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悬

2020-12-18 22:27
江苏教育 2020年58期
关键词:南通语文课程语感

李 亮

勉力接受了《江苏教育》约稿之后,我拜访了朱家珑先生,并给家住徐州的张庆先生打电话,听他们深情回忆28 年前的“南通会议”,畅谈这次会议对江苏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两位先生都是江苏小语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是南通会议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我又找来相关资料阅读。然后,对南通会议有了些粗略的认知。

第一,1992 年之于中国,是极不寻常的年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突破瓶颈,步入快车道。正所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回想起来,1992 年底的南通会议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是全国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二,关于南通会议的价值与贡献。朱家珑先生有过中肯的阐述:“一是解放思想,进一步清除了语文教育领域‘左’的思想影响,认清了语文教育的本义,激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提出了对语文教育传统经验的借鉴和继承,肯定了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开拓了语文学科的纵向联系。”

第三,要理解南通会议的影响,还要了解当时的语文教学状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得还不够深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头绪繁多的要求,比如语文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要求当然都不错,但也使人们陷入迷惘,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偏失了。南通会议的召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让教师重新认清了语文教育的本意。大家开始注重眼睛向下,狠抓基础方面,比如读书、写字等,全省中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看得见的改变。

周德藩同志无疑是南通会议的主导人物。他审时度势,以不凡的眼光和魄力,提出了一系列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张,并身体力行。特别是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举措,得到了全省广大教师的一致响应。重温他的这篇讲话文稿,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语文教育实践对语文教育定位和性质的认识是不断演进和发展的。

南通会议时,为了改变时弊,尤为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这些也是语文教学必须狠抓的基础工作,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不让学生亲历听说读写,语文是学不好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的认识和语文性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无法满足今日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育需求,尤其是素养型语文课程的需求。正如陆志平所言,语文课程跟随课程改革的步伐,构建了素养型目标体系、整合型课程组织、实践性学习过程、发展性评价系统,实现了语文课程的转型。

这种认识仍然会不断向前发展,它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抱有思想的开放与观念的敏感,要与时俱进,自我更新。

二是语文教育的改革离不开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回溯与借鉴。

传统语文教育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韵文识字的经验,揭示字理帮助识字的经验,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经验,重视朗读背诵、整体感悟的经验等。这些经验的形成与我国汉语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而这种特点又决定了“学习这样的语言特别需要重视意义、语序、语境、语感,重视诵读、积累、体悟、揣摩、思辨、领会,重视因声求情、以声传情。”张志公先生为原苏教版小语教材题写过一句话,大意是吸取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不是复旧而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也只有不断回溯传统母语教育经验,正本清源,同时结合时代问题,才有可能不断架构出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形态。

重读后的一点感想,未及请教周德藩先生。

猜你喜欢
南通语文课程语感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