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洞悉未来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0-12-18 22:4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蒋际君
亚太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观察学习事物科学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蒋际君

观其形,察其心。观察是学生认知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不足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的科学教育中并未发挥出观察的实际作用。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仍需教师形成符合科学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有效的观察能力。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学习的兴趣

纵观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停留在以讲为主的模式上,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的教学较为缺失。因此,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发展,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将书本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多多联系,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设置教学情境,通过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场景中的事物感兴趣,才会自觉走进其中并感受事物,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陌生事物的观察。由此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并非教师刻意为之,只要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模式,打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情境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观察任务。

例如,在学习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就溶解,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让学生来猜一猜,以此来调动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为学生准备食盐、水、酒精灯等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材料状态,想办法让盐和水分离。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将含有盐分的水放在蒸发皿上煮沸提取颗粒盐。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通过蒸发水分可以获取食盐。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盐田的多媒体素材,顺便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的盐田里面的盐没有用火烤也能结晶呢?”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就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此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得以拉近,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另外,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如果本节课的新知并不能创设生活化的场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走进情境中,了解学生在时刻观察什么,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观察任务,从而激发起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二、明确目的,提高学生观察的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并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观察。切勿在没有任何指向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去观察,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观察结束后得出惊人的结论。为此,一定要让学生确立清晰的观察目标,而这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支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观察的目的,即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告知学生此次观察的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了观察对象后,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观察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内容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绿豆的生长周期,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析出绿豆生长所需要的自然条件、自己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各自对绿豆的生长过程的观察,将观察内容共享,在讨论中查缺补漏,完善观察结论,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如,在学习“植物的一生”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植物,并利用多媒体将每种植物从种子到结果的过程通过动态的影音图像演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植物在此期间主要的生长变化。等到了结果时,教师要让学生回答哪个是种子、哪个是果实,以及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区别。整个观察过程,教师都要引导性地告诉学生植物发生变化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并且观察的点也是教师刚刚着重提到的植物出现变化的地方。示范两到三个后,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学生对苹果进行观察。教师依旧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到了适当的时候,教师暂停视频,让学生回答苹果生长时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促使学生提高观察细致力,确定自己的观察顺序,从内到外、从细节再到整体,从而增强观察的有效性,有目的性地完成观察任务。

三、感官领悟,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坚持以“满堂灌”为主要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在课堂中的学习一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而讲解的内容也仅限于教材中所提及的知识点,整堂课并没有拓展课外知识的环节。教室虽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景,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学生被禁锢在室内,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并与课外结合起来,影响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成长。另外,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科学来加以解释,一个拥有较强观察能力的学生,会在生活中学习到许多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将课本中的科学知识联想到生活小常识中,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通常我们对“观察”一词的理解是用眼去看,而实际上观察并非仅指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像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用手去触摸等,也属于观察世界、观察自然。有研究表明,大脑接受感官神经信号最快的并非我们的眼睛,而是耳朵。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带领学生多实践、多观察,并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如动用自身眼、口、鼻来感知事物,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体会和领悟。

例如,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教师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并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享和交流。有的学生会观察到同样颜色的小花和小草有不同的味道和不同形状的叶子;有的学生观察到一群蚂蚁会有不一样的分工与合作;有的学生会观察到小鸟的叫声在一分钟中可以变换不同的音调;还有的学生发现野生果实时,经教师检查安全时进行品尝,发现同一种野果有酸甜不同的味道;等等。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眼、耳、鼻、舌、手协调学习观察,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观察感悟的能力。

四、依托素养,强化学生观察学习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观察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小学阶段的启蒙学科,小学科学教学要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观察学习能力。科学素养高于直观的书本知识,是集态度、思维为一体再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实践,即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观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与学习。

例如,在学习科教版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蚯蚓的日常活动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蚯蚓生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这时候可以恰当地提出:“一般在什么环境下才能看见蚯蚓?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环境?”学生在这个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其发挥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来进行讨论。如果遇到答案似懂非懂时,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可协助学生进一步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与讨论、发现与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认知能力会不断加强,同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也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五、养成习惯,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毅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普遍较低、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四十五分钟的课时上保持高度的集中。通常在课前导学阶段,教师利用有趣的有声视频,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十分钟过后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基本素养的建立,更阻碍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走进学生内心,通过鼓励性语言或启发性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毅力,坚持观察到底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有关养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将分发到本组的蚕宝宝养大,组内成员可以做任务分工。每个人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每日观察的情况。从蚕宝宝的孵化到破茧成蝶的过程中,都要详细地记录每次观察到的细节点,如所出现的时间、蚕宝宝的形态变化等。在漫长的等待期间,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也有助于良好毅力的养成。等到蚕宝宝成功孵化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派发新的观察任务,那就是每个小组需要将其饲养起来。当学生看到蚕宝宝每天都在长大,顿时产生了成就感。而通常这个观察任务的整个周期需要近60 天,在长时间的观察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蚕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并且对生命也会有更深的认识。等到再面对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时,会加以珍惜并保护它们,对大自然也会产生敬畏之心。由此可见,教师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目的,为学生制定观察任务,不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耐心,更是使学生在观察中拥有了坚持到底的毅力,这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合理设置情境教学、设置明确的观察目的、运用感官的优势、依托核心素养目标,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毅力,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用观察来洞悉未来,获取未来竞争力。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事物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奇妙事物用心看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拔牙
不同观察学习和身体练习比例对不同年龄者追踪任务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春天来啦(2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