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龙林中心小学 王名锃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各种教学的开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美术学科知识,提升学习积极性。美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深入领会教学思想,提升教学灵活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美术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小学美术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美术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对美术学科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欣赏课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观赏,探索作品中所蕴含的寓意,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了解美术元素符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能力,提升创造力和创新力。欣赏课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其以美术基础教学为核心,通过改良及创新模式,将多元化元素融入其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掌握知识、提升素养、拓展思维方式。美术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选择多样化美术作品,逐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并通过有趣的评述,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汲取知识,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美术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在开展欣赏课时,美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欣赏课中图像识读训练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仔细观察各个组成元素,构建审美思维。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像信息随处可见,如路边标识及电视广告等,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像识读能力,可以快速掌握作品信息。美术欣赏课中的图像识读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灵活性,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是人与人交往及交流的形式之一。美术欣赏课所带给学生的视觉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内心情感,形成自我独特思想和审美观念。通过截图图像所蕴含的信息,识读其内涵,解锁作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所运用的绘画手法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学生围绕作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与作者思想共鸣,挖掘作品中心思想,完善自我人格修养。
小学美术欣赏课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观,还能够通过作品加强文化与审美的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欣赏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美好人格的养成。欣赏课教学内容涵盖现代科技、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作品,不同作品可以拓展学生视角,通过对美术符号及图片等元素的解读与分析,学生逐渐掌握美术的核心内容,了解不同文化内涵,树立正确思想观。美术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所喜欢的作品风格,确定欣赏主题,选择欣赏作品,使学生感受多样化风格作品,培养逻辑思维。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提升创新素养,将美术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发挥自我想象力,充分感受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提升对作品的鉴赏力。美术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制订欣赏课开展方案,以实践为教学引导,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我想法,勇于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了解作品绘画手法,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感受内涵,学习作品的创作理念。欣赏课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学生思维方式和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获取知识、创新想法、掌握美术运用形式。如欣赏文化类美术作品时,学生可以先查阅资料,了解文化历史背景,从作品的抽象化内容中找到核心点,大胆提出想法,激发对作品欣赏的热情。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欣赏作品与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匹配,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文化,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欣赏课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所描绘的文化环境中,融入文化氛围,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提升认知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家乡古建筑”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乡美术作品,并引导学生了解古建筑建造时期的历史文化,从艺术层面分析作品,深入感受作品的创作价值。学生从作品的直观表象中逐步深入内涵,理解作品的本质内容,拓展思路,提升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小学美术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欣赏课中各种类型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单一化的局限,通过图片、视频及文字等元素,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感受。结合现阶段教学情况,多媒体被应用于各领域中,欣赏课也不例外,多样化的素材给予学生视觉感受,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美术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幻灯片方式展示出来,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将美术作品各个细节内容融入课件中,构建知识关联平台,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深层次分析作品。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有效融合,能有效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美术教学水平。
例如,在“瓶花与水果”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美术作品,作品可以涵盖各个方面,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悟作品所表达的生活意义,探究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性,将生活中的灵感运用于美术创作中,培养美术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拓展思维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教学拓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分享美术素材。如此,学生对技巧的掌握越来越娴熟,对知识的应用也会更加灵活。
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感受作品情感。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美术知识,特别是生活类艺术作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透彻分析作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欣赏作品时,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自制盆景”教学中,教师选择的作品应包含生活中常见盆景等元素,为学生创建熟悉的氛围。结合不同盆景作品,学生互相分享欣赏作品之后的感受,并思考如果自己创作作品将会描绘哪些事物。学生通过应用不同的色彩及绘画手法,为作品创作奠定基础。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创造力受到激发,思维受到启发,思路得到拓展,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富有情感,对生活的感受也会更加真实。与此同时,不同类型作品带给学生的视觉感受不同,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美术艺术的魅力,感悟作品创作的意义,逐步培养自身素养,提升美术创作能力。
欣赏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素养及专业能力,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结合现阶段欣赏课开展现状,应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找到教学不足之处,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欣赏课教学模式,发挥教学价值。教师应给予学生学习评价机会,耐心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构建完整教学体系。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正确引导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表达想法,逐步完善美术教学模式。学生互相分享欣赏心得,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有效开展,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欣赏作品,融入文化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予学生丰富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作品,分析艺术创作模式,培养创造力和创新力,逐步提升美术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