面提出制度设计,解决出版发行机构无序竞争和教材选用随意等问题。一是明确教材出版资质和发行要求,提出实习资质准入制度,要求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单位须具有相应的专业队伍、服务能力、条件保障,且近5 年无违规违法行为。二是对教材的选用制度、选用原则、选用要求和选用备案制做出具体要求,规定未按程序选用的教材不得使用,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各类教材的选用办法,选用单位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实行教材选用的备案制度。

(五)优化监督评价机制,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对教材的数量、种类和形式的诉求激增,在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地方教材、行业教材和校本教材大量开发与出版,教材市场持续升温。[5]但由于教材分级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对教材的重视不足,部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多数院校缺少专门的教材管理机构和人员,教材编写、审查、出版、使用等环节监管不够,导致进入职业院校课堂的教材存而不用、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管理乱象亟待治理。[6]

《办法》从经费保障、表彰奖励、信息服务方面完善了教材建设的基本保障和服务体系,提出加强各类教材建设经费支持,加强对编审人员的激励,对承担国家统编教材、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编审任务的人员,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评价与监管方面,《办法》提出建立教材选用跟踪调查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一是对教材选用工作进行评价、对教材质量进行抽查。将教材工作纳入地方教育督导评估重要内容,纳入职业院校评估、项目遴选、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等考核指标体系中。二是对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发行、选用等环节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人员予以追责和处罚。《办法》从“奖”和“惩”两方面对教材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设计,对于保障和提升教材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关于《办法》的实施建议

(一)组织专业课程省级规划教材研制及培训

《办法》明确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规划教材目录中选用,目录中没有的可在职业院校教材信息库中选用。建议有条件的省份尽快组织专业课程的省级规划教材建设,先期可有针对性地对教材目录中数量少但本地专业规模大、范围广、有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特色课程教材进行组织规划,对具有一定使用基础和良好效果的教材进行重点培育。同时,针对部分需要调整教材使用方法的教师,及时开展国编和国规教材使用的培训,组织备课和研讨,邀请使用规划教材效果较好的院校和教师交流经验。

(二)及时清退不合规教材

《办法》首次明确提出了不同类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要求,因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及时排查各地规划教材发布和各校教材使用情况,对于已经开发了思政类和文化基础必修课程省级规划教材的,应及时与教材开发机构和出版机构协调,停止发行;对于使用不符合上述要求教材的院校进行及时提醒和限期整改,做好更换教材的相关服务工作;对本地教材供应机构的教材采购情况进行摸排,已经预订不合规教材的单位应做好与出版社的沟通协调工作。

(三)转变院校教材开发与使用导向

近年来,很多职业院校将教师开发教材的数量作为院校办学水平提高的指标之一,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形成了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编写教材的氛围。《办法》明确了不同类型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成员的要求。因此,建议职业院校尽快出台或调整相关政策。一是停止对思政课和文化课教师编制、参与非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相关要求,不再将一般意义的教材编写作为职称评审依据;二是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开发;三是停止使用已经出版的非规划类的思政课、文化课教材及非教材信息库中的专业教材,从而在院校层面形成正确的教材开发与使用导向。

(四)建立院校内部自查自纠机制

职业院校是教材管理的重要关口,低质量教材得以不断进入课堂是导致教材市场泛滥无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院校对于教材管理仅停留在学期初的教材采购,而对于教材使用过程和结果往往关注不足。笔者建议,除了《办法》中对院校提出的相关要求以外,院校应将教材使用情况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评价纳入《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作为体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的重要内容。以年报编制作为自查自纠的手段,评价信息可为学校提高办学规范性、保障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五)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和使用合规教材

使用合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对于仍在使用非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的教师而言,要在最短时间内打破原有的授课惯习,重新选择合规教材完成备课和教学,且保证教学质量没有明显变化,其难度可想而知。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形成对这些要求的认同,充分理解要求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新教材”,可以从比较视野出发尝试发现其亮点和优点;其次,在行动上要认真阅读和学习“新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共同研讨和交流,通过研究不断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水平。

(六)逐步树立标准导向的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经验都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同时发挥作用。从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强调标准导向的教学和研制以标准为依据的教材,可能比强调教师的个体经验更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教师在“教教材”的同时,更多地学习和使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逐步提高对标准的审读和使用能力,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尤其对于文化基础必修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要及时研读2020 年修订发布的国家课程标准,领会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转变的深刻意涵,调整备课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规划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规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