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 孙英姿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学科素养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和生物思想的深化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生物思维训练。高中生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学科素养成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使用的高频词汇,部分教师只是大致了解学科素养的内容,但对其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或者独特的个人见解,导致教学模式陈旧僵化,教育理念落后。
每个学科的学科素养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内容基本不同但是背后蕴含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是有所重合的。生物这门学科的学科素养大体展现在四个方面,即对生命的认知、理性的思维逻辑、严谨的科学探究和与生物密切相关的社会责任。高中生物的第一课首先是教师向学生介绍生命的概念,只有正确地认识生命,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接下来的理论学习才有实际意义。很多教师因为经验不足或者其他原因总是忽略对生命的解释,直接进入课本的第一章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学生在生物这门学科上的发展。尽管学生可能认识了较多的生物专有名词,了解了当前顶尖的生命科学技术,但是在回答对生物这门学科的整体认知时往往还是一塌糊涂。
高中生需要更为严谨的思维逻辑,其思维逻辑的缜密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生物的理解程度。生物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专有名词和新技术,更需要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完成生物项目的探究。动手实验是学生快速掌握技能、深入了解生物概念的捷径,更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纯研究理论相当于“纸上谈兵”,脱离理论指导的实验探究又如同不按照轨道线路行驶的火车,没法到达最终的目的地。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生命概念和普及生物知识的同时,要融入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如在讲解食物链时,教师就可以以蛇吃老鼠、老鹰吃蛇为例,这样学生不仅能快速地理解食物链的具体含义,还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化应用的迁移,可谓一举两得。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早已屡见不鲜,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科甚至完成了思维导图教学的全面覆盖。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发现前后所学知识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网络。高中生物的学习要抓住生命这一条主线路,其他的内容都是围绕生命展开的,或多或少都与生命存在一定的关联,学生在厘清每个章节的知识脉络之后,梳理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网络,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自己所学的内容整理归纳,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复习和快速查找资料,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长久记忆。教师在讲解生物课程时也要注意生物知识的纵向连接和横向联系的问题,纵向连接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以及生活化,而横向联系则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立体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教授学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教师就可以将细胞分裂的形式仔细地讲解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染色体、DNA 等因素的相似与不同,在对比中突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特点,而相似之处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分裂整体的理解把握。高中生物涉及的理论较多,并且分布范围较广,贯穿于整本教材,例如细胞学说、基因理论等内容,因此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理论体系,促进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础,问题是学生思维逻辑的起点。实验教学被大部分教师所忽视,甚至部分教师取消了实验的教学环节,只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预先录制好的实验视频供学生学习观赏。没有亲身经历过实验,就没办法提出有关的问题,而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便会觉得枯燥乏味。生物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和神秘,学生永远期待实验现象,因此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有所不同,生命正是因为未知才变得有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指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了解实验流程,熟悉实验器具的操作。实验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源泉,学生只有动手去做,参与其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既节省了教学资源,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时,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发言,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启发,随后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尽管实验的设计需要独立,但是实验的独立设计和学生的集体讨论思维碰撞并不冲突,前者是为了保证学生的思维对立性,后者是保证学生思维的包容性。教师要切实贯彻实验教学的基本方针,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确保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回应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