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亚兰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江苏盐城 224000)
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研究,其价值在于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寻找到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有效策略。这个策略是面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通常被称为低段学生,这个阶段是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走向小学生活的启蒙阶段。[1]语文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学科,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奠定学生精神成长的基础,而这个时段显然在于小学低段。
近年来,笔者对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持续研究。研究发现,当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地方,而突破又要建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认识且以此为基础,突破的思路也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以判断是否正确。一个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在线教学:疫情的到来,使得学生学习的场所从学校转向家庭,“停课不停学”决定了在线学习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从当前一个多月的实践来看,这一教学形式能够跨越空间,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将其与在校学习、班级授课进行比较,也能够对低段语文教学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研究低段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是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从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2]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低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这些条件的满足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甚至可以认为面临着一些挑战。笔者经过总结,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低段语文教学重语文而轻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日常教学情境中的语文教学研讨所研究的对象往往都是“教学任务如何落实”这个问题,很多时候这也就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对于低段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内容的抽象与他们兴趣点的不一致,是影响学习过程有效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低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
第二,低段语文教学重接受而轻建构。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实行循环制度,很少有长期致力于低段语文教学的教师。在看到循环的优点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中段、高段的教学思路对低段语文教学的负迁移作用,这种作用再加上应试的需要,往往会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必须经历的科学建构过程。
第三,低段语文教学重“教学”而轻“教‘学’”。由于面向的是低段学生,教师很自然地就会认为这些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侧重“教学”而忽视了学习品质的提升。
事实上,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笔者在给学生设计学习材料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而学生的在线学习也说明他们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自主建构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只要赋予学生自主建构的空间,他们的学习品质就会提升,会更加顺利地走向“会学”。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低段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尽量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然后调整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例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借助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实现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3]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空间应当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与天、地、人相关的素材,这个过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应当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时候还是能够充分表现出来的,有的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画出了蔚蓝色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大地、快快乐乐玩耍的小朋友。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认知特点,那就是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非常强,他们习惯于将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形象的思维对象,而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学习特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也应当对应着这个过程。
其次是认字环节。这三个字中最简单的是“人”,又因为前面提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学习的时候就从“人”字开始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不同字体的“人”字,然后再跟学生讨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用一撇一捺来构成‘人’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驱动学生去建构起对“人”这个字的理解,是一个为“人”赋予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建构表现在可以将自己的理解渗透到学习的过程中。
再次是丰富对“人”的理解。这是在前一环节基础上的拓展,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一个问题:“我们能够给‘人’找到哪些朋友呢?”找朋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而“人”的朋友,就是能够与“人”组成的词语,这样学生就会将课堂上学习的“人”,与生活中所理解的“人”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男人、女人、大人、小人、老人、军人、好人、坏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还会开玩笑说“我是好人,你是坏人”,很显然这是一个兴趣与自主建构并存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向低段学生的语文教学并对其进行研究,的确可以发现当前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改善空间。而之所以有这个发现,很大限度上是因为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也就是说面向学生去研究他们的学习过程,思考怎样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能让他们更加高效地建构知识,获得更大的研究空间。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也可以发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将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确实可以让低段语文教学的效益更高。
联想到疫情背景下的在线教学,笔者特地关注了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心理,同时收集与在线教学相关的一些文献。研究发现,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因此可以认为,面向一、二年级这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用兴趣驱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将学习内容更多地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如此努力,或许可以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奠定基础。
总之,低段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能力也是亟待发掘的,只有贴近了他们的心理需要,语文教学才会更好地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