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霞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 226001)
“沉浸学习”源于沉浸理论,指一种高度参与、全面卷入、深度专注的学习样态。当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结合学习兴趣,形成美术学习的内部动机时,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沉浸学习的样态。在沉浸学习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感知、学会鉴赏和创造。沉浸学习能够让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变得可亲可感,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变得生动活泼,让美术学习目标变得开放、深入。沉浸学习既能让学生领悟到美术学习的意义,又能让其切身体会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是一种有意思、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若要通过沉浸学习唤醒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效能感,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情境是美术沉浸学习的根基,在情境诱导、激发和驱动下,学生能够保持对所学内容的专注,进而融入课堂中。情境还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可以借助传统或新媒体。通过情境,教师能诱发学生的感知,触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想象,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美术素养。
比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画感觉”一课,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感受和体验,用美术语言来表达抽象感觉。确切地说,应该是通过画作传递出“感觉”这一具有抽象性质的概念。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要求是否过高,是否切合实际?经过慎思之后,笔者借助“食物”创设一个具体、切实的体验式情境。活动开始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口味的果汁饮料,有酸酸的柠檬汁、酸甜的橙汁和苦苦的苦瓜汁,让学生品尝。喝下后,他们的脸上会出现各种表情。紧接着,笔者展示了三幅作品,引导学生将自身感受与作品一一对应,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味觉、视觉的对应作品。由此,情境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奠定了总体基调,即“感觉是可以通过画作来呈现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和学生还一起做了一个游戏:让学生聆听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并用简单的线条表达听后感。通过游戏,学生发现原来声音和心情是可以画出来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挖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点、线条、色彩(如“点的大小”“节奏的变化”“线的粗细”等)在表达感受上的应用及其对应关系。在情境的诱发、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来表达快乐、苦闷、高兴、烦躁等不同的情绪,从而画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如《黏糊糊的感觉》《打针的感觉》《喝糖茶的感觉》《被骂后的感觉》《被表扬后的感觉》等。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愉悦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思维活动、丰富的想象力等。基于美术学科及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教师应创设沉浸情境,营造愉悦的沉浸学习氛围。在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能理解美术学习的相关知识,掌握美术创作技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学生美术沉浸学习中的“体验”,不仅包括动手活动体验,还包括视觉性体验、触觉性体验、听觉性体验等。体验是连接学生主体经验与美术客体表现之间的桥梁或纽带,有助于学生美术认知体系的不断构建、创新和飞跃。体验不同于经历,也不同于知识性的经验,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活动”。通过体验,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不再机械、刻板,美术技法要领不再玄奥高深,美术经典作品不再曲高和寡,美术审美、立美和创美活动不再无的放矢。
例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水墨画动物”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水墨的浓、淡、干、湿等特质来表现动物特征,从而体现水墨画独有的韵味。教学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了经典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领悟画作的神韵,以及“枯笔干擦”“大笔泼墨”等用笔方法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为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创作,笔者还将一幅未完成的“半成品”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基于各自经验,对半成品画作进行完善。比如,在笔者自上而下地完成泼墨之后,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作品添画。于是,水墨画成了学生的创作平台,在兼顾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着重表达自己的童趣,展现自己的想象、才华。有的学生将墨块添画成一头野牛,有的学生将墨块添画成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还有的学生将墨块添画成虾等。他们力图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动物的“立体感”,如牛的高大、兔子的可爱、虾的灵活等。学生不仅表现出了动物的特征,还发挥出了笔墨的表现力,从而体现出水墨的神韵。尽管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创作还比较稚嫩,但每一幅画作都力图表现自身对动物的理解,是学生对生命感受、生命体验的感性表达。
沉浸学习需要学生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在沉浸体验中,学生能敏锐创作、表现直觉。教师要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不断唤起学生感受和体验的冲动、欲望,让学生“想体验”“会体验”“善体验”。当学生沉浸在美术情境和状态下时,便能形成一种专注、忘我和高度参与的学习样态。沉浸既是一种美术学习状态,又是一种美术学习方法,还可以是一种美术学习境界。
沉浸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灵感。正如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主张:“通过学生创作,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创造是学生最好的成长方式,美术教学只有凸显美术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认知度。在沉浸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领入”,而学生的学习样态则是“浸入”。沉浸学习是人本化学习方式的回归,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美好生命的确证。
在美术学习中,教师需要赋予学生创造空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设计、大胆创造等,让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联想等心理要素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能力。沉浸学习不仅表现了学生的美术学习行为,更表现出学生的美术学习情感和美术学习意志等。比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造的花园”时,许多学生不能将自己脑海中关于假山、亭子、桥等的表象再现出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笔者将学生带入校内生态园林中,这里有“半亩芳园”“东篱园”“青青园”“蜜蜂园”等。笔者采用“原型启发法”和“元素重组法”开展美术教学,让学生在园林中感受、体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贴近自然,还能让其零距离接触假山、亭子和小桥等。置身于学校的园林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写生的想法,不再是随意涂鸦,而是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象,并在画画时对学校的园林进行加工优化,使之成为学生心中的“理想园地”。“我造的花园”不仅有了整体架构、细节临摹,还有基于现实基础的合理想象。例如,有的学生把蝴蝶、小鸟、麦克风等画入一幅画中,意在表现一场园林演唱会即将在“我造的园林”中上演。
沉浸式美术教学是“生本化”“学本化”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回归。在沉浸学习中,学生不仅能习得美术知识、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获得喜悦。在美术沉浸学习中,学生能集中精力、注意力,摒弃不相关的杂念,进入“身心合一”的学习状态之中,从而获得扎根于美术学习现场的学习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丰富而又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