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 李 峰 高贺胜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在多重语境中,正在逐渐形成全新的影视教育生态。2015 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普通地方高校,面临竞争甚至生存压力。2017 年国家发布的“双一流”评选结果引起热议,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得与失的赞美或吐槽。没有一劳永逸的“双一流”,政策上看每五年的更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管理,好则进,不好则出。入围戏剧与影视学科的高校虽然只有三所,但对于发展时间不长的戏剧与影视学科来说实属不易。其实眼下纠结于是否入围、排名如何,恐怕不是明智之举。“双一流”战略提倡冲破原有教育生态,倡导公平竞争,分类、特色建设,这无疑也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与发展空间。“双一流”战略最终应是以“双一流”带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
影视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地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在“双一流”教育生态背景下,还需要多方面思考。融媒、智媒、“互联网+”等行业趋势,要求影视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媒介制作、传播知识与能力,还需要具有新媒体制播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经济新常态下,本土影视产业快速崛起的同时需要优质作品的突破,我们需要高素质专业性人才领军。新时代大环境下封闭势必没落,打开影视产业链走向开放、包容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影视人才的培养,要从制作、推广、传播等全创作角度思考。综上所述,影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走向“复合性”与“专业性”。因此,笔者依据人才需求变化,在本文中尝试从“分化”的视角探索人才培养策略。
分类人才培养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有所尝试,这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来自“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理论中指出,分类培养是针对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好的教育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并进行引导,也可以延伸为因材施教。戏剧与影视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存在方式比较多样,作为年轻的学科专业划分还没有形成高度统一,各高校专业设置与招生细分多数是不够的。大面积招生专业比较集中在广播电视编导、摄制等专业,而在产业链条上不同岗位人才需求是非常短缺的。对于综合类院校来说,应该更加重视戏剧与影视学科下专业设置的细分化问题。
有些高校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方面做得比较深入,会根据调研制订分类人才培养方案。高等教育应该直接对接社会需求,专注于专业是否对口有些过时,当下应该关注的是培养与需求之间是否对口,否则是对人才培养资源的极大浪费,难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地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借鉴分类人才培养理念,或许可以为解决当下“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拓宽思路。依据社会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人才培养分类,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实现分类人才培养的初衷。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教育与培养后,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往往是针对大学整个培养过程的。为了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突出精准与专业,可将在校培养以学年或分段进行处理,并细分培养目标,在不同学年、阶段设立精准培养目标。这里提到的培养目标可以广义理解,不仅仅是培养出什么人才,还要有综合素质要求、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等。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是综合性的,那么在培养人才时可以分解能力进行培养。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人才培养进行了能力分层:技能,突出影视创作的基础理论、基本技巧、创作能力,也就是先解决了最基本的技术问题。才能,主要指影视创作的原创能力、艺术创新能力,这是在具备基本技术基础上提出的能力。影视与技术紧密相连,但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对艺术创作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提供更多空间。智能,思辨、理性水平、认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判断能力等。很多院校过分强调技能,对于学生才能和智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劲不足、再学习能力差。技能、才能、智能的提出,也正是对当下影视人才“复合性”与“专业性”需求的精准对接。
面对融媒体生态的逐渐形成,影视行业人才的激烈竞争,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未来更多地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趋势。将较为综合性的专业,或不适合直接分类培养的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也许会成为更好的选择。分方向培养带来教学方向化、模块化,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中国传媒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等院校编导专业都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效。根据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京津冀地区108 家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及人数的数据统计,影视相关专业岗位需求总人数706 人,其中编导、导演需求占比17%,策划占比8%,影视后期占比37.12%,摄影摄像占比13.38%,音响师占比0.63%,培训教师占比1%。该专业根据行业及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调整专业方向,增加后期制作方向。同时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用人单位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外延能力的需求增大。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分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更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满意度较高,并在相关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有力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逐渐加深,地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普遍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在“野蛮”扩张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暴露出盲目对课程植入实践学时、大比例提高实践学时、实践内容重复等现象。无论是当下影视人才需求的变化,还是人才培养效果的审视,影视艺术教育在实践方面都应走向精耕细作。实践教学应形成体系,并有目标地分层建设,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实践能力逐步提升。
第一阶段,认知实践阶段。低年级学生不安排或少安排实践课程。通过入学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等形式,观摩高年级同学实践过程,多开展社会调查,引发对实践学习的兴趣。第二阶段,重视操作步骤实践阶段。开设业务基本技能课程,并加入一定实践课时。第三阶段,岗位实践阶段。学生此时不需要对流程性的知识消耗太多时间,重点放在“贴岗”实践。第四阶段,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专业课、模块核心课的实践课时比例加大,可设置纯实训课程,让学生对接项目,创作完成作品。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也都在该阶段完成。
地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如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双一流”对教育生态的深刻影响,让地方高校只能迎头前进,没有人可以通过选择逃避而真正逃脱。当影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走向“复合性”与“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路径需要与之同频共振,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将更多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