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丽
(灌云县陡沟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211)
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大多以满足应试教育为目的,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背诵的传统方式。虽然教师能向学生全面展示古诗的背景、风格、大意、意境、表现手法等内容,但是学生照搬教师的古诗学习技巧,大量背诵古诗,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古诗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高中古诗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文本解读技巧和背诵古诗,而是要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象、语言表达、意境等,学会阐释古诗的表意与内涵,并实现知识的内化。
高中古诗教学指导理论基于孟子的“知人论世”,主张教师应该按照介绍背景、分析古诗内涵、总结中心思想、古诗背诵等步骤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模糊了文体,学生不能将自身产生的朴素、零碎的感性认识转变为完整、系统的理性认识。虽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素材,掌握了古诗鉴赏技巧,但是学生对新学的古诗无从下手,不能准确地对古诗的意境、内涵、主旨等进行分析。
教师模糊处理古诗的文体知识,主要表现在模式化阐述古诗。教师采取先解读诗人再解读作品,先分析字词再分析诗义,最后解析思想主题的模式。这种阐述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初级阶段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再使用此方法对古诗进行评价,而不能从古诗的蕴藉、言意之辨等方面入手,会使得学生对古诗的见解较为肤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的艺术形式复杂,不仅具有表层的含义,还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的深层内涵。教师单纯从古诗的题材、意象、意境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赏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鉴赏技巧,将技巧套用至所有的古诗中,会使得古诗的个性被抹杀,甚至会让学生在鉴赏古诗时陷入误区,做出错误的理解。因此,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传授学生鉴赏技巧,但不能让学生完全依赖技巧。教师应该对古诗的鉴赏方法进行完善,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并深度赏析古诗,使学生具备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读准字音,让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阅读后,从外部形式上整体把握古诗的语言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以故事背景、诗人的经历为依据,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诗眼”,即描述诗人内心情绪与情感的关键词,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以《登高》这首古诗为例,其关键词为“悲”,教师可以提出“悲在何处”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反复阅读与体会后,发觉“悲”字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境遇和秋景。诗人登高的目的在于释放内心的伤悲,在登高的过程中触景生情,愁上加愁。这首古诗以“悲”为起点、以“愁”为终点,通过一个“悲”字联系了诗人的境遇、眼前的秋景与家国的命运。学生通过分析诗人的文笔,可体会到其中的无限悲愁之情。与此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也感受到古诗的内在本质,对古诗的语言、意象与内涵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见解。学生在深入诗人内心,并把握其内心动态后,朗诵整首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古诗中的“秋景”与诗人的“境遇”,通过创造的方式使学生感受诗歌内涵,进一步强化古诗鉴赏能力。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不同,前者是一种十分注重感悟的文化,后者则是偏向分析的文化。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因此,教师在解释古诗意思的同时,要突出古诗的意境,把握文体特征、音律韵味,阐释意象,感悟意境,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审美性、多义性、概括性,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喜爱。注重古诗意境和感悟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情感,将古诗学习从语用、语义层面上升至美学层面,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讲解古诗意思的同时突出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深沉的忧思、苦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光效果突出古诗意境,可播放时远时近的猿啸声、风声,结合大江奔流、万木凋零、落叶纷纷、天空高远、飞鸟徘徊等与古诗相符的磅礴大气的秋日景象,营造空旷、寂寥的氛围。然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每一句诗想象画面,给学生带来直观而强烈的冲击,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及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感悟古诗意境,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诗人在老、病、孤、愁的状态下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想念家乡、思念亲人、回想自己凄惨的人生等,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启发式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古诗欣赏自主性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鉴赏的技巧也必不可少。鉴于大部分的古诗中的意象是共通的,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突出文学艺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首先,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描述的“自然之秋”景象,挖掘作品背后的艺术表达。学生可以发现,作者两联诗描述的景象浑然一体,为读者营造了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情境,渲染出作者悲凉的心境。其次,教师导入杜甫创作背景,即“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此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却仍四处漂泊、生活艰难,并且体弱多病,生命即将消耗殆尽;但命途多舛,胸有壮志却不能实现,不由得心生悲凉,感叹个人命运、仕途坎坷”。教师通过导入作者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鉴赏诗中表达的“个人之秋”。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然后选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表达本组的观点,再由各小组对组间的观点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后,能够发现,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作者通过《登高》,将自然之秋、个人之秋与国家之秋融合,体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胸襟与情怀。教师通过一步步引导,凸显诗中的文学艺术,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好古诗,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根据当前古诗教学的现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突出文体特征、古诗意境、文学艺术等方式,解决诗歌文体模糊化、教师阐述模式化、学生鉴赏技巧化等问题,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深化学生对古诗意境、主旨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高效学习古诗,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