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珍
(瑞昌市第四小学,江西九江 332234)
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人类的教育事业中,教师教书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在小学生认知还未形成的阶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其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发展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利用已成为很多学校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开发研究地方德育校本课程,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生而言,其心智发育还未成形,学校开展品德教育更多的是如何遵循规则。
总体上来说,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学校,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全社会大力树文明新风,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少年等活动,讲文明、懂礼貌、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大多数小学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他们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乐于与他人合作、爱交朋友,学生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但从社会上一些机构针对小学生做的德育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普遍存在。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思想观念越来越淡薄。
如今的“小太阳”们,劳动能力基本为零,不会扫地、拖地、整理课桌椅。如若态度积极还不算问题,但有些同学劳动的主动性极差,能躲就躲,或者挑三拣四,专挑轻松的活干。在家更不用说,根本不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差,有个别同学四年级了还要祖父母喂饭,要家长帮忙穿衣。
一个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以学习为乐,自觉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大部分学生虽然坐在教室里学习,但学习习惯差,也没有预习、检查、复习等自觉行为。甚至有少部分同学连每天老师布置什么作业都不知道。
在崭新的本子上肆意涂抹,甚至把崭新的本子撕碎折成纸飞机扔满地;折断的铅笔、零星的橡皮擦塞满垃圾桶;水龙头拧不紧,滴答流水无人理睬;不合口味的食品随意丢弃;彻夜不关的电灯;比吃比穿比用,同学有的我也要有……
还有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弱等德育问题,虽是小问题,但长期忽视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设德育课程刻不容缓。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道德文化为精神命脉,致力于引导人们过有道德的生活,始终将道德至善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向来把道德培养放在比学业知识更重要的位置。正如蒙学读物《弟子规》所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种传统道德文化的训示,夯实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文化根基。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例如,老子和孔子等思想家提出的修身、孝悌、仁爱、忠信、乐群、扬善等诸多理念,至今仍具有鲜明的教化意义。笔者认为德育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传承文化,积极结合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在德育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凸显传统美德教育。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我国传统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载体。中华经典文化中具有许多的美德因素,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还对当下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化的思想影响下,不少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表现。因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德育融入教学。其方式丰富多彩,如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活动,午间诵读、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经典故事展演活动等。教师应不断创新诵读方式方法,采用多元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全体学生参与诵读经典。通过诵读经典,牢记体现爱国爱民、心忧天下、勤学惜时、励志进取等传统美德经典语句,弘扬礼仪道德,培养感恩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德育活动不仅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中。所以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来渗透。比如内容丰富的剪纸,题材多样,手法出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地方文化艺术,也是很好的德育载体。像这样的历史传承课,学校可以聘请知名剪纸艺术家当教师,让剪纸走进校园,开展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操作中获得体验,认知角色、感知真善、分辨美丑、体验爱憎,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学校每年可以举办缤纷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少儿艺术节、读书文化节、阳光体育节,以大型综合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等。在文化熏陶中获得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无论是师生书画作品,还是文艺体育节目,无论是手工创新作品,还是教师教学艺术展示,都是最直接的德育活动,这些德育活动处处熠熠生辉。
德育融入各学科,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的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例如,诵读《千字文》的时候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还有音乐课上的高低音配合。把这些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贯穿于德育活动中,而并不只是灌输知识。
德育课程开发得再好,落实不了也是空谈。落实德育课程的关键还是教师。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需要改变传统上仅仅依靠班主任为主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全体教师都承担起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方位育人,实施“德育老师制”,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
让班级每位老师每个学期结对班上一定数量的学生,老师经常与学生谈话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及时疏导和帮助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思想引领者,真正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同时也让德育课程变得更加具体、更加亲切而有效。
此项制度的设立和实行可以通过教学改革革新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时刻关注教学过程。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自我主动发展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开展小学德育课程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生活实际,利用中华传统特色文化创设德育环境,借助德育氛围,为学生开展德育课程提供重要保障。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体会帮助他人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