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与材料的“对话”中审视混龄游戏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020-12-18 22:43江苏省泰州市儿童教育实验中心
亚太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话年龄笔者

江苏省泰州市儿童教育实验中心 王 倩

材料是孩子游戏的载体,是游戏发生、发展的重要媒介。材料能唤起孩子游戏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发生和进展,关系到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孩子也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长。而混龄游戏中材料投放不仅要考虑同龄孩子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还要同时兼顾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这对教师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那么在混龄游戏中,面对大大小小的孩子,游戏材料又该投放些什么呢?怎样投放才能满足不同年龄、水平孩子的需求呢?让我们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角观察问题,寻找答案。

一、从幼儿与材料的“对话”中确定投放什么材料

混龄游戏有年龄不同的幼儿参与,他们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不同,在游戏区投放符合不同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才能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需求。从实际经验可知,教师凭借自身主观想法来为幼儿投放游戏材料,往往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笔者所在幼儿园角色区配有医院的游戏材料:针筒、盐水瓶、医生的服装等。笔者发现医院游戏材料只有年龄小的孩子会光顾,年龄大的孩子只是看一下、摸一会就离开,并没有参与到游戏中。这样的游戏材料并没有促发混龄游戏的发生,混龄游戏的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于是笔者对大班和中班幼儿进行了一次访谈,想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从而找到解决办法。访谈记录如下。

教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到角色区玩吗?为什么?

幼儿(中):以前喜欢,现在我喜欢滑滑梯。

幼儿(大):不喜欢,我喜欢在建构区玩。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

幼儿(大):角色区里只有打针的东西,我都玩腻了。

幼儿(中):我也是。

教师:那你们说,我们可以加些什么材料呢?

幼儿(大):我上次陪妈妈上医院,看见医生在称药,很好玩。

教师:称什么药?

幼儿(大):就是各种类似草、树枝模样的药。

教师:哦,是中草药。

幼儿(中):还有拍片子,好神奇,能看见人的骨头。

……

访谈中笔者得知,大班孩子觉得总是给病人打针、吃药没意思,他们需要更具挑战性的游戏。谈话中,笔者发现大班孩子对中医、骨科医生、化验师都有浓厚的探知欲望。于是幼儿园决定追随孩子的兴趣,调整角色区的材料,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又投入了草、树枝、树叶等“中草药材”,投放了骨架、木板、绳子等骨科医生会用到的材料等。

随着角色区材料的丰富,游戏复杂程度也不断提升,吸引了年龄大的孩子加入。游戏材料从高结构的针筒、盐水瓶到低结构带有操作性的树叶树枝、木板等,融入了大小不同年龄孩子的需求,年龄大的孩子担任医生或者家长的角色,调配草药,捣碎、和水、制成“中药丸”给人治病,或者抱着弟弟妹妹安慰他们不要怕疼;年龄小的孩子也自愿担任病人或者宝宝的角色,配合着哥哥姐姐一起游戏,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相处融洽、和谐,玩得不亦乐乎。

笔者在观察孩子与材料的“对话”时,发现游戏材料不能满足年龄大的孩子的需求,再从与孩子的访谈对话中了解了他们真正的需求,并积极改进,让材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孩子的需求,激发混龄游戏的开展,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找到快乐、获得成长。

二、从幼儿与材料的“对话”中变通材料管理规则

每个游戏区域都有相应的游戏规则,幼儿要遵守这些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开展。对于游戏材料的管理,幼儿园也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各区域自主管理各区域的材料,游戏结束要整理好材料以便下次游戏使用。但在具体游戏时,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不同区域游戏会使用到相同的游戏材料以辅助他们的游戏开展,这些材料往往是一些低结构的材料。比如在美工区投放的树叶,美工区的孩子用它做拓印、做标本、做饰品;角色区的孩子用它做中草药;建构区的孩子用它做草地、做陷阱等。那么现在的规则就会无形中限制孩子的游戏,但如果在各个区域都投放相同的材料又会增加教师的负担,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所在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集体研讨,抛出了以下问题:低结构材料往往很多区域都需要使用,但在每个区都投放显然不现实,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A:我们可否同意孩子根据自身需要随意拿取使用材料?

教师B:孩子随意拿取材料是应该的,但管理还是必须的,孩子随意拿的话,各个区域负责的老师该怎么管理材料呢?

教师C:还有随意拿材料到其他区域,孩子游戏结束后不知道该将材料归还到哪里,这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利。

教师D:如果孩子不及时归还材料,那其他孩子下次玩,又该到哪里去拿材料呢?

教师A:如果我们把所有低结构材料汇总,放在一起来管理呢?

