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铜陵市义安区顺安中心小学,安徽铜陵 244151)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被引入语文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主要是需要教师认真梳理统编教材中与思维训练有关的语文要素的安排。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蕴含的思维训练点。把握了这两点,就可以有效组织学生在阅读中开展诸如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训练。
形象思维是指用图像、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非语言材料进行思维,相对于用语言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显得更直接、更具体,可以说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然而,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形象思维多数属于原生态的、零散的,也不具备发展力的思维萌芽。因此,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及相应的表达能力。而形象思维训练,需要教师注意创设情境,将形象思维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
开展形象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资源和借助多媒体呈现与文本相关的画面、视频及音乐背景,创造适宜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品味语言文字,还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演等,使文本中静止的语言符号变得生动、具体、形象,让学生读后充分感受到丰满的听觉、视觉所形成的丰富意境。如教学《燕子》一课时,教师播放燕子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中抓住燕子外形上独有的特征——剪刀似的尾巴,凝聚成“燕尾”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关注燕子飞行过程中掠过湖面的情形,定格在水面的“小圆晕”荡漾上,让学生想象燕子飞行的轻快、优美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观察插图中与课文结尾内容相关的情景,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远景图中,画面上有哪些景物,这样的画面能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教学都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源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仅落实了“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语文要素,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燕子生动具体的形象。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变化,而小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等的限制,看问题往往存在片面性。他们喜欢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事物,自然难以看清整体,更看不到发展变化,换句话说,就是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文本,选择具有辩证思维性质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立场思考同一件事;尤其是对那些习惯性的看法,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跳出“庐山”来看真面目。这样的训练多了,就能够慢慢引导学生学习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最终能够形成一分为二看事物的本领。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课文中父亲在谈花生的好处时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花生的品质,而且是父亲教育子女的观点,学习这篇课文时,肯定需要学习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朴实的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此就说,现在生活中的花生就比桃子、石榴、苹果差,这就需要根据个人喜好来定,每个人都有喜好的权利和自由。其一,《落花生》课文中父亲将它们进行对比的话,离开了课文就不再具有适用性。其二,从色彩美的角度看,桃子、石榴、苹果都比花生要美得多;从具有营养的角度看,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都各有千秋。其三,从它们果实出现的位置看,挂在枝头和埋在地里也是不分高低的,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明白了这些,就懂得了看待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需要去理解,也就是需要辩证地去看。学生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比较,以突出所要表达对象的某一特点及象征的意义,达到这一境界,辩证思维能力就切实获得了提升。
逻辑思维涉及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让小学生来学习逻辑思维自然是不适合的,但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根据教学需要,把文本中的一些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从简单的判断开始学习,逐渐学会逻辑的推理论证,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领悟在理解之外还需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开展逻辑思维训练的课文内容,只要注意挖掘,就可以找出不少。只是在具体教学中,需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不要深挖逻辑思维方面的内容,只是有选择地让学生初步了解逻辑思维的作用即可。
如《曹冲称象》一课,曹冲所说的称象方法,就包含着一种逻辑思维。第一步是把大象赶上船,用刻线记下船的吃水深度,此时并没有出现称大象的行为;第二步是把石头搬上船,直到船的吃水深度与装大象的吃水深度一样,此时仍然没有称的行为;第三步在搬下船里石头的时候称出石头的重量,但并不是称大象的重量;最后是推理出称出来的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也就是两者是相等的。这种方法的背后有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判断了,即大象和石头把船压到同一个吃水线时,船上所装载的重量是一样多。在教学中可以用于逻辑思维的学习,开展判断和推理;如果没有这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作为支撑的话,曹冲称象的方法巧妙性学生就难以理解了。
所谓批判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敢于质疑、敢于自我否定。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向文本敞开心胸,将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及个人经验融入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求证和推理,来感知、诠释和评价文本,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结论。然而小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在课堂中过于依赖教师讲解课文,在论辩时,往往用“书上说的”“老师讲的”作为真理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学会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述,这样一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就无从谈起了。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甚至在熟悉的知识中找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质疑和否定的效果,进而在其中引发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提到,老母鸡想找个安心孵蛋的地方请求老屋“再过二十一天”,老屋答应了老母鸡的请求,并且在二十一天后,老母鸡带着九只小鸡出了老屋。对于文本的表达方式,学生可能感觉不出其中的问题,但是教师应该知道其中的问题是:鸡蛋孵出小鸡一般需要二十一天是常识,但这只老母鸡需要先下九只鸡蛋才能孵化出九只小鸡,而九只鸡蛋又需要九天才能下齐,且老母鸡在下蛋期间是不孵蛋的,这样二十一天肯定就不够用了。可见,课文中二十一天后老母鸡带着九只小鸡离开老屋,在时间上出现了错误。如何引导学生面对教材中的这种错误呢?不妨先让学生进行相关文字题的计算,再对照课文内容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最后让学生想想修改这一错误的最佳方案。这个过程就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