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清
(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35)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而读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读。读有多种形式,从是否发出声音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分为大声朗读(以下简称“朗读”)、轻声读和默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朗读是最合适的方式。这是因为朗读可以更好地引起低年级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注意,而有效的注意是学生朗读的基础;除此之外,朗读还能够让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朗读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者认知基础,与阅读内容充分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角色扮演的方法,提升低年级朗读教学效率。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朗读训练推进实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教学经验表明,朗读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受情感。正是基于这些目的,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教学,才引入了“角色扮演”这一思路。
“角色扮演法”是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的,是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尽管这一方法进入低年级朗读教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角色扮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学生表演机械化、学生心理压力大、缺乏观众角色意识等问题。具体来说,由于教师对角色扮演内涵的理解不到位,使得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更多的是扮演角色的外形(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于此),而忽视了角色扮演的目的其实在于运用、锤炼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也正是因为对语言的忽略,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角色的扮相可以通过外在的努力而达成,但角色的语言却未能经过锤炼。因此,学生一旦对相应的角色开始扮演的时候,必然会因为语言方面的不自信而产生较大的压力;至于观众角色,更是低年级朗读教学中角色扮演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在通常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的是少数相对重要的角色,而忽视了观众本身也应当是角色扮演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通过分析这些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要想真正利用角色扮演来提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握低年级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朗读教学整合中的认知特点,进而寻找角色扮演能够提升朗读教学效果的内在机制,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助推低年级朗读教学改革的角色扮演策略。
从经验的视角来看,角色扮演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能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角色扮演一般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能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展示,也可提高自主研读课文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经验认识,要了解其中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两点认识。
一是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角色扮演要比学生纯粹地大声朗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度。低年级学生有其固有的特点,他们能保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朗读的过程中兴趣也容易发生偏离。中国传统教育有一个非常经验化,同时非常有道理的认识,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乐”是最高的境界,而“乐”属于情感范畴。角色扮演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替代。当学生沉浸在阅读内容中的某一个角色时,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加投入,从而也就奠定了朗读教学效果提升的基础。
二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有了足够的情感参与,因此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无论是对语言,还是对语言背后的思维、文化等元素,都有更加充分的补充。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角色扮演相对于其他朗读的方式而言,确实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加工,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并能够初步从审美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理解。
学生要进行角色扮演,首先必须充分理解这个角色。在笔者看来,这首先是一个情感激发的问题。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中,有两个角色:小公鸡和小鸭子。课文对这两个角色有不同的描写方式:第二段“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是通过陈述的方式描写的;而第三段和第四段则有些对话。要理解这些对话的内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去体会这两个角色在具体的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比如,小鸭子说:“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再如,后面的小公鸡上了岸,笑着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小鸭子为什么愿意捉鱼给小公鸡吃?小公鸡谢谢小鸭子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鸭子听到小公鸡的感谢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两个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而提出的,使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才能用准确的感情表达出相应的语言。比如,扮演小鸭子的一个小男孩在说出“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时,就有了一种感恩的情感。而在救了小公鸡之后,听到了小公鸡的感谢,他还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在这个过程中,小男孩在角色扮演时怀着感激的心情。
另一个扮演小公鸡的男孩,则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另一种理解。他在扮演捉虫子给小鸭子吃时,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热情的表情,而且自己加了一句话:“鸭子哥哥,你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在后来自己得救之后,则是用一种惭愧的表情和感激的语气说出:“鸭子哥哥,谢谢你”。
在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们的感情十分丰富,角色扮演也比较到位,整个朗读过程都充满感情。
有了情感作为支撑,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时候也就更加准确。比如,学生在角色扮演之后,认识到课文中的逻辑关系,那就是“因为小公鸡帮助了小鸭子,所以小鸭子后面才会帮助小公鸡”。当然也有学生的观点更加明确:互相帮助不分先后,这正是中国人助人为乐的美德。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时,说明他们已经对课文完成了语言建构,也梳理清楚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而这也正是思维得到发展的体现;上面的认识,显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呼应。这些认知发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应着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精心指导。而做到这一切所对应的朗读过程就是对课文准确理解的过程。
总之,角色扮演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和重要手段,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角色扮演,去提升朗读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