教师B:那要有专人负责这个区域吗?

教师C:我们可以请家长志愿者,或者请孩子参与管理。

教师D:这样孩子就可以在使用完后及时归还材料。

……

教师A:我们可以试行一下,看看哪种方法更可行。

通过集体研讨,笔者所在幼儿园教师梳理了两种办法:第一,允许孩子根据需要将不同区域的材料拿到需要使用的游戏区域,实现资源共享;第二,专门设置一个低结构材料区,幼儿可以随时到里面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哪种方法更可行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发现,第一种方法虽可以解决孩子游戏材料不流通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但随之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孩子在游戏结束后,忘记该把材料送回哪个地方,而下次玩的孩子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材料使用不方便,也容易造成孩子游戏的不顺畅。同时,游戏结束后有些材料随意摆放,幼儿无法参与整理,这也加大了教师整理材料的难度,给教师的管理带来压力。而第二种方法,专门开辟一个低结构材料区,将所有低结构材料分类摆放,孩子一目了然,自由使用,还配备了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大班孩子轮流负责该区域的整理和材料的补给工作,由于低结构区材料摆放是固定的,因此大部分孩子使用好后能自主归还。另外,由于材料的分类摆放,让负责管理的教师和孩子一眼便能看出什么材料没有了需要补充,这就大大减轻了管理的难度和压力,让低结构材料区能真正为各区域幼儿的游戏提供服务。

经过实践对比,笔者所在幼儿园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让低结构材料实现了更灵活的流通、极高的使用频率,充分挖掘了材料的使用价值。

三、从幼儿与材料的“对话”中尝试打破区域的界限

笔者所在幼儿园每个班级游戏区域里的材料,都是根据本班幼儿的需求来投放的。但笔者常常发现,幼儿在游戏一段时间后,对材料的兴趣会发生转移或者改变,有时也发现随着游戏的发展,孩子需要从这个区域转到另一个区域去游戏。比如有的班级创设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区域,如美甲区、理发区等;有的班级创设的是一些常见区域,如角色区、建构区等。当角色区的孩子玩美容的游戏时,需要使用理发区、美甲区的材料,但有的班级并没有设置这样的区域,如果教师更换材料不及时,就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影响孩子的游戏,使游戏被迫终止。于是园内教师尝试将班与班、室内与室外所有的区域向所有孩子同时开放,打破班级、区域之间的界限,让整个幼儿园成为一个大的游戏乐园,所有区域材料供全园幼儿共同使用,孩子能够依据自己游戏的需要随时将多个区域游戏串联,有利于孩子游戏的深入开展。

比如角色区的孩子在玩“仙女采果子”的游戏时,孩子们把纱巾戴到头上,把自己装扮成仙女,到果园摘果子。但玩着玩着,他们又想要选出谁是最美的仙女。孩子们认为纱巾上装饰物最多的,就是最美的,于是他们又跑到美工区,想找材料把纱巾装扮一下。在美工区玩的孩子一听,非常乐意参与他们的游戏,于是一起动手制作各种装饰品,积极穿彩珠、折花朵等。在美工区装扮好后,“选美”即将开始。这时有孩子提议可以到舞台上走秀,他们又需要T 台,于是孩子们又跑到建构区。建构区的孩子见自己的搭建被需要,都很积极地为要参加“选美”的同伴搭建T 台。一切准备就绪,“选美”游戏开始,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家都乐在其中。从角色区的“仙女摘果子”到美工区的“选美装扮头纱”到建构区的“T 台搭建”再到“选美走秀”,整个游戏过程吸引了大大小小的孩子参与其中,游戏顺畅不间断,并随孩子需要不断深入开展。

区域的开放融合,材料的流通共享,让孩子的游戏类型更丰富、游戏发展更深入,在促进幼儿游戏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混龄游戏的发生。年龄大的孩子和年龄小的孩子有更多接触、交往的机会,以材料为媒介,有时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玩,也有小孩子跟着大孩子后面的现象出现。混龄游戏让孩子们之间少了争吵、竞争,多了友善、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大孩子在帮助小孩子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能力得到巩固,小孩子也在模仿大孩子中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无论是“大带小”还是“小跟大”,孩子们都在混龄游戏中找到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游戏材料是无声的老师,它引发孩子的游戏意愿,支持孩子游戏的深入,让孩子的发展成为可能。教师要从孩子与“材料”的对话中敏锐地寻找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以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需要。开放的区域,让整个幼儿园成为游戏乐园,每个材料都流动起来,为每个孩子所用,发挥了其最大价值,能够更好地为游戏服务,推动孩子游戏的深入。

猜你喜欢
对话年龄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